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对抗沉沦的奇迹:生命如何逆熵而行

如果熵增定律是宇宙不可撼动的铁律,规定了万事万物都将自发地走向混乱和衰败,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便摆在我们面前: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受精卵,这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细胞,如何能够通过不断地分裂和分化,最终形成一个结构极其复杂、功能高度有序的人体?一座荒山,这个无序的自然环境,如何能够生长出郁郁葱葱、组织精密的森林生态系统?生命现象本身,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宏伟过程,这难道不是公然违背了熵增定律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熵增定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中,那就是“孤立系统”。熵增定律只在不与外界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封闭系统里,才表现为不可逆的混乱化趋势。然而,地球上的生命,以及地球本身,都不是一个孤立系统。我们身处在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之中,这个系统最大的外部能量来源,就是太阳。生命,正是通过巧妙地利用这个开放系统的特性,才得以在局部创造出对抗熵增的奇迹。

生命体,本质上是一种“耗散结构”。这个概念由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提出,指的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能够维持自身内部的低熵有序状态。生命体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引擎,它从外界摄取低熵的能量和物质,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沐浴的阳光,然后在体内通过新陈代谢等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将这些能量和物质用于构建和修复自身高度有序的结构。与此同时,它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熵废物,如二氧化碳、排泄物以及大量的热量,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去。

这个过程的精髓在于,生命在自身内部创造有序(熵减)的同时,是以向周围环境排放出更多的无序(熵增)为代价的。从整个“生命体加环境”这个更大的系统来看,总的熵依然是增加的,完全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生命并没有违背熵增定律,而是找到了与这股强大宇宙力量共存的智慧。它在熵增的洪流中,开辟出了一片名为“负熵”的绿洲。物理学家薛定谔在他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就明确指出:“生命以负熵为食。”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生命存在的本质。

我们可以用一个更通俗的比喻来理解。想象一下,你的房间是一个生命体,它天然的趋势是变得越来越乱(熵增)。为了维持房间的整洁有序(低熵状态),你必须作为一个外部能量源,不断地对它做功。你需要花费力气去打扫、整理、归位,这个过程本身会消耗你身体的能量,让你出汗发热,向环境中释放了热量,增加了环境的熵。你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房间的无序转移到了外部,从而在局部维持了秩序。

因此,生命的存在并非偶然,它是一场主动的、持续不断的战斗。这场战斗的对象,就是无处不在的熵增力量。从一个细胞的分裂,到一个物种的繁衍,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本质上都是在构建和维护一个又一个精巧的耗散结构,从而在宇宙这趟开往“热寂”的单程列车上,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充满活力的有序车厢。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伟大。生命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需要持续输入能量和信息来对抗分解与沉沦的过程。 D3SKqw2nDuJoaArNUT1r1yLregdl4lWHWnYWBbC9IbDp+9eHdkLSd6K6fS5DMU9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