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海鳞爪》导言

熊月之

《上海鳞爪》是近代爱国报人郁慕侠所写的关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的笔记汇集。鉴于学术界以往对于郁慕侠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连一篇比较详细的传记也没有,为了便于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郁慕侠其人,进而有助于解读《上海鳞爪》一书,这里略花笔墨,对郁慕侠生平、事功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郁慕侠(1882—1966),江苏青浦珠家角(今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人 ,名文,字慕侠,号从周 ,笔名有悼愚、悼庵、格非、天呼、报癖、夹人、郁郁、木牛、病羊、平章等。父亲郁世德(1852—1916),号懋甫,江苏吴江人。幼年时因避太平天国战乱,随家迁居青浦珠家角,成年后经商,为一诚实经营、略有盈余的普通商人。平日喜读稗官小说,而无不良嗜好。郁慕侠父母生有六个子女,成活三人,即郁慕侠与一姐一弟。

郁慕侠青年时代先后在上海龙门书院、江阴南菁书院读书,上海师范讲习所卒业,为清季秀才。1908年定居上海。1910年起,先后执教于上海求实小学、伟文学塾、龙门附小与通俗义务中文夜社。1912年起任《时事新报》校对员,1913年参与创办《沪报》,稍后组织格言丛辑社、中南通信社,任社长,兼任汉口《武汉商报》、汉口《新闻报》、天津《益世报》、北京《晨报》、天津汉文《泰晤士报》等通信员,《新舞台报》主编。1947年任上海市银楼业工会秘书,1952年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纂,1956年加入民革,1961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研究馆员。

郁慕侠一生事业,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教书、办报与编书。

一、教书与办报

郁慕侠在上海最早的活动是教书。1910年,他与顾旭侯、朱炳尧等人共同创办求实小学,校址在公共租界北山西路德安里十一弄。顾旭侯为校长,郁等为教员。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学校遵民国教育部宗旨修订章程,规定学额暂定六十名,招收七岁至十五岁的学生,兼收十岁以下之女生;学费三、四年级每年十二元,一、二年级每年八元,膳宿费每月四元五角;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笔算珠算)、体操、手工、图画与唱歌,附设英文夜社,另聘英文教员每晚授以切实应用之英语英文;学制四年

1912年7月以后,郁慕侠任学校主任。1913年春,他曾带领学校师生三十余人,到高昌庙江南制造局、泉漳别墅、龙华寺、土山湾孤儿院等处旅行参观。1914年春,他与多所学校教员到江湾中国救济妇孺会附属学校、吴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参观。1915年春,已担任校长的郁慕侠 ,带领求实小学的学生,联合益智小学、务本小学、振新小学、新民小学、志新小学等校师生,一起到江湾镇远足旅游。这些活动,当时上海《申报》《民立报》《时事新报》等报纸上均有披露。

求实小学是办在公共租界里私立小学中的佼佼者,其教学质量相当不错,报上曾有文章称该校“学生甚为发达” 。1913年,上海县视学李颂唐到该校视察,对办学成效很满意,认为“一切办法悉遵新章,教法亦合” 。质量虽好,但经费困难。学校经营一段时间以后,经费“万分竭蹶,历年亏负为数已巨,几乎有万难接续之势” 。从1912年下半年开始,各项经费均由顾旭侯校长百计筹措,而郁慕侠、朱炳尧等教员则纯尽义务,不取薪金 。1915年2月,郁慕侠谈及办学极度困难情形:“校系私立,毫无补助,经费竭蹶,甚至典衣借贷,弥补其缺。” 即使这样,学校还是难以为继。大概在1916年底,学校停办

郁慕侠在教育方面还有一项贡献,即创办职工夜校。1915年夏,他与徐望先、陶汉尘等六人发起,顾旭侯、项起凤等十八人为赞成人,共同创办通俗义务中文夜社,招收十四岁以上、三十岁以下失学之工商人员,授以日用必要之文字,课程包括国文与算学,授课时间为晚上七至九点,学费分文不取,学满一年后发给识字证书。夜社简章规定:“以普通中文,启迪工商界年长失学之人,务期获生活上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所有经常费及各科教务,均由创办人承担,校址在公共租界新闸路和乐里口1968号。郁慕侠等人认为:“国家的强弱,全靠教育,教育普及,国家必然富强,教育不兴,国家必然贫弱。我国向来不注重教育,所以识字的人狠少,近来虽然开了许多的学堂,不过都是栽培青年子弟,置于年长失学的人,一则生计艰难,没有读书的力量;二则要谋衣谋食,没有空闲的工夫;三则有了志愿,没有补习的地方。但是,我们做了中华民国的国民,最要的是共和国民的资格,要有共和国民的资格,必先要有共和国民的知识。我们若是不识字,不读书,怎能够有共和国民的资格呢?” 有鉴于此,郁慕侠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办起了这所学校,参加者中相当部分是振新、务实、新民等私立小学的教师。通俗义务中文夜社于1915年6月20日正式开学,来学者颇为踊跃。1917年1月7日,夜社举行首届学生毕业典礼,叶善昌、张同福、荣荫隆等三名学员毕业。除了教学,通俗夜社还频繁举行演讲,宣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国民意识,倡导热爱祖国,增进道德素养等。该社的创办,是一项旨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推进社会进步、纯尽义务的公益行为,实开日后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先河,夜校的部分教员日后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教员。

