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载以来,埃及地表和气候的变化微乎其微。在过去两千年中,作家笔下关于埃及地表和气候的论述并没有太大不同,其他历史时期的古迹与第四王朝时期的古迹并无二致。然而,通过观察史前人类的遗骸,可以发现史前的地表和气候状况与后来迥异。实际上,欧洲也存在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埃及史前人类研究的学术关注较少。因此,我们目前在这方面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尚未确定史前人类出现的地质时期。因此,我们将概述尼罗河流域的地表变化,以及构成陆地基础的岩石的地质沉淀。
埃及地表由始新世 1 石灰岩构成,这种岩石遍布地中海区域。不过,形成于第三纪或者侏罗纪的直布罗陀、马赛、马耳他、雅典和巴勒斯坦等湿润气候地区的石灰岩多为灰色,这也是大多数旅行者所熟悉的;它在埃及却被褐色石灰岩取代——那里的地衣无法遮挡地表,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也十分微弱。埃及石灰岩从海岸向内陆延伸了五百英里 2 左右,南部为努比亚砂岩,中间则被阿斯旺花岗岩山隔断。
始新世末期,石灰岩沉积被抬高,形成宽阔低矮的台地,上方流淌着源自非洲东北部的水系,由于四周被东部沙漠的高山所包围,水无法排入红海。这一时期,厚地层的粗糙砾石和岩石残余经河水冲刷,堆积在如今法尤姆和尼罗河之间的丘陵上——砾石和岩石恐怕在山丘被侵蚀前就已经沉积。
后来,东部沙漠持续抬升,导致中新世 3 的地质层出现水平落差。这一定发生在海拔大约一千英尺 4 的地方,并且大部分在西奈半岛对面。海拔变化使地质层出现大面积断裂(图1),断裂范围从古老的海岸线到艾斯尤特,至少二百英里。基于此,地质学家通过对比尼罗河两岸的地层便能测出二百五十英尺左右的高度差。对观光的旅行者而言,东部沙漠远高于西部也是显而易见的,东部地面抬升为高山,西部却跌落至绿洲和法尤姆深谷,其海拔甚至比尼罗河还低二百英尺。如堆积的砾石所示,尼罗河水本来就在这一带,随后落入这条断层的缝隙中(图2)。开罗以北的罕卡的表层玄武岩很可能是到达地下的河水与炽热地层接触的结果,这也导致该地区火山喷发、硅化水(耶别拉哈玛的砂岩硅化)和石化木等现象时有发生。关于大断层变化的详细内容,请参考莫顿·丹尼森·赫尔教授1890年发表在《维多利亚学院学报》的相关论述。
图1 ●从南向北看大断层形成的尼罗河河谷
图2 ●大断层经侵蚀形成峡谷。悬崖洞穴的水源注入断层
地表似乎发生了部分下沉,峡谷底部被拉到海平面以下,并且被碎石堵塞(图3)。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峡谷比现在的山谷深二三百英尺——因为在如今尼罗河下方几百英尺的位置,大型洞穴已经塌陷(图4)。然而,在两侧高山相隔较近时,峡谷就已被堵塞。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地表都是裸露的,两侧高山完全隔开,几乎形成现在峡谷的形状。这一时期,峡谷的气候像现在地中海的气候一样潮湿:降雨量大,降雨持续,剥蚀作用强(图5)。且与其他湿润气候地区一样,埃及树木繁茂。现在,埃及却很干燥。这是因为除了北边,埃及三面都被更高的陆地包围着,北风在吹向南方的过程中不断升温,不会释放任何水汽。如今,埃及唯一降雨的区域就是西部低地。雨水由地中海的气旋活动带来,因此,西南部沙漠地区产生了猛烈降雨的奇怪现象。在埃及南部和东部,较高的山脉会排干空气中的所有水分。史前时期的埃及降水充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地表抬升到现在的高度前,西部沙漠最初可能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
图3 ●峡谷积满碎石,形成如今的尼罗河河床
