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英语世界的《庄子》研究,就研究成果的形式而言,分布在各种形态的著述中,包括译著的《前言》及评注、目录学著作、哲学类资料长编、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论、中国文学作品选、单篇论文、专题论文集以及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就研究的视角而言,也十分多样,学术界分别从哲学、宗教、神话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思想史、中西比较等多个方面对《庄子》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对《庄子》文本,《庄子》一书中的思想派别,《庄子》的神秘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语言观、认识论,《庄子》与儒家的关系,《庄子》对其他各学派的回应与驳斥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个专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仅选取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早期的汉学家大多在论及中国宗教的著作中谈及《庄子》。如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 1849-1926)《中国宗教研究》 (43) ,将《庄子》作为道教经典加以介绍。庄延龄的书第二部分论道教,旨在梳理道教是如何从旧的精神生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全译了《老子》,对《庄子》涉及很少。
20世纪前期,对《庄子》的神秘主义问题研究得比较多。19世纪翟理斯的《庄子》全译本名为《庄子:神秘主义者、伦理学家和社会改革家》,已经将庄子与神秘主义联系起来。后来,山东齐鲁神学院教授夔德义(Lyman V. Cady)的《中国哲学家导论》、玛丽·怀曼(Mary Wyman)的《中国的神秘主义与华兹华斯》、库珀(J. C. Cooper, 1905-1999)的《道家:神秘之道》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孔丽维(Livia Kohn, 1956-)的《早期中国的神秘主义:道家传统中的哲学和救赎论》等论著,都对《庄子》的神秘主义做过深入的探讨 (44) 。顾立雅(H. G. Creel, 1905-1994)也论及这个问题,但他反对庄子是神秘主义的说法。他说:“许多学者认为《庄子》中存在神秘主义,他们过分强调孤立的段落和术语,对《庄子》的整体关注不足。道家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的观念与西方大不相同,这深刻地改变了道家的神秘主义。”“《庄子》中有一段话,而且只有一段,是关于仙的,仙是不朽的”,“然而,这个段落不仅与整部作品不协调,而且还与这一章的其他部分相矛盾” (45) 。“理雅各、翟理斯、郭沫若等学者指出了其可疑的性质。它不仅与庄子的哲学相冲突,而且在许多细节上与后来的仙道家教义完全一致。毫无疑问,这段话是插补的。” (46) 顾立雅立足于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之区别,从文本思想的一致性上考察庄子是神秘主义的观点,否定了此说。
从中西比较角度谈论《庄子》的特点,是很常见的思路。比如,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 1861-1935)的《中国的三教:牛津讲稿》 (47) ,在早期《庄子》研究中很有代表性。他将庄子与古希腊哲学家做比较,认为庄子的相对论和怀疑主义与古希腊的诡辩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44-前483)的学说近似 (48) ,《齐物论》提出的“万物与我为一”的主张与赫拉克利特相同。他还引用大量翟理斯和理雅各翻译的《庄子》文本,并做了一些解读,以让读者认识这位伟大的中国神秘主义者。
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 C. Graham, 1919-1991)在《庄子:内七篇及〈庄子〉中的其他作品》中说,西方哲学所追求的目标一直是表象之外的“真实”(Reality),其前提是一旦我们知道了宇宙的真相,就会知道如何在宇宙中生活。但中国哲学的目标是“道”(Way),依赖它生存和死亡。对道家而言,重要的是退回到“门”的人 (49) ,他所有的行为变成了“无为”——一种与道相合的自发运动 (50) 。这是比较中西哲学的根本目标,与将庄子和西方某位哲学家单独对比不同。