办报方面,郁慕侠主办或参与过多家报纸的工作。

郁慕侠有一笔名“报癖”,并曾对此作过解释:“余性嗜报纸,每日晨起,盥洗毕,先阅报数分钟,而后营他事而就食。偶出门,无报购阅则觉终日不舒,故一字报癖,盖纪其实也。” 他爱读报,也很早就给报社投稿。他最早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是1912年1月22日的《大功告成后,论功行赏,当推军人为第一,报纸为第二》。此后,他的文字便时常见诸《申报》《时事新报》《民立报》《神州日报》等报,他也成为上海报界活跃人物。

1913年10月10日,他与陈阜东、郑端甫等共同创办《沪报》,任社长,社址在北山西路德安里第一百八十九号,日后参加者还有毕公天、朱亦奇、徐梦痕、谢慧禅、王说说、朱卣香、郁达民等十四人 。《沪报》不同时期的版式与规模有所不同,多数时间为三日刊,四开四版,为当时上海众多小报中的一种。1923年9月,《沪报》创办十周年之际,郁慕侠致信著名企业家张謇,期盼得到资助。张謇题诗一首(《沪报十年纪念题辞》),以示支持。诗云:“人海思潮新复新,万流诙诡集春申。要知直笔期南董,野史稗官亦有人。倏忽秋风已十年,非非是是去如烟。云何饶舌翻多事,赢得舆人诵一篇。” 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地在苏州河以北的沪报馆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郁慕侠申请复刊。获得批准后,《沪报》于1946年复刊,1947年停刊,林尹为社长,郁慕侠为发行人。

办理《沪报》的同时,郁慕侠还兼任汉口《武汉商报》、天津《益世报》、北京《晨报》等报通信员,为诸报撰稿。1917年主编《新舞台报》,系新舞台机关报,内容注重剧谈。他还兼营出版业,1915年成立格言丛辑社、中南通信社等机构,自任社长,编辑出版书籍,也销售书籍。

在办理报刊、出版等业务过程中,郁慕侠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很快在上海报界崭露头角。他的文章视野广阔,思想敏锐,文字洒脱,汪洋恣肆。其内容或品评时事,抨击军阀争斗,批判遗老守旧;或针砭时弊,讥刺社会陋习;或讨论学术,涉及文史、科学等;或记述见闻,包括游览宁波、苏州、南京等地游记,无不旨趣鲜明,自成风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1919年,有人作诗高度评价郁慕侠其人其文,称赞其文采“咳唾九天散珠玉”:

溯君初莅春申江,德安里中居暂卜。笔耕墨耨赡一家,疗贫姑将文字鬻。日见贫民失学多,校开求实施教育。宏愿更欲挽颓风,创行《沪报》持正鹄。发抒识见大文章,洋洋洒洒进忠告。诙谐杂出笔生花,滑稽仿佛东方朔。苦志经营垂七年,风靡一时推行速。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郁慕侠合教书、办报、出版于一身。报上写的文章,与他讲课的内容、出版的书籍,常常是一文多用,讲课的内容就是他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出版的书籍则是这些文章的汇辑。1919年前后,郁慕侠已是上海滩上经营较为成功、颇有名气的文化人。1934年10月,郁慕侠母亲去世后,前往吊唁或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悼之情的政界要人、工商巨子、社会名流相当广泛,远远超出普通报人或文人的规格 ,足见其时郁慕侠社会影响之大。