图4 ●洞穴坍塌,显示尼罗河水面的直观情况和水下的推断情况(比例尺为1英寸∶800英尺)
图5 ●降水形成的悬崖。观察视角为底比斯帝王谷裂口
埃及已知最早的人类踪迹出现在上新世 5 或者更新世 6 。这时,埃及的大面积土地被水淹没。随后,埃及开始形成如今的地表形态。通过研究丘陵沉积物,人们发现当时的海平面至少比现在高出五百英尺。在埃斯纳后面的丘陵上,人们发现了经水冲蚀的旧石器时代的燧石(图6)。之所以说燧石是被水冲蚀而不是被风沙打磨的,是因为它被发现时是平“躺”在地面上的。实际上,磨损并非出现在燧石上层表面,而是出现在接触地面的燧石表面。另外,燧石朝下的一面更光滑,说明这一面受水冲蚀作用更强,并且燧石被侵蚀的位置不可能是其被发现时朝上的一面。
图6 ●经水冲蚀的旧石器时代燧石,发现于埃斯纳,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下沉的显著标志可见各峡谷口下端的燧石山麓。从燧石的形状、材质和尺寸,我们可以推断它们肯定沉积在很深的水中。从底比斯帝王谷冲刷出来的层状岩屑中,也能发现磨损的燧石,它们同样在水下沉积过。不过,由于燧石表面粗糙,形状奇特,说明当时的水位已从最高处回落,大约比现在的高度多五十到一百英尺,因此溪流才有足够的动力在浅水中推动燧石。由于水位持续下降,偶然出现被急流冲刷的旧岩屑组成的河床,燧石也就露了出来。在尼罗河上方一千四百英尺的高原顶部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大块未磨损燧石,这表明该地区是尼罗河高水位时期人类的家园。还有一些较小的燧石,它们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就像皮特·里弗斯在底比斯的砾石中发现的燧石那样,它们被发现埋藏在尼罗河的粗古砾石中,当时的水位比现在高出二三十英尺。这些证据表明,人类可能在尼罗河谷中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当时水位很高,汹涌澎湃,足以形成砾石。
因为当时尼罗河的河床比现在高二十到三十英尺,我们发现,在地表抬升到现在的高度前,埃及的干燥气候就已经形成了,这与海拔上升和利比亚沙漠的干燥有关。尼罗河沿岸的泥沙沉积,既是其河道下游坡度平缓的标志,也是河水蒸发严重且支流较少导致水流量(及其相应的承载力)减少的标志。
尼罗河的最低水位出现在史前时期尾声。尽管河底的泥沙已经开始沉积,但水面持续下降,直到比现在的水面低至少20英尺。此后,由于河床淤塞,水位逐渐上升。根据各项一致的数据显示,其上升速度为每百年四英寸 7 ,或者说每一千年一米。因此,在六千年中,即埃及史前时期,沉积物上升了至少二十英尺。
早期的尼罗河三角洲面貌与今天截然不同。现在,三角洲还有很多沙丘。但史前时期的沙丘规模更大、数量更多。后来,沙丘或被掩埋在高20英尺的沉积物中,或被风吹走。尼罗河要么在沙漠的沙丘中流动,要么在大大小小的山谷之间流动。现在,尼罗河各部分俨然静止了。苏伊士地区隆起的地表,阻止尼罗河与苦湖 8 相通。同时,在此地以北的海岸有洪水泛滥的曼萨拉湖,是阿拉伯人统治埃及时期最富饶的地区。
在打磨过的燧石附近,我们能发现大量的燧石薄片和刮刀,根据它们的位置可以推测出其年代。因此,燧石不应该全被看作史前时期的产物。从第四王朝到第十二王朝,在迈杜姆和拉罕,燧石和铜质工具被一同使用(图7)。到了第十八王朝,在特拉阿玛纳,燧石还被当作镰刀使用。在艾哈比南边一座神殿附近,我们还发现大量混杂在一起的燧石碎片及许多罗马陶器和玻璃制品。因此,可以说,年代不明的燧石碎片发现地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在赫勒旺发现的大量经过加工的燧石,大部分是小薄片,有些边缘有缺口。在吉萨、博科特卡伦湖 9 附近及法尤姆的麦地纳马地 10 都发现了不少燧石。在沙漠高原上的特拉阿玛纳,同样出土了燧石。它们都是缺口十分粗糙的圆卵石。根据当地的极端气候,人们可以推测出这些燧石可能来自旧石器时代。