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11月1日至1939年4月19日,徐慕云先生在《申报》的“游艺界”专栏连载《故都宫闱梨园秘史》,159天共连载了70篇,短则一天一篇,长则一篇连载数天始毕,为我们留下了京剧发展繁荣阶段的重要记忆。
徐慕云(1900—1974),原名徐长廙,江苏徐州人,著名戏曲理论家、戏曲教育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曾任上海戏剧学校教务长、中华国剧学校校长、中南戏剧学校教务主任等职。自少年时代即醉心于戏曲艺术,曾学戏于陈彦衡,对谭派艺术有深入研究。长期在《申报》《新闻报》《戏剧春秋》等报刊发表戏剧评论文章,曾主持京剧唱片的编选与录制,为京剧音像资料的积累作出重要贡献。著有《中国戏剧史》《梨园影事》《京剧杂谈》等。
《故都宫闱梨园秘史》具有史话性质,内容丰富广泛,记载了清末的宫闱与梨园,记述和评价梨园尤其京剧界的人事,名人逸事、掌故趣闻、艺术漫谈,包罗万象,这从各篇的标题即可看出。
京剧艺术的成熟与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清末皇室的喜爱与推崇是其中重要的政治原因。书中有几篇专门讲述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对谭鑫培、杨小楼、余玉琴等名伶的宠幸,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梨园名角在宫廷中的特殊地位。此外,内廷观剧的情景,内廷供奉的俸禄和赏赐,内廷演剧的规制和禁忌,伶人在宫廷所受的侮辱和苦楚,书中也都有所述及。
梨园京剧名伶的生平经历、表演艺术、行事风格,是本书着墨尤多的,涉及生、旦、净、丑各行当,对生行演员尤其伶界大王谭鑫培的表演艺术,有十分详细的评述。其他如汪桂芬、杨小楼、余叔岩、俞振庭、金秀山、黄润甫、荀慧生、王鸿寿等名角的行事特点、艺术经验,也都娓娓道来。书中还深入分析了《连环套》《四进士》等群戏的创作,京剧剧目的特点与唱腔,场面(主要是胡琴)的演奏等方面。
《故都宫闱梨园秘史》文字生动,给读者以极强的画面感,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对戏曲知识的介绍深入浅出,是戏曲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广大读者打开一扇了解戏曲文化和京剧史的窗口。书中一些趣闻逸事的可信度不高,有的是作者自己即看得很清楚的,但也有一些说法和表述,作者囿于时代和知识的局限并未指出,甚或有与史实抵牾之处,请读者朋友明鉴。
本次出版,按《申报》刊载时的顺序编排,以发表时的原文为底本,依照现代标点规范进行整理。民国时的用字、词语及语法均与现今有差异,我们尊重作者的写作习惯和行文风格,一般情况下不作改动,唯指示词“他、她、它”“那、哪”,按照上下文意改作今日通行字形。对原文的错字,用六角括号〔〕在错字后括注正字,形近而误的字则径改,不再出校;原文明显的脱字,加尖括号〈〉补出;原文明显的衍字,加方括号[]括出。底本漫漶不清处以□表示。原文发表时配有图片,有些图片十分不清楚且难从他处获取,本次出版时从略;此外,我们从徐慕云著《梨园影事》中精心选择了一些与内文密切相关的图片作为插图,文中不再一一说明。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