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咏春之缘
——拜师叶问与武道启蒙

在香港街头日益频繁的打斗,让年少的李小龙深刻体会到,仅凭一股蛮力与好勇斗狠之心,并不能在真正的格斗中立于不败之地。他渴望学到一种能够真正用于实战、简洁而高效的武术。这个强烈的诉求,如同一根无形的引线,将他带到了二十世纪中国武术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面前——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这次相遇,不仅是他武学生涯的正式开端,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为他日后创立截拳道,构建自己的武学哲学体系,打下了最坚实的地基。

一九五四年,经由朋友的引荐,十四岁的李小龙正式拜入叶问的门下。初见叶问,李小龙或许有些失望。眼前的这位师父,并非他想象中那种身材魁梧、不怒自威的武林高手,而是一位身形瘦削、举止儒雅的中年人。然而,当叶问一出手,那种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着惊人爆发力的拳法,瞬间就折服了这个桀骜不驯的少年。咏春拳,这门相传由女性所创、讲求借力打力、以弱胜强的拳术,其内在的哲学与高效的实战技巧,深深地吸引了李小龙。

在叶问的拳馆里,李小龙展现出了惊人的武学天赋和超乎常人的勤奋。他不再将精力耗费在无谓的街头斗殴,而是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了咏春拳的训练之中。从基本的小念头、寻桥、标指,到黏手的对练,再到木人桩的千锤百炼,他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叶问所传授的咏春拳,强调中线理论、守中用中,讲究“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每一个动作都摒弃了花哨的招式,直击攻防的核心。这种简洁、直接、讲求效率的武学思想,如同在他混沌的脑海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他对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叶问的教导方式,也对李小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仅是传授招式,更注重启发弟子对拳理的理解。他告诫李小龙,学武不是要变成一个打手,而是要修炼内心,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力量。他曾用水来比喻武学的最高境界:“清空你的思想,无形,无式,如水一般。水倒入杯中,即为杯之形;水倒入瓶中,即为瓶之形;水倒入壶中,即为壶之形。水可静静流淌,亦可猛烈冲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这段充满东方禅意的教诲,在年轻的李小龙心中埋下了哲思的种子。他开始明白,武术的终极目标,不是去模仿某一种固定的形态,而是要像水一样,能够适应任何环境,发挥出最强大的效能。

在咏春拳馆的这段时间,是李小龙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沉淀期。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咏春拳的养分。他将从恰恰舞中领悟到的节奏感和步法,不自觉地融入到咏春的实战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充满个人风格的打法。他的进步神速,很快就在同门师兄弟中脱颖而出。然而,他的特立独行和混血身份,也引起了一些同门的非议,甚至一度影响到叶问对他的传授。但这些挫折,反而更坚定了他要证明自己的决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小龙的锋芒愈发毕露,他在校内外的比武中屡屡获胜,名声鹊起的同时,也惹来了更多的麻烦。他那颗不甘平凡的心,与当时香港的环境似乎显得格格不入。父母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他们担心这个过于优秀的儿子,会在狭小的香港惹出无法挽回的是非。为了给他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也为了让他远离纷争,家人最终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送他远赴美国,去他出生的那片土地继续求学。

一九五九年,怀揣着一百美元和满腔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十八岁的李小龙登上了开往旧金山的轮船。他告别了恩师叶问,告别了熟悉的香港,也告别了他那段轻狂而热血的青春岁月。他带走的,不仅是日渐精湛的咏春拳技,更是叶问师父在他心中种下的那颗关于“水”的哲学种子。这颗种子,将在大洋彼岸的新土壤中,经历风雨,汲取全新的养分,最终破土而出,长成一种名为“截拳道”的参天大树。咏春之缘,为他推开了武道殿堂的大门,而前方的道路,则需要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开拓和创造。 OvIIzkdYl+VrjyHvc4SV+8K570JAkPohkJJGz58F2Ssn1L9PQKE4NNZbWt+j5Q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