葛瑞汉不仅进行中西比较,还申明了西方人的阅读感受。他说,庄子认为“天”是一种非个人的力量,他的态度有一种强烈的麻木的敬畏感,一种人在无法理解的力量面前的渺小感,他喜欢把“天”拟人化为“造物者”。这个概念及与之相关的“大冶铸金”的比喻 (51) ,很难引起西方人的注意 (52) 。在笔者看来,这个叙述弥足珍贵,因为它是学者个体真实的接受态度,超越了文本层面的分析,能够真切地反映中西学术、思想的差异。
从中西比较角度发表的单篇论文数量很多。傅伟勋(Charles Wei-Hsun Fu, 1933-1996)的论文《创造性阐释学:道家的形而上学和海德格尔》 (53) ,从海德格尔对老子之“道”的论述切入,运用创造性阐释学的方法揭示老子之“道”的奥秘,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或“本体”相比较,以重新发现道家形而上学的跨本体论的自然主义的意义。其中,论述了《庄子》的“天钧”“天倪”等概念,认为庄子并没有把道视为宇宙的本原。傅伟勋的另一篇论文《海德格尔与道家语言的跨神学逻辑基础》 (54) ,探讨了海德格尔将语言作为原初话语的跨神学逻辑基础,与道家以“无名”(道)为基础的语言观念的相似性。其中论及《庄子》“无心”“无思”“无虑”“无待”等提法,以及“言无言”“言隐于荣华”等观点。指出《庄子》的“寓言”“卮言”“重言”将我们人类从与思想和现实固定相关的任何语言成规中解放出来。认为当海德格尔说“取之不尽的泉源”(the inexhaustible Well-spring)或“语言的无穷财富”(the inexhaustible wealth of language)时 (55) ,非常接近道家的表达方式。这篇论文论析精深,从哲学、语言学切入的中西比较阐释能给予读者多方面的启发。
从现代学科的角度看,《庄子》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是学界的共识。葛瑞汉更进一步,论及《庄子》特殊的文学风格与其思想观点之间的关联。他说,道家声称“道”无法言说,但他们并非不需要文字,只是指出语言的局限性,他们使用故事、诗句、格言,以及任何可用的语言手段以引导人们自行领悟。这就是为什么道家哲学经典《老子》《庄子》《列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56) 。葛瑞汉还探讨了庄子的三种言说方式“寓言”“重言”“卮言”,指出它们是庄子在批判论辩时发展而来的特殊词汇,但很快就被人误解 (57) 。葛瑞汉从文学表达的角度探讨了庄子的死亡观,在他看来,在中国文学,同样也是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哪位思想家比庄子更深刻地体验过它,更雄辩地表达过它。庄子在描写死亡时,那种欣喜若狂、狂想曲般的语调,是他独特的情感中最引人注目的 (58) 。
美国汉学家爱莲心(Robert E. Allinson, 1942-)《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一书 (59) ,集中研究《庄子内篇》,思路独特,剖析精微。此书有南乐山(Robert Cummings Neville, 1939-)作的《序》、作者《自序》及《前言》。正文分为十二章,讨论了神话和怪物、变形、悖论、蝴蝶梦、相对主义和自我转化等专题。爱莲心从文学结构的角度分析《庄子》,以“怪物”为例讨论《庄子》中的文学手法与其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爱莲心在《自序》中表明了研究目标,他说:“首先,我尽力陈述《庄子》全书关注的一个主要哲学任务:心灵转化。其次,我还尽力表明,《庄子》文本中的不连贯和十分难解的文学方式跟达到自我转化的目的技术手段有一种系统的关联。” (60) 这本书很好地完成了其目标。
鲁惟一(Michael Loewe, 1922-)主编的目录学著作《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一书 (61) ,收录了先秦两汉时期共六十四种典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庄子》一书的解题由罗浩(H. D. Roth)撰写 (62) 。罗浩从十个方面介绍了《庄子》其书及研究论著,具体如下:一、内容、时代及真伪;二、文本的流传;三、注释;四、版本;五、主要佚文;六、清代的研究;七、近期研究;八、翻译(仅选目);九、日文版本;十、索引。其解题可视为中、日、英三语的简要庄学史,著录清晰,评述扼要。
