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快节奏”生活方式与世纪病

唯快时代的利与弊

这是一个激变的“唯快”时代,工作效率求快,上班赶时间带小跑,等车不来心烦躁,旅行速度快,吃饭有快餐,恋爱结婚也出现“闪婚式”……

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已不堪重负,“英年综合症”逐渐增多,消闲已成为一种奢侈。

快节奏的时代,当然是残酷竞争的结果。快节奏,是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然而什么事情一旦过度,则必然要出问题。

如饮食太快会导致人消化不良,还会导致人肥胖,运动太快使心率过快而发生意外,工作节律太快,压力太大容易引起“过劳死”,办事太快就容易发生疏漏而引起损失。说话太快容易表达不清,而使别人产生错觉。性生活太快就会失去情调,对方并没有达到性高潮,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夫妻感情……

中国古语说:“欲速则不达”,言外之意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忙中出错,甚至事与愿违。笔者曾经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发生心肌梗塞的病人,其夫就是出租车司机,闻知妻子有病,他就疯了似的开车回家,然而由于车速太快,路上将人撞伤,摊了官司,家里的妻子反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压力的时代,残酷竞争的时代,无论是时间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以及环境、经济、目标等诸多压力,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对身心产生负面影响,这将会降低免疫系统,结果会引起失眠、胃痛、血压过高、皮肤过敏、心情沮丧,严重者可造成心肌梗塞、焦虑症、抑郁症等等。

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提高,可是国民幸福感在下降?人们没有10年前快乐了呢?

什么是幸福?时下流行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确,对于我们的上一辈说,不愁吃穿、养活子女就是一种幸福。可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但幸福却变得遥不可及了。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想获得幸福,就不要盲目攀比,追逐虚荣,要以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明白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

激烈竞争时代的一个怪现象是,往往权力越大越忙,钱越多越累。因为欲望没有止境,得到愈多,愈想更多,他们陷入了“99恶性循环”之中,陷入了“配套法则”的怪圈之中。

清代李密庵写的《半字歌》,实在是现代人抑郁、焦虑者的最佳心理慰藉。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其实,如果认真想想,世界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能有一半,已经是不错了。放眼望去,有的人因为太贪,忘记会占便宜只半,结果落马;有的人太要强,不拿自己的身体当本钱,结果英年早逝;太多的人和工作或感情过意不去,哪里会心情半佛半神仙,结果还是抑郁、焦虑生了病。

中国人历来崇尚守中、持正、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李密庵的《半字歌》就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一个完整的诠释。作者用生花之笔将天地人间的冷暖、和盘托出,恰恰一个“半”字,找到了世间万物的得失、出入、是非、进退、乐悲之“度”,表现出大智若愚的人生境界。

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且停亭”,这个名字的来由很有趣。

传说当年李渔在家乡修建亭子时,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助,出钱最多的是当地财主李富贵。财主赞助了资金,就要给亭子取名,叫富贵亭。

李渔觉得太恶俗,就阻拦说:“且停亭。”意思是说,你暂且停一下。

财主说:“我给亭子取了名,你不同意,那你说该叫什么?你不是也没取出更好的名字来吗?”李渔笑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且停亭。”

财主还想辩解,李渔说道:“且自在这里停一停,歇歇脚,怎么不能叫且停亭呢?这个亭子就叫且停亭了。”

李渔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亭”。

美国都市社会学家卡斯塔尔斯通过对过去二三十年发达国家发展过程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及劳动市场弹性化发展,导致除了高技术、核心人员的大量增长之外,非典型、边缘性工作者也愈来愈多,后者在劳动权益与社会安全保障上远远不如前者。“穷忙族”的出现,已成为后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新闻中心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11351人参与):75%的人自认为是“穷忙族”。

“月光族”也许多少有些“自得其乐”的成分,而“穷忙族”更多的是“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为了工作上的成就,为了人生的某些方面能够卓越,为了人生的目标及成功,必要的压力是动力,这就是压力研究者认为的“良性压力”,也可称为“弹性的压力”、“弹性的人生”。

压力过重或过轻时,人都体会不到沙发上弹簧的弹性,更享受不到那种舒适,比如一个120公斤的人坐在普通沙发上和一个20公斤的侏儒坐在沙发上时,都不会产生正常人的感觉,这个试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压力辩证法。

如果你的观点是奋斗人生、享受人生的话,那就应该学会弹性人生法则,如果你只想奋斗,不想享受,这本书对你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又出现了一位鲁迅式的人物,陈景润式的科学家。