在尼罗河沿岸山麓丘陵各处,如阿拜多斯 11 、库尔纳 12 、麦地纳哈布南部和艾卡 13 ,地面上散落着燧石碎片和粗糙的工具。燧石加工水平最高的例子当属“刀具”,即将角状燧石加工成精致规整的形状,可参考大英博物馆史前时期馆、阿什莫尔博物馆、牛津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展览品。如今,人们认为这些华丽的刀具产生于第六王朝到第十王朝之间。燧石刀具都是在阿拜多斯的古墓中发现的,但都被当地人盗走,没有任何记录可以让我们知道燧石的年代。它们也许是第十二王朝的祭祀残存物,在葬礼仪式上使用,并被沿用至第十八王朝。燧石最常见的用途是被当作镰刀。人们会将燧石打造成特殊形状,即镰刀型的曲线,再将其制成锯齿状,以便切割稻草。这种燧石的锯口很锋利,其余地方很钝,上面还附有用于固定镰刀支撑木的黏土。
图7 ●第十二王朝时期的燧石工具,发现于拉罕
在埃及,我们还未发现其他史前人类活动的踪迹。他们的住所可能在尼罗河的淤泥之上或者靠近尼罗河的淤泥。由于现在厚达20英尺的沉积物早已覆盖了史前时期,我们难以寻找史前人类的其他生活痕迹。
与其他民族一样,埃及人虚构了许多神以填补史前时期的空白。后来,大约在很晚的第十九王朝时期,埃及神才被整理出来,见下表(即表“第一神圣王朝的七个神”)。在早期,埃及神没有明确和系统的年表。年表中的人名和时间都有人为的痕迹。这份年表记载在发现于沙巴卡石碑上的孟菲斯神学碑文,年代内容完整 14 ,还有一些数字的计算。具体如下表(即表“第二神圣王朝的九个神”)所示。
●第一神圣王朝的七个神
●第二神圣王朝的九个神
●第三神圣王朝的三十个半神
没有给出具体的名字,平均每位神存在一百二十一年八个月,共三千六百五十年。
●第四神圣王朝的十个法老
第四神圣王朝有十个法老,共在位三百五十年。
在这里,各位神的排列顺序由不同学者整理得出,并且与持续了一千四百六十年的索提斯时期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得出12300+1570=13870=9½×天狼星周期,12285+858=13143=9×天狼星周期,3650=2½×天狼星周期,或者30×天狼星周期的月份数=30×半神时期。这些公式充分说明了学者们的奇思妙想。马伯乐在其著作 34 中,以月而不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赫利奥波利斯神系 35 。
作为传统,人们通常认为,在常规的君主国建立前,曾有十位法老统治过阿拜多斯附近地区。另一个传统并且可能有依据的说法是,阿拜多斯附近地区存在荷鲁斯及哈尔贝迪特的追随者,他们分别被称为石斯恩—哈尔人及梅斯图人。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相似信息,即统治者身边有一群侍从或者追随者。但据都灵王表记载,石斯恩—哈尔人统治期长达一万三千四百二十年,甚至更长(只是失去记载)。这表明他们有长期连续在任的统治者。
进入王朝历史前,我们先简要地思考一下民族问题。一种可信的说法是,在最早的历史时期,埃及有两到三种不同的民族。早期遗迹显示了人类特征的多样性,如哈夫拉一样的鹰族(图8)、在雕画中作为下层阶级的长鼻子族(图9)和如美提特夫斯一样的大眼族(图10)。他们不可能起源于同一民族。早期葬礼习俗的差异显示了人们信仰的多元化,也说明了多民族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认为埃及有一个本土民族和一个入侵民族,甚至可能是连续两个入侵民族,即大眼族在前、鹰族在后。
图8 ●鹰族人,第四王朝哈夫拉闪长岩雕像上半身
图9 ●长鼻子族人,现藏于吉萨博物馆
图10 ●大眼族人,第四王朝美提特夫斯雕像的上半身