“内容、时代及真伪”部分,介绍了关锋和葛瑞汉对外篇、杂篇的思想学派及作者的考辨,也表明了罗浩本人对《庄子》编纂情况的见解。他认为《庄子》一书最初是由刘安幕下的门客大约在公元前130年编成的。“文本的流传”部分,介绍了《史记》提及的篇名、《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情况、晋代的诸种版本,说明现存所有版本均出于郭象删减的修订本。“注释”部分,除重要注疏外,还介绍了四种在中国和日本都有影响的宋代《庄子》学著作:王雱(1044-1076)《南华真经新传》、林希逸(1193-1271)《庄子口义》、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疏》。明代最重要的庄学著述是焦竑(1540-1620)的《庄子翼》。“版本”部分,将《庄子》版本分为四类加以介绍:仅有经文类、仅有郭象注类、郭象注与陆德明(约550-630)注合刊类、郭象注与成玄英疏合刊类。“主要佚文”部分,罗浩介绍了四种佚文的来源:敦煌文书、日本京都高山寺文书、《经典释文》和陈景元(1035-1094)《南华真经章句音义》。“清代的研究”部分,提及王夫之(1619-1692)《庄子解》,林云铭《庄子因》,陆树芝《庄子雪》,郭庆藩(1844-1896)《庄子集释》,王先谦(1842-1918)《庄子集解》以及王念孙(1744-1832)、俞樾(1821-1907)和孙诒让(1848-1908)的文献考据。“近期研究”部分,列有中文著述马叙伦《庄子义正》、王叔岷(1914-2008)《庄子校释》、刘文典《庄子补正》、钱穆(1895-1990)《庄子纂笺》、严灵峰(1904-1999)的《老列庄三子知见书目》《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关锋《庄子〈外杂篇〉初探》;英文论文两篇:葛瑞汉《〈庄子〉有多少为庄子所作?》、罗浩《谁编了〈庄子〉?》;日文论著有武内义雄(1886-1966)《庄子考》和《老子与庄子》、福永光司《关于庄子的游》《庄子》《郭象〈庄子〉注与向秀〈庄子〉注》。“翻译”部分,介绍了六位学者的七种《庄子》译本及一种注释:理雅各《东方圣书》第三十九、四十卷,翟理斯《庄子:神秘主义者、伦理学家和社会改革家》,冯友兰《庄子:新选译本附对郭象哲学的述评》,魏鲁男《庄周语录》,华兹生的《庄子:基本作品》和《庄子全集》,葛瑞汉的《〈庄子〉:内七篇及〈庄子〉中的其他作品》和《〈庄子〉:部分译文的文本注释》。罗浩还介绍了服部宇之吉(1867-1939)编《汉文大系》、仓石武四郎(1897-1975)和关正郎编《中国古典文学大系》、阿部吉雄(1905-1978)编《中国古典新书》等十种日文《庄子》版本。最后介绍了两种索引:哈佛燕京学社汉籍引得丛书《庄子引得》,刘殿爵、陈方正(1939-)合编《庄子逐字索引》。
英美学者非常关注《庄子》文本的初始形态,并对此做了大量研究。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详细述介了关于《庄子》文本的研究,这里仅简单举几例。华兹生的《庄子:基本作品》一书 (63) ,选译了内七篇及外篇中的《秋水》《达生》《至乐》、杂篇中的《外物》。除了文章质量之外,文本因受到损毁而导致的不确定也是译者甄选的原因。华兹生说:“即使在我已经翻译的篇章中,文本的不确定也带来很大的问题。” (64)
葛瑞汉的《〈庄子〉有多少为庄子所作?》十分重要 (65) ,文中详细探讨了《庄子》的文本问题,重构了《养生主》前半部分文本 (66) 。他认为,内篇中最明显的支离破碎是最短的那篇《养生主》。它以一个像是《大宗师》引言的文段开篇,却在第二行突然结束。其余部分由三个故事组成,把一个关于泽雉的小片段放在中间。我们必须假设有相当多的亡佚,尤其包括大部分引言 (67) 。葛瑞汉将《则阳》《徐无鬼》《列御寇》的文字移入《养生主》,重构了《养生主》全文 (68) ,并逐段译出,文后加了评注。
梅维恒关注《庄子》文章一篇之内文本的结构特色。其全译本1994年版《前言》中指出,《庄子》最初的核心可能是由相对简短、生动的寓言组成,比如书的开头几段。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德充符》第五部分的第一段 (69) ,后面以“此”和“故”开头的各段可能是后来的解释性补充。这种模式在书中其他地方经常重复。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或寓言,后面则是对它所表达的观点更抽象的阐述,例如《徐无鬼》的第十部分 (70) 。这两种文本在情调和风格上经常发生冲突。当然,具体的叙述比抽象的论述更令人难忘 (71) 。梅维恒的这个分析道出了《庄子》的文本特征,符合实际。葛瑞汉过于注重《庄子》各篇之间的重言重意,过于强调篇章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其重组文本的做法并不可取。
20世纪出版了四部专题论文集,都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一部是梅维恒编辑的《实验性〈庄子〉论文集》 (72) ,华兹生作《序》,收了十三篇论文,还附录了赫尔穆特·威廉(Hellmut Wilhelm)整理的《庄子翻译:参考书目》,收英文、德文和法文《庄子》全译本和某些篇章的翻译,最后是论文作者简介。梅维恒在《前言》中说,《庄子》文章的实验性需要加以强调。这本论文集就是试图用汉学家不习惯的方式来研究《庄子》。他邀请了几位非汉学家参与撰写,希望借此证明《庄子》并非专家的专利。哲学家、心理学家、游戏理论家,以及那些对人文学科有广泛兴趣的人,都应当受到欢迎,去《庄子》中探险。对于《庄子》的意义,并没有一个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我们也并不追求达成共识。只有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的解释,如本书所尝试的,才是公正地对待他的方法。这也可以证明,在我们这个时代《庄子》所具有的激发思想的力量 (73) 。
