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国内“英语世界《庄子》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术界开始梳理、介绍《庄子》英译的情况,世纪之交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外汉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人步入英语世界《庄子》研究这一领域,出版专著、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发表系列专题论文。

(一)论著

专著有四种,都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徐来的《英译〈庄子〉研究》 (130) ,《绪论》外共四章,介绍了作为哲学著作的《庄子》译介、《庄子》基本哲学术语“道”“天”“气”的英译、《庄子》作为文学著作的译介,并探讨了理雅各、冯友兰和葛瑞汉三位学者的译本。安蕴贞的《西方庄学研究》 (131) ,《绪论》外共三章,梳理了西方对道家思想的翻译和接受,包括对“道”的翻译及阐释,对庄子得道之游的阐释,西方哲学语境下的庄学研究,包括怀疑论、相对主义、反理性主义的研究,庄子与德里达和海德格尔的比较。每章的最后一节都探讨中西文化或思维方面的差异。姜莉的《〈庄子〉英译:审美意象的译者接受研究》 (132) ,《绪论》外共四章,介绍了庄子英译的历史,美学视角下《庄子》意象思维及英译,英译《庄子》审美意象举例,包括《庄子》审美人生境界、审美层次、动植物和人物的意象英译,最后探讨了英译者对《庄子》文本整体审美意象的接受,分析了葛瑞汉、冯友兰和托马斯·莫顿(Thomas Merton, 1915-1968)的三个译本。王泉的《英语世界的庄子主体形象构建研究》 (133) ,《导论》之外共五章,包括从认知主体角度看哲学家庄子,从神秘主体角度看宗教家庄子,从美学主体角度看美学家庄子,从伦理主体角度看道德家庄子,从后人类主体角度看庄子。这四本专著的作者,专业方向要么是西方文论,要么是比较文学或英语,没有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方向,虽然各有创获,但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庄学问题涉及较少。

还有几种相关论著涉及英语世界的《庄子》研究。戴俊霞《诸子散文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134) 的第六章,介绍了《庄子》英译的情况、《庄子》在英语世界的文本形态、几个核心概念的阐释及文学风格,但比较简略。美籍华人学者姜新艳主编的《英语世界中的中国哲学》 (135) ,收入三篇译为中文的《庄子》研究论文:葛瑞汉《庄子的〈齐物论〉》、瑞丽《〈庄子〉和〈泰阿泰德篇〉中的怀疑主义策略》、黄百锐(David B. Wong)《庄子与迷恋正确》,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均颇有特色。丁四新(1969-)等著《英语世界的早期中国哲学研究》 (136) 的第二章第二节,专门介绍英语世界的《庄子》文本及其思想研究,梳理了《庄子》的翻译、文本研究与庄子学派,庄子与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视角主义、神秘主义、伦理学,《庄子》中的自我及身心关系,《庄子》的语言等问题。第三节从比较哲学角度梳理了有关庄子与克尔凯郭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及希腊怀疑论者塞克斯都·恩披里科的研究。第四节从解构主义、现象学、语言学、西方宗教学、混沌物理学等现代哲学观念的角度,概述了有代表性的《庄子》研究。刘杰的《葛瑞汉对道家典籍的英译与研究》 (137) ,梳理了葛瑞汉对《庄子》“道”“性”“气”的英译及相关论述,以及他对《庄子》的政治思想及“自发性”等问题的阐发,颇有深度。

(二)单篇论文

单篇论文中,综述类的以汪榕培《〈庄子〉十译本选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包兆会(1972-)《英语世界庄学研究回顾与反思》(《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彭姗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英语世界中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方克涛(Chris Fraser)《英美学界对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之研究:回顾与展望》 (138) 几篇最有代表性,它们覆盖的时间段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尤其后三篇理论性较强,能给读者很多启发。此外,姜莉和徐强均刊发了系列论文,梳理和探讨英美学者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多有所得 (139)

最近有专门从传播角度切入研究的论文。朱舒然以《庄子》英译本的科普翻译、文学翻译和哲学翻译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编程工具与NLTK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广泛搜集对译介的评价,介绍了三类译本在海外读者中的接受图景 (140) 。胡安江也有类似的研究,不过研究对象不是《庄子》英译 (141) ,考察的是图书馆馆藏、亚马逊图书销量及读者评价情况。这类研究也很有意义。

(三)学位论文

近年来有十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以英语世界的《庄子》研究为题,大多是英文专业或比较文学专业,尚未出版的有:四川大学何颖2010年的博士论文《英语世界的〈庄子〉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刘妍2012年的博士论文《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郭晨2015年的博士论文《〈庄子〉内篇寓言故事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阐释——以“庄周梦蝶”、“庖丁解牛”为中心》。何颖论文的第二章很有特点,以比较文学变异学为理论依据,从《庄子》的篇章题目、主要术语、具体句式等的英译入手,探析《庄子》英译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的迁移与变异现象。刘妍的论文以萨义德(Edward Said, 1935-2003)的旅行理论(Travelling Theory)为框架,选择了《庄子》中的一些关键词、人名、地名、修辞手法等,考察其在英译过程中发生了何种变化。郭晨的论文专门研究两个寓言的多种英译与阐释,论题集中,论述也比较深入。

还有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从某一翻译或阐释理论入手,梳理《庄子》内七篇或某一篇或某个寓言的英译,虽然也有可取之处,但大多存在理论先行的问题,就是以《庄子》为样本验证某一理论,对《庄子》本身的理解及对英文研究文献的分析都还有提升的空间。 4spl09nVEWyyHtIVsbQvQC9rhn1yYeocBCE7oEUhU52O+p8Q8VbuVNa9nStRLcZ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