搅动舌头与牙齿,你就会顿悟出弹性的重要,人到临终时舌头还健在,而人在四十岁以后牙齿就开始浮动、退化,可见坚硬反而不如弹性持久。

一屈一伸,弹性也;一张一弛,弹性也;一刚一柔,弹性也;一忙一闲,弹性也;一强一弱,弹性也;一悲一喜,弹性也,凡此种不胜枚举。

具有弹性的人,就是适应性比较强的人,弹性人生,就是既会奋斗又懂享受的智者,弹性并不等于软弱,弹性并不等于怯懦,折铁钢刀形状似柔,然而它却可以削铁如泥,石头虽硬,但它却被水的载歌载舞变成鹅卵形。如果你不分昼夜地劳动、学习、工作,请问能坚持多久呢?鲁迅先生如果悠着点,少熬些夜,少吸些烟,他会多给我们留下一些传世杰作。陈景润如果再活10年,他有可能解决了“1+1”的问题,数学上的另一项王冠也可能会戴在中国人的头上……

自从橡胶轮胎问世,车的寿命大大提高,为了使你的生命更久些,成就更大些,相信你一定会对弹性理论发生兴趣的,并将其贯穿在生命的始终。

正如古贤所云:从静中观动物,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凡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慢节奏,并不等于低效率,穿钉鞋走泥路,步步落实,往往与滑雪板瞬间而过各有其长。

书法中有驻、提、挫、顿、轻、重、徐、疾等基本笔法,所谓徐疾,也就是行笔的迟速,也就是快慢的问题。行笔不要太快。太快了,容易失去控制、失去规矩、失去定势;但也不要太慢,太慢了,会显得拘谨、迟钝、有畏惧感。因此,行笔的轻重徐疾要恰到好处。

明末清初的倪后瞻说,在诸多的笔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徐”。“徐”,也就是缓的意思,也就是能够停留的意思。能停留住,才能驻、转、挫、折,也才能轻提重按。用笔有无数种,能停才能生变。若是不能停(停不下来),就会油滑轻佻,再多的笔法也用不上。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轻易地放过这个“停”字。但是,“停”过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笔者的一位亲戚时国庆,有一次在其岳母家喝酒,喝得正尽兴时,忽然听说门外邻居着火,他岳母到外面观察后回来喊他让他出去帮忙扑救,同时防止蔓延到自己家,可他仍然不屑一顾,漫不经心地说:“赶趟,着不到这。”又过了一会儿,大火越着越盛,外面已经人声鼎沸,呼喊声、浇水声、火爆声,声声入耳,可他仍在屋里慢条斯理的喝酒,大有谢安闻声不惊之气度,气得他岳母和妻子大吵大骂,他还是说:“赶趟,着不到这。”

果然,大火着到他们的帐子外面,码的柴火都着了,这时他才不得已,懒洋洋地出来拎着水桶去浇火。

徐疾的真谛就是快慢适中,就是忙闲有度,只有这样你的生命才能够更长久,才能完成你人生更大的目标。

60%的疾病与生活方式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要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占60%,医疗条件占8%,父母遗传因素占15%,还有其他。

中国糖尿病人口已达世界之最,且蔓延速度远超欧美国家;中国现有高血压人已达2亿,每年新增1000万人;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美国科学家研究证实,50%以上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因为包括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中医讲究调理,养生重在生活方式。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时代病,也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亚健康的成因之一。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或胡乱节食,不偏食、营养均衡是养生的重要一环。然后是运动有度,“不可使之过极尔”。散步、太极拳、五禽戏等都是较好的运动方式。据载:我国目前已有2亿人超重,肥胖症达9000万、高血脂达1.6亿人。

失眠症患者3亿人,有睡眠障碍者占38.2%。

乙肝3000万人,丙肝4000万人,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亿人。

各种风湿、类风湿患者达1.95亿人。

男性性功能障碍者达2亿人。

哮喘症患者3000万人。

癌症:500万人,每年死于癌症160万人,每年癌症患者新增150万左右。

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病等1亿人左右。

便秘患者:4亿人左右。

各种胃病、溃疡病等:1亿人左右。

脂肪肝、肝硬化、肝纤维化等5000多万。

尿毒症、肾病综合征等:3000多万,成年人的慢性肾病已达10%,有1亿人有慢性肾病。

前列腺炎:6千万左右。

静脉炎、脉管炎、末梢神经炎等:6000万。

近视、斜视、白内障等眼病:1亿人左右。

痛风、硬皮病、红斑狼疮、湿疹等:9000万。

我国有烟民3.5亿。每年因吸烟死亡100万人,每天2000人因吸烟死亡。

我国居民贫血率高达20.1%,即2.6亿人。

各种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乳腺小叶增生、卵巢囊肿等:全国约1亿人。

各种牛皮癣、鱼鳞病、白癜风、严重痤疮、皮炎等病,全国5000万左右。

各种肌肉萎缩、偏瘫、截瘫、脊髓空洞症、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骨结核等,全国5000万左右。