根据书后的作者介绍,从职业看,这本论文集确实有非汉学家参与。比如,迈克尔·克兰德尔(Michael M. Crandell)是正义天平(RightScal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开创了传播云计算的新途径。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宗教研究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收入论文集的是《论不触地而行:〈庄子〉内篇中的“游”》 (74) 。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 1907-1981)是日本物理学家,194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论文《庄子:快乐的鱼》 (75) 严格地说,并不能称为一篇论文,但是它能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庄子》的寓言及其思维方式对一位当代科学家的启示。汤川秀树叙述他有一天在思考基本粒子时,突然想起《庄子》中浑沌开七窍的寓言,认为他所研究的基本粒子,很可能就是一种“浑沌”。之后,他把这个寓言中的南方之帝“倏”和北方之帝“忽”看作类似粒子的东西,他们自由奔跑,在浑沌的领土上聚集在一起时,就发生了类似基本粒子碰撞的事件。其中隐含着一种二元论,浑沌可以被看作是基本粒子所包围的时间和空间。汤川秀树认为,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可以视为对科学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间接评论。惠子更接近传统的科学态度,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更赞同庄子暗示的东西。当前最令物理学家困惑的是所谓基本粒子的真实性质。在实践中,用实验手段直接分辨出一些细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推测其结构毫无意义。哈罗德·欧西玛(Harold H. Oshima)毕业于哈佛神学院,是大岛联合公司(Oshima and Associates)总裁。这是一家投资管理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他的论文《〈庄子〉“心”概念的隐喻分析》 (76) ,力求重构《庄子》中“心”概念的隐喻意象,展示日常经验世界中具体可见的物体是如何作为决定性的模型来使人类的“心”可视化及其与世界上更大力量的关系。镜子的比喻完善了这种理解,融入了关于道和圣人的新思想。
作者中以哲学和宗教学专业居多。柯爱莲(Erin M. Cline)是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神学系的助理教授,其论文《镜子、心灵和比喻》 (77) ,通过比较庄子、荀子、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 1813-1855)和罗蒂(Richard Rorty, 1931-2007)作品中的镜像隐喻,揭示了他们使用镜像隐喻的不同方式,及其在每位哲学家作品中的意义。罗浩的论文《〈庄子·齐物论〉的神秘双峰体验》 (78) 讨论了庄子的神秘主义。苏海涵(Michael Saso, 1930-1991)是夏威夷大学宗教学荣誉教授,其论文《〈庄子〉内篇:道家的沉思》 (79) 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德博拉·萨默(Deborah Sommer)是葛底斯堡学院(Gettysburg College)宗教系副教授,论文《〈庄子〉的“身体”概念》 (80) 探讨了庄子使用不同的术语如“躬”“身”“形”“体”来描述身体,并将其与《论语》等其他文献做了比较。李耶理(Lee Yearley, 1940-)是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其论文《激进的〈庄子〉中的“至人”》 (81) 认为,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的态度正是庄子怀疑主义的核心,《庄子》中既有传统的观点也有激进的观点,激进的观点产生于其怀疑主义,它是一种独特的神秘主义形式,是内在世界的神秘主义 (82) 。庄子创造了“道枢”和镜子两个意象来象征完美的心灵。葛瑞汉在其论文《道家的自发性与“是”和“应该”的二分法》 (83) 中声称,他坚持用西方分析的方法和理性主义来面对庄子。他认为,庄子充分利用了辩论中关键词的论证性,表明论证总是取决于最初选择的立场,词语的意思是辩者赋予的,即名与实并没有必然的、固定的关联。人们找不到共同承认的、判断是非的标准。