入侵的民族,即社会地位高的民族来自何方?谁开创了埃及王朝的历史?古代作家的答案是埃塞俄比亚人,即入侵民族来自南方。可以肯定的是,在南部的利比亚、叙利亚或者安那托利亚的任何地区,我们都找不到类似的民族。不过,一直以来,“埃塞俄比亚人”定义宽泛,可能包括许多不同的民族。通过观察各民族在埃及的代表,我们找到了一个可能位居埃及上流社会的民族。在哈特谢普苏特神殿刻有蓬特人的精美雕像(图11),其中,有些像社会地位高的古代埃及人。此外,埃及人称“蓬”为“众神之地”,他们似乎没有对蓬特族发动过战争,只有使者往来和贸易等和平交往。蓬,或者称“蓬特”,位于红海南端的一个区域,很有可能包含非洲和阿拉伯海岸。从“蓬特人”一词可联系到腓尼或者腓尼基人,后者似乎为蓬特人的一个分支。随后,埃及人成为蓬特人的另一分支。蓬特人早期移民到埃及的史实证明了这点。生活在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的美尼斯带领自己的族人来到孟菲斯建立了新首都。如果入侵民族来自北方或者苏伊士,那么他们自然会先到孟菲斯,建立像蒂斯这样庞大城市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不过,君主国首先在位于埃及中部的蒂斯建都,说明入侵民族从红海通过科索大道而来。入侵者很可能来自红海中部或者南端。他们如果来自红海北端,那么早已进入孟菲斯了。入侵者先在蒂斯定居,说明他们来自红海南端。从非洲学者的角度看,一些经典著作中的“埃塞俄比亚”是指红海南端。与此同时,据记载,神和完美无瑕的埃塞俄比亚人定居在一起。这就是埃及人称红海南端为“众神之地”,即“蓬特”的缘由。
图11 ●蓬特人
至此,我们讨论了许多为人熟知的史实。不过,为检验观点正确与否,让我们来到科普托斯神殿寻找史前遗迹。在科普托斯神殿,我发现三尊敏的巨大雕像,但它们都已经成为断块。虽然三尊雕像的工艺都很粗糙,但我们可以看出其雕刻技艺在逐渐提高。每尊雕像表面都有一些雕刻,我复制了一部分(图12)。雕像是在我们认为人类最早在尼罗河流域定居的地方发现的,上面还刻有贝壳、锯鳐、鸵鸟和大象等图案。上述信息与移民来自红海并且来自红海南端而非北端的猜想一致。雕像身上装饰有羽毛和花环等图案,还刻有锯鳐和贝壳串。雕刻符号映射了敏代表的迷信。三个不同的雕像显示了崇拜敏时间的长度、不同时期对敏雕像的不同态度、敏雕像具有花环的象形文字及雕像的风格。上述信息表明,三尊敏雕像是出自史前时期,而不是野蛮部落入侵后的产物。
图12 ●敏雕像上的雕刻,发现于科普托斯
如果说开创埃及王朝历史的民族来自蓬特,那么蓬特人和腓尼基人是同族。蓬特人的定居地蓬尼特在地中海。这是已知蓬特人最远也是我们最新发现的殖民地。在《创世记》第十卷,我们可以看到马里人(即埃及人)、迦斐托人和非利士人(即叙利亚的腓尼基人)之间存在亲属关系。上文提到,开创埃及王朝历史的人通过科索大道到达尼罗河流域。因此,腓尼基人移居到迦斐的一个城,即科普托斯,就可以看出其民族迁移的连续性,或者说,因为科普托斯是科索大道的终点,所以入侵民族到尼罗河流域后先定居下来。各民族的人物画像更是证明了埃及人和非利士人(图13)的亲属关系。实际上,埃及人与非利士人脸部特征很像。这有力地证明了他们属于同一民族的说法。
图13 ●非利士人
迄今为止,基于收集到的信息,我们认为腓尼基人先是定居在波斯湾。随后,他们定居在阿拉伯南部和索马里。接下来,他们逐渐聚居在阿拉伯海岸,通过红海,跨过沙漠,进入埃及,后来深入巴勒斯坦海岸,并且占领了腓尼基和非利士。腓尼基人继续前进,一直来到非洲海岸,然后在迦太基定居,最后到达西班牙。在整个历史时期,腓尼基人对大海充满向往,不断向西迁移。他们的史前迁移也体现这一特点:一路沿水路(即沿海或者河流)迁徙。
【注释】
1 始新世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的第二个主要分期,介于古新世与渐新世之间。——译者注
2 英制长度单位,1英里约合1.6千米。——译者注
3 中新世是地质年代新近纪的第一个时期,介于渐新世与上新世之间。——译者注
4 1英尺约合0.3米。——译者注
5 上新世是地质时代新近纪的最新一个时期,介于中新世和更新世之间。——译者注
6 更新世是地质时代新生代第四纪的早期。——译者注
7 1英寸约合0.3米。——译者注
8 苦湖是咸水湖,由大苦湖和小苦湖组成,是苏伊士运河的一部分。——译者注