二、著述概览

郁慕侠得以赢得广泛社会影响的,主要是四部书,即《慕侠丛纂》《格言丛辑》《国耻小志》与《上海鳞爪》。

《慕侠丛纂》,是郁慕侠撰写的第一部文集,由郁的同事毕公天编辑,上海沪报馆1914年发行。书中收录郁慕侠所作简论、微言、游记、小说、剧话、智囊、谐薮、谭荟、卮言等文章,累计子目一百九十余条。《申报》称此书作者关心时事,了解社会,有所感触,发为文章,“振笔直书,无所顾忌,一言一语,寓意至深”。书中对于社会情形诸多方面、各界内幕揭露甚多,欲了解近一阶段小品文章、游戏文字不可不看此书,爱读笔记、爱看小说不可不看此书。这部文集“包罗万象,有美必录,庄谐俱备,字字皆香,洵近今文集中之大观也” 。此书初版印刷六千册,不到半年便销售一空。1916年、1919年、1920年又相继增补,出了三版。毕公天、天虚我生陈栩、天台山农刘文玠、六宜轩主吴鑅伯分别为此书作序,对郁慕侠的济世情怀、思想见地、过人才华交口称赞。其中,毕公天的评价最为综合:“郁子慕侠,今之伤心人也,性慷慨,有豪侠风,居恒蒿目时艰,棘心世故,有所感触,辄形楮墨,有忧郁之气,多愤激之谈,长吁短噫,往往散见于海上各报。其为文也,去华崇实,不事词藻,振笔直书,不尚奇异……慕侠之文,非绚华灿烂、骋词驰藻之文也,亦非光怪陆离、矜奇炫异之文也,去华崇实而不事雕镂,振笔直书而无所顾忌,离骚忧郁、太史实录,斯慕侠之文也。”

《格言丛辑》,系郁慕侠汇辑古今中外名人格言而成,分集出版,到1926年已出版了二十集 ,其中包括《军人宝鉴》。其书宗旨在于弘扬人类普遍的美德,包括仁爱、诚信、礼貌、勤劳、智慧、勇敢、爱国等,“一欲以正人心为主旨” 。黎元洪、曹锟、张謇、于右任、韩国钧、黄炎培、沈恩孚、王正廷、王一亭、许世英、田桓、戈朋云等众多政界、学界名人为此书题签或作序。这部书广受欢迎,一印再印。特别是《军人宝鉴》,在很多军队中被指定为对士兵进行政治教育的教材。冯玉祥在军中,即以《军人宝鉴》作为官兵必读书 。郁慕侠编辑此书颇为用心,他不是将相关格言汇编一起就算完事,而是悉心加以解读。比如,《宝鉴》引拿破仑语录:“乏果断而能勇进者,未之有也。”郁慕侠加注:“能奋勇前进底人,必定有果决断定的智力。若缺少果断的智力,反而能奋勇前进的,可决其必定没有这样的人,因为奋勇底心,是由于果断的力鼓动起来的。” 这就讲清楚勇与智的辩证关系了。《宝鉴》引摆伦(今译拜伦)语“大丈夫当立赫赫功名于世界”,注文则发挥其义:“大丈夫应当立最光辉的功名在世界上,这最光辉的功名,就是干那报国底事业。” 这便赋予功名以爱国内涵,富有当时中国的时代特点。

《国耻小志》,由郁慕侠编辑,格言丛辑社1915年出版。凡63页,有毕公天序。内容分为国耻论说、国耻歌谣、国耻楹联、国耻诗词、国耻童经、国耻格言、国耻表解、国耻滩簧、国耻五更等栏。书中对于日本帝国主义逼迫袁世凯政权签订“二十一条”的过程,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情形,各种爱国歌曲,言之綦详。郁慕侠编纂此书,志在雪耻,故半送半卖。此书采用妇孺皆能理解的浅显文字,又袖珍价廉,因此销路极广。出版当年就再版十次,销售十万余册 。至1917年,《国耻小志》已印制第五版。相关广告称:云南唐督军(蓂赓)、直隶曹督军(仲珊)、湖北王督军、陕西陈督军(伯生)、山东张督军、山西阎督军、宁夏马护军使、海州白镇守使等,对于此书亦竭诚提倡,曾饬发参谋厅各订购五百册或三百册,其价值可知

以后每逢国内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爆发,郁慕侠都加印销售,从而成为反帝爱国的常销书。到1925年,又销去五万余册。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全国性的反帝运动再掀高潮,报社在6月份加印一万册,奉送各界,每册只取印费邮票五分 。一个月之内便送出去三千册,报社再次加印,以满足社会需求

在大量赠送《国耻小志》的同时,郁慕侠特地编辑了一本《国耻画》,包括国耻图画三十二帧,关于国耻的文章四十余篇。封面由一位13岁的湖州旅沪公学小学生刘志扬血书“痛史”二字。郁慕侠在《编辑大意》中写道:

