嫉妒,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嫉妒,也常常容易发生在与嫉妒者关系较近的范围之内。表面上这些人之间都是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或战友同事的关系,可是当对方突然发迹、出名、有了某种侥幸时,嫉妒者便表面佯装赞美祝贺,其实内心却涌动着嫉妒的涟漪,泛滥着陷匿的酷波。反之,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无论他多么宝贵荣显,人们也不会嫉妒。质言之,当自己的同学先提了职当了处长,或先晋了高级职称,他会嫉妒,甚至心中不平而愤恨。反之,至于谁当了省长甚至总理,他并不嫉妒。这就是嫉妒的性,即由近向远而递减直到消失的规律。
当然,嫉妒的深浅,也会与人的胸怀素质有关。培根说:自己身上没有美德的人,也就总是嫉妒别人身上的美德。因为人们的心思或者是以自己的美德为精神食粮,或者是以别人的不幸为精神食粮,而且缺乏美德的人,也就会捕食别人的不幸,不论是谁,如果没有希望获得另一个人的美德的话,他就会压抑另一个人的幸福,以期取得平衡。这种分析有其精神的一面,也有其偏颇的一面。实践证明,有些人身上具有一定美德,但他还可能嫉妒别人的美德或特长,特别是别人的美德和特长与其相对时,如同学演讲者、书法爱好者、医学同事等之间的嫉妒,正所谓“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道理一样。反之,一个书法家不会去嫉妒他的同学成演讲家,一位律师也不会去嫉妒他的亲属晋级主任医师……
另一种现象,培根论证很对,他说:人们注意到,出身高贵的人嫉妒正在崛起的新人。这是因为,社会地位的距离改变了,这就像是视觉上的一种错觉一样,当别人进步的时候,他们以为自己是退步了,“这在余秋丙的《关于嫉妒》一文中便可找出佐证。”他说:曾经读过一位中年作家的自白,说自己因为出于对年轻一辈作家的嫉妒,拒绝读他们的作品,家庭餐桌上子女们读得越多的年轻作家越是不读,好像在对谁赌气,对青年作家?对子女?其实是对自己,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可见,嫉妒与嫉妒者是不分什么身份,也不论什么地域,从远古至今,以至永远,它都不会停止,只要有人类存在,嫉妒就永远不会消亡。
“我们也无法断言宣称自己是一个从不嫉妒的人。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死。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痴情较轻的人。就像古代欧洲某些城堡被瘟疫笼罩的情景,轻病人侍候着重病人,治着的、埋葬已死的,城门已闭,道路已断,指望不了外来的救星。”
余秋雨接着说:嫉妒之苦,主要苦在自己真正受到损害的是嫉妒者自身,且把这种损害作三个方面揭述。
一、自设战场,自惊自吓。
二、自迷自困,自聋自哑。
三、自轻自贱,自贬自罚。
在这一点上,笔者深有感触。记得在 1985 年我在诊务之余作兼职律师时,曾遭到律师事务所某主任的层层嫉妒。本来他与我还是亲属,表面上他十分支持我学习法律,又称赞我的反应机敏,辩论有据,然而暗地里却说我不务正业,更为卑下的情况是,有二次机会可以帮我报考,取得律师资格,可他却答应给报,实际上用种种借口搪塞阻碍,使两次有利的时机都错过了。当我在一次酒会上揭露他的嫉妒心态时,他恼羞成怒,极力文过饰非,弄得在座的友人们不欢而散。后来我分析他的心理,他实在是怕我考上律师改行影响他的业绩和愿望。如果我不能参加考试,那就不能取得正式律师资格,再优秀也只能是“兼职律师”,同时也不可能到律师事务所工作。虽然我当时并没有改行的动机,但对方不一定信得过我的说法和表白。记得他是托别人捎信给我,开口的称呼是:医师加律师先生……我当时的反应是,他心里是否在说,你已经是医师了,可为什么还要赶我超我,在律师的领域里和我争高低呢?……
总之,嫉妒是一种人类的通病,它使人的头脑、意识生病,然后又导致躯体生病,如果你舍本逐末,只治躯体之病,那将永远不会身心康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