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记载:汉代李子长在执政时,审案的时候,想要了解囚犯
(犯罪嫌疑人)
的真实情况,就模仿囚犯的样子,用梧桐木做一个人形木囚,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坑,用芦苇做成坑壁,让木头囚犯躺在其中。在问案的过程中
(很可能是让犯罪嫌疑人面对着木囚)
,如果囚犯确实有罪,木头囚犯就不会动;如果囚犯是被陷害的,东汉《论衡》和唐代《酉阳杂俎》说木囚就会动
(可能从坑里站起来或者坐起来)
,唐代《独异志》则说木囚就会摇头。
木头人: 李子长用梧桐木制作了一个木头人,它被雕刻得与囚犯相似,象征性地代表被审判者。
固定装置: 在地上挖一个坑,将木头人放置在坑中,并用芦苇围成一个坑壁,使得木头人能够固定在其中。
囚犯面前的木头人: 当犯人被带到木头人面前时,木头人会根据囚犯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
有罪与无罪的判断: 如果囚犯确实有罪,木头人会保持不动,表示罪行成立;如果囚犯是被冤枉的,木头人则会有所动作,表示无罪。
木头人通过审视囚犯,能够辨别罪犯的真实情况,体现了古人对公正的期望和对机械智能的想象。
古人想象: 木头人通过观察囚犯的表现来判断有罪与否,类似于谎言检测仪通过生理反应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
现代技术: 现代谎言检测仪通过监测人的生理反应(如心率、血压、呼吸和皮肤电反应)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
古人想象: 木头人通过囚犯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判断,类似于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案件判定。
现代技术: 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分析大量数据,运用模式识别和异常检测方法,辅助进行案件分析和判断。
古人想象: 木头人能够通过观察囚犯的表情和行为来判断其是否有罪,类似于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分析生物特征来进行判断。
现代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分析生物特征(如面部表情、眼动、声音)来识别人类行为和情感。
古人想象: 木头人的判断机制可以视为一种早期的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囚犯行为的反应进行判断。
现代技术: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学习大量案例,训练模型进行预测和判断。
古人关于仿生功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