9 威廉·马修·弗林德斯·皮特里:《拉罕、古洛和哈瓦拉》,第16卷,第21页。——原注
10 柏林人类学学会,1889年11月16日。——原注
11 柏林人类学学会,1889年11月16日。——原注
12 《人类学学会杂志》,第4期,第215页。《埃及语言杂志》,第8期,第113页。——原注
13 柏林人类学学会,1889年11月16日。——原注
14 卡尔·里夏德·列普修斯:《古代埃及人的法老书》,柏林,贝萨克赫书店,第1卷。——原注
15 赫菲斯托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火神、砌石神与铁匠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译者注
16 卜塔是古埃及孟菲斯地区的造物神,后来演变成工匠与艺术家的保护者。——译者注
17 赫利俄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译者注
18 拉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译者注
19 舒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大气神、天空的化身,赫利奥波利斯九柱神之一。——译者注
20 克罗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二代众神之王,泰坦十二神中最年轻的神。——译者注
21 盖布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大地神与生育神,赫利奥波利斯九柱神之一。——译者注
22 奥西里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王,也是植物神、农业神,赫利奥波利斯九柱神之一。——译者注
23 堤丰是古希腊神话中象征风暴的妖魔或巨人。——译者注
24 赛特在古埃及神话中最初是力量神、战神、风暴神、沙漠神,后来成为邪恶神。——译者注
25 阿瑞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神,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被视为尚武精神的化身。——译者注
26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以胡狼头人身的形象出现在法老的壁画中。——译者注
27 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译者注
28 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第一代月神,是光与夜晚神,是人类生命的创造者。——译者注
29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神、文艺神,也是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译者注
30 阿蒙是古埃及神话中的主神之一。——译者注
31 塔胡堤是古埃及神话中智慧神托特的另一种叫法。——译者注
32 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首,统治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神。——译者注
33 阿蒙拉是古埃及最高神阿蒙和太阳神拉的结合,被称为“众神之王”。——译者注
34 《圣经考古记录》,伦敦,圣经考古学会,1879年到1918年,第12卷,第419页。——原注
35 赫利奥波利斯神系是古埃及创世神话之一,信仰核心为九柱神。——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