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理解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归属的渴望之后,下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便是:在茫茫人海中,是什么样的力量,像一只无形的手,将两个素不相识的个体牵引到一起?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倾心,而对另一些人却毫无感觉?这就是吸引力的问题。它常常被诗人和艺术家描绘成一种神秘的、命中注定的魔法。但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告诉我们,吸引力的产生,同样遵循着清晰可辨的科学规律。它不是魔法,而是一系列心理学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化学反应。揭开这些规律,并不能消除爱情的浪漫,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份浪漫的来源,并帮助我们在寻找伴侣的路上,多一份清醒和智慧。
吸引力产生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因素,是时空上的接近性。简单来说,我们更有可能与那些物理距离上离我们更近的人成为朋友或爱人。这听起来似乎是废话,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却非常深刻。首先,接近性能增加我们与他人相遇和互动的频率。你每天在同一个办公室、同一个教室、同一个社区里见到的人,自然比远在天边的人有更多机会与你产生交集。每一次的点头、微笑、短暂的交谈,都在为关系的萌芽提供土壤。其次,接近性会带来一种名为“曝光效应”的心理现象,即对于一个我们原本没有负面感觉的刺激,仅仅是反复见到它,我们就会对它产生更多的好感。一个起初你并未特别留意的同事,随着日复一日的相处,你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觉得他越来越顺眼。当然,如果一开始你就讨厌这个人,那么曝光效应可能会起反作用,让你越来越烦他。但总体而言,熟悉感通常会带来舒适感和喜爱感。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接近性”有了新的形式,比如在同一个网络社群、玩同一个游戏,也创造了数字世界的时空接近,同样是关系产生的温床。
第二个强大的因素,是外表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很多人不愿公开承认,却在潜意识里深刻影响我们的因素。大量的研究明确无误地表明,外表漂亮的人在社交中占有巨大的优势。我们普遍存在一种“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会下意识地认为外表好看的人,也同时拥有其他更可取的品质,比如更友善、更聪慧、更有趣。这种偏见在初次见面时尤其明显。一个外表出众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善意,从而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内在,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什么样的外表是具有吸引力的呢?跨文化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共性,比如,女性面孔中,大眼睛、小鼻子、饱满的嘴唇和清晰的下颌线通常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这些特征与年轻和健康相关。而男性面孔中,坚毅的下巴、高颧骨等被认为是阳刚和力量的象征。有趣的是,人们普遍更喜欢那些面部特征对称且接近“平均脸”的面孔,因为这在演化心理学上可能预示着更健康的基因。当然,审美标准也受到文化和时代的影响,但外表吸引力的核心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关系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看脸”。第三个关键因素——互惠原则,很快就会介入。这个原则非常简单:我们更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当你知道某人对你有好感时,你通常也会更积极地看待他,更愿意与他互动。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理引力。对方的示好,让你感到被肯定、有价值,满足了你的自尊心,同时,你也更有信心在这段关系中不会遭到拒绝。因此,在追求他人的过程中,适当地表达你的欣赏和好感,往往是开启一段关系的关键一步。当然,这种互惠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一个你完全无感的人,即使再喜欢你,也未必能引发你的好感。但对于那些你感觉“还不错”的人,互惠原则往往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人的吸引力,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其吸引力等于他给你带来的收益乘以他接纳你的可能性。一个再优秀的人,如果你觉得他不可能看上你,你可能也不会去追求。
最后,也是在长期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相似性。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在亲密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们倾向于被那些在各个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所吸引,包括年龄、种族、教育背景、社会地位,以及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质。相似性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有三。
第一,与相似的人交往,会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信念和品味是正确的,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验证。
第二,我们通常会期待与相似的人交往起来更轻松、更顺畅,因为你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感受都比较一致,减少了沟通成本和潜在的冲突。
第三,相似性暗示着一种默契,我们相信对方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随着关系的深入,这种内在核心价值观的相似,远比外表的吸引力更能决定一段关系能否长久。所谓的“灵魂伴侣”,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在这种深层相似性上达到了高度共鸣的两个人。
因此,吸引力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的结果。它是一场由时空接近性拉开序幕,由外表吸引力点燃火花,由互惠原则推波助澜,并最终由相似性提供长久燃料的复杂过程。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就能明白,提升自己吸引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外表的修饰,更在于培养丰富的内在,并勇敢地进入那些能让我们遇到相似人群的社交环境中去,同时,在遇到心仪之人时,学会适当地释放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