自五卅、六一,南京路上两次惨案发生后,不仅沪上居民全体愤慨,而有三罢之举,各处同胞亦闻耗响应,几有举国一致之慨,民气如此,殊堪钦敬。第一时虽激昂热烈,未几即风流云散。征诸以往,不寒而懔,五分钟之奇耻不能一雪,兹可憾耳。故特编印《国耻画》,以期全国同胞人手一编,朝维夕诵,将层层国耻深印脑海,刻骨铭心,牢记弗忘。

书中图画,出于多人之手。对于画的解读,很多由郁慕侠撰写,从中可见他的满腔爱国激情。比如第一幅画,题为“可怕的日历”,列举1915年5月7日、5月9日、1925年5月30日、6月1日等与国耻相关的日期,郁慕侠在释文中写道:“大中华民国十四年五月三十日,上海之爱国学生,在自己的领土的英租界南京路上,演说救国之道,忽被英捕开枪射击,血花四溅,哀痛之声,惨不忍闻,当场击死数十人,击伤数百人。学生演讲,全球万国,均无禁止之理,今该捕乃如此残暴,杀我青年志士及无辜行人,此耻不雪,吾国民将死无所矣。呜呼!” 第二十八幅画是关于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历次国耻日,郁慕侠在释文中写道:“吾国历来受外人之欺侮蹂躏,搂指难数,一耻未雪,一耻又来。推原其故,良由国民无坚忍心,无合群心,无爱国爱人心,以致被外人轻视,不值半文。深愿国民一反前此之弱点,奋死力争,不胜不休,而旧恨新愁,必可一笔勾消矣。国人其勉之。”

《国耻小志》的广泛赠送,《国耻画》的出版,引起租界当局的关注与嫉恨。1925年9月底,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在沪报馆搜出《国耻画》370份,当即拘捕了郁慕侠,罪名是《国耻画》标题“爱活生之歌”“爱国主义之歌”“我们将要亡国”等具有煽动性,违反政府相关规定。在法庭上,郁慕侠辩称,书在杭州印刷,沪报馆只是代销,每本可获利三分钱,对于书中内容,并未详察。最后,郁慕侠以违反出版法相关规定,判罚洋一百元充公,书籍没收 。经此案件,郁慕侠名声大振。

郁慕侠爱国情怀并没有因为这一案件而稍受减损,而是不屈不挠,继续奋击。1928年5月,日军进攻山东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打死打伤中国军民数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惨案发端于5月3日,故史称“五三惨案”。案件发生后,上海自强书社编印《五三血》一书,揭露日军罪行,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一批军政大员如王伯群、薛笃弼、唐悦良、易培基、何应钦、杨杏佛等,对此举极表赞成,亲笔题字,予以支持。郁慕侠与自强书社有无关联,不得而知,但此书出版以后,郁慕侠经营的格言丛辑社积极推广并销售。

三、《上海鳞爪》梗概

《上海鳞爪》,是郁慕侠此前所写关于上海社会短篇文字的汇集,主要发表于1931—1932年的《沪报》。最初分为上下集及续集,分别于1933年10月和1935年9月由上海沪报馆出版。所谓鳞爪,即一鳞半爪。郁慕侠在该书引言中说,此书虽与此前出版的梁启超《外交鳞爪》、徐志摩《巴黎的鳞爪》,书名相近,体裁相似,但内涵迥异。因为梁、徐二公之作品,一记坛坫上之琐闻,一述异国的杂碎,与本书取材大为径庭,“盖《上海鳞爪》包括海上全社会的形形色色,虽至一事一物、一人一传,亦尽量地搜求。在大体上,或关掌故,或系人事,或志风土,或记典章,或述秘密,或已往,或现在,都一一写出,与专记一事和摭拾外国风光者,截然不同”。

《上海鳞爪》所述,皆为当时上海滩之奇闻轶事,编为三百余篇,每篇文字少则百字,多则七八百字不等。全书内容虽无统系,然每篇均有子目标出,自首至尾,皆告段落,反映出近代上海的社会变迁与市民生活。其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租界历史与社会风貌

作者在首篇《上海的人口与贸易额》 ,便简述了上海开埠历史与贸易发展、人口增长、社会变迁。上海外国居民,在不同时期颇不相同,1910年以前以英国人最多,1915年以后日本人跃居第一。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日本人对上海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外侨。本书第三篇《日本在上海经济力之发展》 ,集中叙述了日本人在上海的分布与影响。

《公共租界之三公园》,记述公共租界三个最重要的公园即外滩公园、虹口公园与兆丰公园,还有一篇《法国公园》,记述了法租界最重要的公园。两篇合起来,便可看出当时上海最重要的四个公园的特点。