葛瑞汉分析了《庄子》中工匠掌握技艺这类故事中的“自发性”,对庄子而言,达到这种自发就是唯一的目的。庄子反对有意识的回应。道家潜在的逻辑是逃避事实和价值的二分法。简言之,笔者理解,葛瑞汉所说的“是”就是自发行为,“应当”是经过思考后有意识、自觉的回应。陈汉生(Chand Hansen, 1942-)任香港大学中国哲学讲座教授,其《〈庄子〉的“道”之道》 (84) ,探讨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等问题。罗尼·利特尔约翰(Ronnie Littlejohn)是贝尔蒙特大学(Belmont University)哲学教授和亚洲研究主任,在论文《〈庄子〉中的孔子》 (85) 中,他首先给出了自己对《庄子》文本结构的看法,把《庄子》按内容分成五类:内七篇、道德篇、黄老篇、庄子后学篇、世界篇(《天下》)。然后考察了孔子的四类形象:思想正确的教师、思想错误的教师、思想正确的学生、思想错误的学生。结论是,孔子并没有扮演任何单一的角色,他被置于各种教学场景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孔子都被要求以道家的方式说话,否则就会放弃其主张。似乎有一组文本,见证了儒家思想在《庄子》形成过程中日益重要的地位。文后附有详细表格,梳理了《庄子》全书述及孔子的三十五处文本。
中国语言和文学专业的学者只有作《序》的华兹生和主编梅维恒。整体看,这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者关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确实多种多样。梅维恒的论文《庄子和伊拉斯谟:亲缘性相似的机智》 (86) ,比较了《庄子》和伊拉斯谟《愚人颂》相似的“游戏精神”、反讽幽默的行文风格和言说方式,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到二者之间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是想说明“这两部分属于不同时空的作品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和明显的相似精神是可以解释的,它们代表一种人类存在模式,超越由地域和时间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它们代表人类对日常生活、永恒的死亡考验、烦恼及磨难的一种反应。这里所说的模式就是游戏模式” (87) 。笔者非常赞同这个研究思路,发现中西思想观念、言说方式的相似之处,其意义不在于确证究竟是谁影响了谁,而是在于从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出发,了解我们共同的处境、观念、存在模式和表达方式,发现我们相似的解决方法,从而彼此惺惺相惜。
第二部是《庄子·理性·阐释》 (88) ,这是1991年新英格兰中国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主编美国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苏德恺(Kidder Smith Jr.,1944-)写了《导论》,共收三篇论文。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伊若泊(Robert Eno, 1949-)的《创造自然:儒家和道家的方法》 (89) ,阐发了《齐物论》对儒、墨两家“言”“行”二分法的批评,认为早期儒家和道家都试图将修行确立为一种习惯,它构建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深度习得的技能,我们创造的习惯决定了什么是我们的自然,什么是自然。美国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瑞丽(Lisa Raphals)的《〈庄子〉和〈泰阿泰德篇〉中的怀疑主义》 (90) ,通过梳理《齐物论》与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对话录·泰阿泰德篇》关于感官知觉相对性的评论,展示了他们如何使古希腊理性主义和中国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刻板印象复杂化。美国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和香港大学陈汉生的《中国哲学翻译与解释中的理性》 (91) 关注方法论,反思翻译范式与解释方法的合理性,认为翻译的重点不是为某个中文术语找到正确的英语单词,而是提供正确的理论。翻译以解释为前提,英语并不能塑造意义的领域。
