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经史子集”四大类,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经史”。儒家是正统,科举考试要考,史传是传统,皇家要组织修,而子部除了几部经典之作,大部分都常为人们所忽视,实际上这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本书从子书当中重新挖掘对当代有价值的内容。哪些书属于子部呢?《山海经》《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洞冥记》《拾遗记》《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续齐谐记》《集异记》《杜阳杂编》《宣室志》《江淮异人录》《太平广记》《夷坚志》《续夷坚志》《博物志》《述异记》《酉阳杂俎》《清异录》《续博物志》《玄怪录》《录异记》《闲窗括异志》等,都是属于这一部分的。
这些书中记载了很多“脑洞大开”的想象,如:
汉晋《西京杂记》记载:秦咸阳宫收藏有一支叫昭华管的玉管,一吹奏,就会有“MV影像”——车马、山林一一浮现,还有隐约飘忽的车马杂沓声。停止吹奏,影像就都消失了。
唐代《酉阳杂俎》记载了一种“防内卷灯”,灯油是用一种特殊鱼膏制成的。晚上用它照明的话,要是读书、纺绩,它就昏暗不明;要是吃喝玩乐,它就分外光明。
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游仙枕”:唐玄宗时期,龟兹国进贡了一枚颜色如玛瑙、温润如玉的枕头。只要枕着它睡觉,就能在梦中神游十洲三岛、四海五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元代《琅嬛记》记载了一件玛瑙制成的“华胥宝环”,握着睡觉,这个环就会在梦中显现。它带你进入虚拟世界,在这里,你能控制自己的梦境,你想出现什么,眼前就会出现什么,“心有所思,随念辄见”。
……
横向上,本书的内容实际上虽然以“子”书为主体,但也杂取了“经”“史”“集”中的内容,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和世界范围内的神话传说,等等;纵向上,则涉及从先秦到晚清几千年的相关文献。
本书命名为《中国古代“黑科技”》,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其一,书中收录了古籍中记载的许多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其二,书中包含一些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却折射出古人超前思维的技术构想。具体来说,本书在材料择取上,有这样几个标准:一是能够体现古人“科技”智慧的发明,并且是除了“四大发明”以外,那些非比寻常,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发明。如:
《隋书》和《续世说》记载:宇文恺为隋炀帝建造了一个可以移动的大殿,称为“观风行殿”,这是一座可以“行走”的房子,上边可以站数百个侍卫,下边有轮子,可以推着前进,而且移动非常迅速,如有神力在推车。
元初《文献通考》还记载:隋炀帝命人建造了有着十四个房间的图书馆,门口垂着锦幔,当隋炀帝要进图书馆的时候,宫人就踩动门外的机关,门上就会有两个飞仙落下,升起锦幔,类似现在人体感应的自动门。
唐代《纪闻》记载:马待封为唐玄宗制作了一个盛酒器具,造型如同一座山,酒山山腰处有一条龙,龙头下面对应着一个荷叶,把酒杯放在荷叶上面,龙头就会自动出酒,而且它还能自动控制出酒量,当杯中的酒到达八分满的时候,龙头就停止吐酒。
《纪闻》还记载:马待封为皇后制造了一个金银彩画梳妆台,梳妆台的镜台在中间,台下有两层的储物空间,都安装有门。皇后要梳洗打扮时,只要打开装镜的匣子,台下的门就会自动打开,出来一位穿着精致服饰的木制妇人,她手里拿着梳洗用的毛巾、梳篦,等皇后接过这些东西后,这个“机器人”就又回到门里。皇后洗漱完,“机器人”又出来,按照化妆的步骤,一一送出涂面脂、定妆粉、描眉笔、髻花等一切用物。皇后每次接过一件物品后,她就回去,把门关好,等要进行下一步了,她就拿着相应的物品出来。等皇后画好妆,梳妆台会自动收拾干净,所有的门都会关上。
……
二是书中记载的可能并不是现实存在的,但体现出来的是古人在某种需求下的奇幻想象,而这种想象却被我们今日的科技给实现了的,或者说未来可能会实现的。所以本书给“黑科技”加上了引号。如:
西汉《淮南子》中记载的自动驾驶车辆,“车莫动而自举,马莫使而自走也”。
唐末五代《仙传拾遗》记载了古人对“邮件撤回”功能的想象:唐大历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给上司发重要文件,结果发出三日后,他才发现誊抄好的正式文件居然在桌子上,他把草稿纸误发出去了。他估计了一下送信人马的速度,觉得不可能再追上了。有个叫张殖的人,说自己有办法,他点燃一炉香,把誊清的文件放在烟上晃了晃,文件忽然飞出去了,大约过了一顿饭的时间,被送走的草稿飞回来了。送信的人回来,崔宁问有没有异常,送信人说一切正常,信件直到递交上去,都没有被打开的痕迹。上司打开信件看到的是正确的公文,并不知道草稿被替换之事。
宋代《清波杂志》提到一种铜制聚香鼎,在鼎外面放一圈香炉,在香炉里烧香,烟气就都会被吸聚到鼎中。是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抽油烟机?