道路与城市建筑方面,述及南京路、霞飞路、四川路、四马路、南石路与北石路、味莼园、外白渡桥、天妃宫、共舞台等等。

上海租界受西洋文化影响最为浓重,也是与内地城市差异最为显著的地方,书中对此记述相当丰富,诸如地火(煤气灯)、电灯、电话、电车、汽车、红绿灯、年红灯(霓红灯)、百货公司、新剧、电影、舞厅等。

住房拥挤是上海租界的突出现象,作者在《半条大马路》中简述了上海房地产状况,另外用《二房东受累》《挖费与小租》等五篇文字,介绍住房拥挤的现象,其中《鸽笼式之房屋》一篇 ,对贫民居住情况缕述尤为细致。

(二)职业分工与社会百态

这方面书中介绍最为翔实。职业方面有露天通事、舞女、拆字、梳头佣、女裁缝、缝穷妇、报童、小书摊、卖书画、卖佛经、算命、粪夫、车夫、游戏场、小客栈、旅社、接方送药、代客煎药、豆腐店、馄饨担、粥店、成衣铺、各类浴室及其服务、捏脚、老虎灶、营造业的大小包作头、卖冰块、倒冷饭、拉一把、赶猪猡、杀猪猡、专做外国生意的乞丐、买烂东西(收买旧货)、拾荒(捡垃圾)、卖长锭(卖冥币)、吃讲茶等。

上述有些职业,一看名称便可大体知道他是做什么的,但有些职业名称如果不加解释,便很难知道他到底做什么事情的。如“捉蟋蟀”,并不是真的捉蟋蟀,而是专门拾取香烟屁股。“还魂烟”,指的是烟摊业主将收拢来的香烟屁股,分别优劣,条分缕析,重新卷成香烟,再分别出售,这种纸烟便叫“还魂烟”。“拉一把”,单看这三个字,读者自然会不知所云,其实这是上海乞丐的一种谋生手段。人们坐人力车经过苏州河一带的桥边,车子刚上桥堍,常有蓬首垢面的乞丐一手握住车杠,口里嚷道“拉一把”,帮助拉车上桥,等拉到桥面,他就伸手索钱,并道:“老板,一只铜板小意思。”唠唠叨叨,絮聒不休。

(三)城市病与流行语

书中呈现的上海,是由三个不同行政机构分别管理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政权,各有自己管辖的范围,各有各的法律、警察、交通系统、教育卫生系统等,事权不一,社会管理存在许多管理缝隙与死角。因而近代上海,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贫富悬殊,极为混杂。对于这种混杂性,书中记述相当丰富,包括流行歌曲、兜喜神方、马路政客、野鸡大学、镀金博士、公司花瓶、尿坑招贴、屋顶八卦、玻璃包厢、马路兜风、空头支票、假钞票、假银币、假书画、假客气、同性恋等。

烟(鸦片)、赌(赌博)、娼(娼妓)是旧上海城市病中的突出现象,也是最为世所诟病的地方。此书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与此有关,作者以批评的笔调,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类城市病的起源、特点与危害。

对于近代上海特有的一些流行语言,书中亦有所介绍,比如十三点、开大炮、揩油、卖羊、卖相、冲鸟、冲喜、虚头、野鸡、拿开销、讲斤头、赏光券、戤牌头、三光党、三色棍等。

书中还述及近代上海一些著名案件与名人,诸如宋教仁案、戴季陶被捕、章太炎被禁、康有为办报、《天铎报》人才、模特儿事件。

郁慕侠担任过戏曲报纸的主编,对戏曲有不错的鉴赏水平,书中所述《南市新舞台》《蟾宫折桂》《真刀真枪的创始人》《共舞台之男女合演》《女伶封王》《小叫天之荣辱》等,是研究上海戏曲史的重要史料。

《上海鳞爪》所记以租界之事为多,盖作者居于此,食于此,工作于此。近代中国有二十多个租界,其中以上海租界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大。上海租界自1845年出现,至1943年结束,历时98年。租界的形成与发展,与列强之野蛮侵略相关,与清朝腐朽之统治相关。郁慕侠自移居上海以后,到此书出版之时,已有二十多年。此书出版时,正值上海租界鼎盛之际,也正是国内收回租界呼声日益高涨之际,因此,书中对租界之事特别关注,记述特别翔实。 t2Kgq1mfZ6oIOWYaps0gaX2+bEJNrc2sZZAa7i2rnXcHEaQlJzRdboTBc6D6KZ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