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经久不愈者,全国2千万左右。

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全国9000多万。

还有许多种病症没有统计,如骨结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电视腿、电视眼、电视综合症麻将综合症电脑综合症等。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怎么各种病症加起来,其和已经大大超过14亿多了,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有的患者同时患有几种慢性病,如一个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脂肪肝、肥胖症、前列腺炎等。而统计学中是按单项收集的资料。

从以上统计数字不难看出,国人的健康意识实在太低。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健康标准是什么。甚至有的人认为能吃能喝,能走能睡,哪有什么病?更有的人认为,过去生活条件不好,现在好了,该好好吃喝享受享受了。生活富裕后的中国,最明显增长的是肥胖症,而肥胖症是导致许多现代文明病的元凶,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胆囊炎、风湿症、哮喘、湿疹、痛风、癌症等16种疾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肥胖症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人群,现在的少年儿童已有25%患上肥胖症。

在成年人中既使是个体户、小业主、企业家,又有多少人能科学的节制膳食呢?

可酒桌宴会上还是频频举杯,一干为快。

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重要因素就是,竞争时代的高度压力所造成的焦虑、抑郁、过劳、运动不足等生活方式病。

就以运动一项,我国真正自觉长期锻炼的成年人约占12%,儿童约占25%,且成年人和儿童每天参加锻炼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

2007年2月10日,钟南山在广州讲座时说:“医疗保障体系这20年是在倒退……”事实上,中国人在40岁前是拿命搏钱,40岁后是花钱买命。可悲的是,拿命搏钱、搏权、搏名未必如愿,可等到花钱买命时则难遂人愿。

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现在的中青年白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统计表明,中国30-50岁的高收入者自然年龄要比其生理年龄小10-13岁。另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才58岁,比我国人口寿命的平均值低10多岁。

有关中国普通公民体质下降的报道已为数不少,最近又传来一条让人颇感不安的消息。今年四川省绵阳城区高考考生体检结果表明,参加体检的12891人中,全部合格的仅883人,合格率不到7%。3年前,深圳市高考体检时,考生体检合格率也不足10%。

来自山西太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布援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他对周围人群的观察,亚健康者应占70%到80%,60%只是保守的估计。“中国人普遍没有健身意识,对体育锻炼缺乏基本的认识。体育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了治病”。

可见,学习健康知识容易,不容易的是学过之后对人生、对生命等重要课题能否真正领悟啊!这不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大问题。所以笔者呼吁,现在不要再拼命忙着赚了,不管你想赚什么,到头来都不能真正“占有”!得到多少最终都得交出。超前消费,也一定会超前死亡!

现代人,那些积极上进的人,经常花高昂的培训费去听名师演讲,却不肯多读一些关于健康方面的书籍,每时每刻都想拼命提高业绩,却忘了自己的行为往往是用金弹子打鸟,得到的和失去的真能成正比吗?请你用计算器好好算一下吧!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生活习惯慢慢养成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慢性疾病而言是有效且省钱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对健康的一种良性“储蓄”。所以,为了健康,我们需要改变以前的不良生活习惯。

抑郁、焦虑的根本病因

无数事实表明,物质的极大丰富,乃至医学的高度发展,都不能减少人们的身心疾病,相反,由于现代人容易盲目攀比,价值观的错位,很多人的快乐指、幸福指数反而逐年下降,急功近利的结果使大多数人都身陷在抑郁、焦虑、失眠,甚至绝望的困惑之中……

从精神疾病的总发病率来看,男女比例并无明显差异,但有一些病症在男女比例上明显不同。比如癔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歇斯底里”、女性患者居多。而偏执疾病则在男性中更多见。

恐惧、焦虑、不安全感、持久的情绪问题和婚姻问题与“社会压力”有关。现在有一类人患有严重的“心理赤贫”症,他们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可心灵却日益空虚、烦躁、焦虑、抑郁,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其原因之一是,有的人凭着一时的机遇以及个人的大胆选择、努力之后赚了许多钱,可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并不热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喜欢企业所经营的项目,因而使自己陷入矛盾之中。

当人的心理高度矛盾时,那是很痛苦、很无奈的事情。如果放弃这种职业,却舍不得滚滚的利润。如果不放弃,又难以得到心灵的喜悦和时间等方面的自由,以及应该有的各界朋友、知音。犹如酗酒者、吸烟者欲戒掉不良嗜好的心理,既不想失去眼前的“快乐、享受”,又担心自己的健康和长寿。

