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极必反,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身心疲惫,并更加渴求宁静的家园、让身心得以放松的生活港湾。现代都市无“休止符”的快节奏生活,使我们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而这种“赶”与“快”的原则已经令人迷失了生活方向,于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兴起了。
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发起了“慢餐运动”。他宣称“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在这之后,“慢生活”风潮渐渐席卷了全世界。
在工作、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人们渴望回到家里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使身心得以放松。“慢生活”,实际上就是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在“快”与“慢”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慢城”运动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提倡人们阅读、品茶,在休闲中过一种积极、健康、有品位的慢生活。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奋斗,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智慧。“慢生活”的概念这两年和“乐活”“环保”等生活概念一样炙手可热,由此衍伸的两类生活群体,一个是强调生活质量、注重优雅舒适的新富阶层,另一个则是亚青年文化中的御宅男和干物女。前者在必要的财富积累下开始追逐物质和精神享受,而后者根本不打算进入常态的社会规范。他们的状态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慢生活”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地应对世界的方式。它会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慢生活,古已有之,跟古人比,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他们丰富,却不敢说比他们快乐。
想想古时候,虽然没有汽车、高楼、空调,但人人与自然都和谐相处。屈原可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杜甫虽然穷,但住的地方“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细细香”。那时候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那时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虽说古代是农耕社会,生活节奏慢,但该忙时也会很忙,这一点与今人应该是一样的,闲适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人们的心境、志趣和精神境界。如果说农耕社会大家都很“闲”的话,就不会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一说了。又如“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的陶渊明。“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的李昂。“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的李白等。
他们之所以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处处禅机,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平常心。
大会主席,戏剧作家范托民说:“懒人的最高境界,是以智慧寻求事半功倍的捷径,并在滚滚红尘和有限的时光中争取健康长寿。”
有些人在创业之初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尚可以被人理解,可有些企业家、明星、艺术家已名利两全时,还“透支”健康去积累财富,去扩大名声,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让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一生,勤勤恳恳地奋斗,最终却碌碌无为。
还有更聪明的懒人:
懒得爬楼,于是他们发明了电梯;
懒得走路,于是他们制造出汽车、火车和飞机;
懒得每次去计算,于是他们发明了数学公式;
懒得出去听音乐会,于是他们发明了唱片,磁带和CD……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都懒得再说了。
如果没有这些懒人,我们现在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我都懒得想!
人是这样,动物也如此。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叫乌龟,他们一辈子几乎不怎么动,就趴在那里,结果能活千年;它们懒得走,但和勤劳好动的兔子赛跑,谁赢了?牛最勤劳,结果人们给它吃草,却还要挤它的奶。熊猫整天什么也不干,抱着根竹子能啃一天,人们亲昵地称它“国宝”。
像我从小就懒,但是却懒得长肉,懒得长个子,这就是境界。
读者朋友,让我们再欣赏一个熊猫慢递员的幸福生活。
穿过一条站满白杨树的小街,你会在互相簇拥着的画廊、咖啡店、书店中突然发现这家亲切的小店。这可能是北京城里最特别的邮局,大脑袋、小身子的胖熊猫无处不在,画框、时钟、明信片、绿色墙壁……到处都是这个慢递员——熊猫Mandy的画像。看不见传统邮局那高高竖起的柜台橱窗,唯一提示人们这里与某地有关的,是铺天盖地配有各种有趣图案和文字的明信片。
从这里寄出的都是给未来的信。每一封都意味着一份梦想,或者一份承诺。只要填上详细地址,并在慢递自制的邮戳上写明,希望这封信将于某年某月某日前寄达,这封信就会在数年数月甚至数十年后出现在收件人的邮箱里。
“在我们这个团队里,80后是绝对的主力,”几个月前,这个熊猫慢梯队中的灵魂人物,辞去原公司高管职位,埋首于这间小小的店铺。
很多人都有想法,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想法实现。他们现在有专门设计发明的明信片、玩偶等商品,又把分店开在首都商业中心区域——王府井,另外一家位于东直门。他想慢递这项服务会促进邮政发展,甚至对整个邮政业产生帮助。
在这个庞杂、巨大、覆盖着包豪斯风格的工业革命气氛的798艺术区里,这群有梦想的年轻人正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默默地努力着,那是许多人年少时的梦想: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菜根谭》中说,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现在,你能理解快与慢之间的辩证关系了吗?
有位哲人说过,“不是闲人闲不住,闲人不是等闲人”。如晋朝最富盛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向往的自然境界就是“慢生活”的典型代表。
陶渊明由于从小读书,涉猎广泛,不但具备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而且还受到当时盛极一时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晋朝那个动乱的年代理想与现实矛盾重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甘为统治者卖力选择归隐田园。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诗人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表现了离开污浊的上层社会和黑暗的官场,进入纯朴的田园生活后诗人心情的愉悦与宁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说,居住在人间却能免除世俗的喧扰,若问我何以能如此,心既远离尘世,身居喧嚣的闹市也如同住在穷乡僻壤一样。表达了诗人摆脱了喧闹的官场生活后,得到心里的安宁与清静。
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