元代《琅嬛记》记载了七宝灵檀几:这个几案有点类似现代的电脑,可以显示文字。如果有人想修道,站在几案前,上边就会有文字显示如何修炼;想得到某件物品,上边就会显示某处有某物;如果生病了,还可以搜索怎么治疗,服用什么药品可以治愈;或者读书的时候,忘了某个典故出处,也可以搜索:“百事可图”,而且这个“电脑”还可以选择字体,如隶书或篆书、楷书、草书。
明代关于八仙的故事中,说吕洞宾有一把宝剑,只要对着它把敌人的名字和地址说出来,它就可以自动找到敌人,把敌人斩首,相当于现在的精确制导导弹。
……
本书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上两方面交叉的,即在一定科技基础上的想象,或掺杂有想象的科技发明。如:
大约成书于汉代的《列子》记载:一个叫偃师的人给周穆王造了一个“机器人”,它会唱歌跳舞,但它给周穆王表演的时候,却偷偷向周穆王左右侍妾抛媚眼。周穆王大怒,要杀了偃师,偃师吓坏了,赶紧把人偶拆开,以证明它是假的,原来它完全是由革、木、胶、漆、白、黑、丹、青制成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筋骨、肢节、皮毛、齿发,都是假的。周穆王尝试把它的心拿出来,它就不能说话了;把肝拿出来,它就不能看了;把肾拿出来,它就不能走路了。如此看来,这个“机器人”极为高级,是可以说话的,并且还有表情。
东晋《拾遗记》记载了一艘“潜艇”:秦始皇的时候,从遥远的宛渠来了一群人,这些人是乘着螺舟渡海来的。舟形似螺,可以沉到海底行进,而水不会进到螺舟的内部,又叫“沦波舟”。
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岐王有一个暖玉鞍,冬天骑马,把它放在马背上,可以自动加热。
清朝人可能就想发明“微信”了。《续子不语》记载:有一种寄话筒,可以一段一段地存语音,寄到远方,声音能存百日之久,一百天之后,自动清理缓存。
……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我还把一些神人、神奇动植物以及神奇法术都罗列其中,主要是想从“需求”与“愿望”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文献,从而把古人的精神与今人的生活打通。
通过整理我发现,古代中国在正统教化思想传播的同时,有一股“暗流”一直在默默延续着我们的另一个传统,那就是对“想象力”的传播。本系列书籍的目的也即在此,不仅传播知识,更传播想象力。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关注点和审美。古人对于典籍可能更多的是注重其教化的社会意义,而我现在读这些典籍,更多关注的则是古人大开的脑洞。古人留下来的这些精神财富,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影响。传统文化符号如今常被作为各种科技的名称,如探月工程有“嫦娥”“玉兔”,探日工程则有“羲和”,我国自建的导航系统叫“北斗”,我国自建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我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我国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我国的“星链”叫“鸿雁”,等等。这些科技命名,让人听上去就觉得非常“合适”,实际这是因为这些符号本身就都积淀有古人如同“科幻”般的想象。这正是传统文化魅力之所在,生命力之所在。我之前的一本书《符号里的中国》当中对某些符号进行了解读。本书可以说一种延续。未来我们有新的发明,新的发现,依旧可以从古书中寻找到合适的“符号”。
本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提供创意。过去总有人说我们从1到100可以,别人有了创意,我们可以完善得很好,但总是很难做到从0到1。实际不是这样的。通过本书你会发现,我们的文化基因从来就不缺少创意,古人有着各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这也正是我一直强调的:本书不在于传播某种知识,更注重的是传播想象力。
最后要补充说明三点:
一是本书主要致力于“功能”的探讨,至于尺寸大小,色彩质地,主要用于辅助理解物体的独特性。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体的特征,我把古代的部分度量衡转换为现代的数据 (参照《新编简明中国度量衡通史》一书) ,但每个时期的度量衡都有差别,应用哪个朝代的“标准尺”,我主要是以参考文献本身写定的年代或文献内容所“沿袭”的年代为标准。同一个朝代,采用大尺或小尺,又要根据材质等进行甄选。我对这些数据不做具体探讨,只是大致进行推测,数据的主要作用还是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体形状及神奇之处。
二是对书中所引文献成书时间的争议问题不做深究。有的文献明显是托名所作,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苏东坡的《物类相感志》等;也有一些文献成书时间尚未形成定论,如有学者就提出,宋代《清异录》、元代《琅嬛记》《诚斋杂记》等实际都是明人编辑或杜撰的。因本书并非致力于版本研究,为了行文的方便,对于成书时间明确,而又与传世文献不同的,则予以标注,而对于充满争议的,则仍沿袭传世旧说。
三是书中插图的问题。本书所配插图,多数为依据文字内容由AI辅助生成,旨在为读者提供更直观的视觉感受。古代“奇想”与“黑科技”的图像化,既是对想象力的延伸,也是一种对文字所传达信息的再创造。这些图像帮助我们窥见古人心中的世界之形,为理解文字所载的幻想与技艺提供了更多可能。然则“言不尽意,图不尽言”,图像虽能传神,但在细节、风格甚至氛围上,难以与原文描述完全一一对应。尤其是对于模糊、象征或多义性的记载,图像的再现难免有所简化与偏差。因此,诸图所示,仅为助读与启思之用,敬请读者以文本为主,图为辅,勿拘于形而忘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