婚姻状况的不满意是发生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男性更为突出。低经济收入家庭中的主要成员易患抑郁症。

重大的突发或持续时间在2~3个月以上的生活事件对个体抑郁症的发生构成重要的影响。

有一位出版社的编审。12年前,他侨居国外,过了一年“少爷”生活:一日三餐可吃西餐、粤菜、日本菜、印度菜、自助餐……还经常出入各大酒店享受下午茶与夜点;独居一室,天天睡觉也没人管;出门有空调的汽车,想到哪儿就开到哪儿。这对于三年困难时期挨过饿的他来说,可谓步入了天堂。

可他却适应不了这种生活方式,往往是肚子已经饿了,但一见满桌子海鲜与佳肴,立即产生反感情绪;最怕轿车,坐在里面四肢发胀;因为语言不同,很少与人交流,渐渐地头脑迟钝、眼睛呆滞,口齿也失去了往日的灵活;由于活动少,四肢无力,肚子却日渐鼓胀。

他的经历,使人想到巴尔扎克的一句话:“绝对休息,制造忧郁。”后来,他回到北京,每天按时上下班,在办公室与宿舍间奔忙,重新吃上烧饼、油条、蒸馒头、炸酱面,重新骑自行车东南西北地随便跑,重新秉笔灯下……不到半年,肚子下去了,两腿的肌肉又硬实起来。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如果未曾给过自己烦恼,别人也休想给你平添烦恼。

一旦有了烦恼,也不必总萦怀不已,要学会减负。你什么时候放下了,烦恼也就什么时候消弭了。

快乐时,要想到这快乐不会是恒久的,要懂得珍惜。

痛苦时,要想到这痛苦不可能是长远的,要学会豁达。

痛苦和欢乐是人生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两座山。只要活着,就注定要在痛苦与欢乐之间转来荡去。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心里去体谅别人,就永远也感受不到心安理得的滋味。

一旦不如意或怨怼时,要能先审视查点一下自己的不足。

如果心里总是装满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你就不可能听进去别人的意愿与心声。

不懂得体谅别人的人,是自私的人,分明是在用痛苦桎梏着自己。

如果是你的不对时,那生气的应该是别人而不该是你自己。如果是你对时,那生气的更不应该是你。

否则,你岂不是在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充满坎坷艰难的,要遭遇数不清的创伤和痛苦。但每经历一次,你便向成熟迈进了一步。

能够深刻理解苦难的人,苦难会给你带来崇高感。

既然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那你就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力求完美,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甚至在找男女朋友时也以完美的标准要求对方。

当然,做人做事追求尽善尽美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完美主义行为尽管有利于人们在工作、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却对自身的健康十分不利。

由于常常把目标定得过高,则带有明显的强迫心理,对自己要求苛刻,会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与焦虑的状态,当人们的心理被“完美”的目标强迫时,身体也会随之出现一些与之对应的状况,如易疲倦、胃口不好、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等,如此一来,严重者还会诱发各种疾病。

近年来,一些商界精英、白领高层、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其中,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是导致丧失健康甚至丢掉性命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想摆脱完美主义的困扰并不难:首先,我们应正确评价自己,给自我一个客观实在的定位;其次,多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多从曲折中看到自己的优势;此外,我们还应多从小事做起,多制定短期的可行性目标,并由此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英国一项最新学术研究显示,与朋友和家人比较薪水会相对令人不开心。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为研究与他人比较后人是否为普遍现象以及这种做法会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研究人员安德鲁克拉克和克劳迪娅赛尼克展开这项调查。

接受调查者需就对眼下生活满意程度、未来的乐观程度以及过去一周内的郁闷程度等问题作答。

结果表明,18个欧洲国家1.9万名接受调查者中,仅大约25%认为与他人比较,收入“根本不重要”。

就那些的确“关注”身边之人生活方式和工资单的受访者而言,36%的人可能会与同事比较薪水,21%将选择朋友或家人作为比较对象。其中,与同事相比者通常比与家人或其他群体相比者快乐些。

调查显示,与东欧国家相比,英国人较少与他人比较收入,不过低收入人群和个体户尤其关心别人的财富状况。

研究人员最后下结论说:“比较越多,越不开心。对比强烈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种消极、有效的相关性。” CPwD8lYrR/bhAZ6lpp+Wcex6pRLiDG1zW1C/XOCBIBA0OgRU+9toBdw5Hmlt3JY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