第三部是洛杉矶惠提尔学院(Wittier College)助理教授乔柏客(Paul Kjellberg)和斯坦福大学哲学与宗教研究助理教授艾文贺(Philip J. Ivanhoe, 1954-)编辑的《〈庄子〉中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伦理论文集》 (92) ,收了九篇论文。这本论文集研究对象正如书名所示,论题集中,多涉中西哲学比较。九位作者中,有五位曾经就读于或正在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或任教于此。乔柏客199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收于集中的论文比较了塞克斯都·恩披里科(Sextus Empiricus)、庄子和荀子对“为何怀疑”的论述 (93) 。艾文贺的《庄子是不是相对论者?》 (94) 探讨了庄子的终极理想是非道德还是相对主义的问题。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博士候选人马克·伯格森(Mark Berkson)的论文《言:实之宾——庄子和德里达论语言、真实及技巧》 (95) ,论述了庄子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关于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及其与真理的关系等观点的相似性。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当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埃里克·施威茨格贝尔(Eric Schwitzgebel),其《庄子的语言观及其怀疑论》 (96) 探讨了由庄子的语言观而产生的特殊形式的怀疑主义。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主任李耶理的《庄子对技能和最高精神境界的理解》 (97) ,将庄子的自我概念分为三种类型,认为庄子陈述了一种精神训练的过程,旨在将人们带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其他四篇论文是,日本文教大学(Bunkyo University)国际研究学院教授戴维·洛伊(David Loy)的《庄子和龙树论没有真理之真理》 (98) ,分析了庄子和龙树的反理性主义;伊若泊撰写了《庖丁之道和哲学的局限》 (99) ,认为庄子将“知”分为“技能之知”(skill knowing)和“事实之知”(fact knowing),庄子的怀疑主义通过否定“事实之知”起到了恢复“技能之知”应有地位的作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哲学教授乔尔·库珀曼(Joel Kupperman)的《〈庄子〉中情感的自发与教育》 (100) ,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受教育的情感,将庄子的潜在规划理解为自我转化;还有瑞丽的《〈庄子〉和〈泰阿泰德篇〉中的怀疑主义》一文。
第四部论文集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安乐哲(Roger T. Ames, 1947-)选编的《逍遥游于〈庄子〉》 (101) ,收录了十一篇论文。十一位作者中,除主编安乐哲外,还有六位都在夏威夷大学获得了学位或正就读于此。任教于台湾大学的克里尔·汤普森(Krill O. Thompson),1985年在夏威夷大学获博士学位;美国关岛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詹姆斯·塞尔曼(James D. Sellmann, 1956-),1990年在夏威夷大学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檀香山查米纳德大学(Chaminade University of Honolulu)哲学讲师亨利·斯卡加(Henry G. Skaja)在夏威夷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美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政治系讲师威廉·卡拉汉(William A. Callahan),在夏威夷大学获得中国研究硕士学位;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le)获得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硕士学位,论文集出版时在夏威夷大学撰写学位论文;布莱恩·伦德伯格(Brian Lundberg)是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博士候选人。
主编安乐哲的论文《〈庄子〉中的“知”:“知之濠上”》 (102) ,认为惠子代表一种古典传统中隐性的分析立场,知依赖于知的主体。庄子认为知从属于环境,只是衍生性地属于抽象主体。汤普森的《因何成败?渔歌入浦深:〈庄子〉中的渔父》 (103) ,探讨《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及其在后代绘画和诗歌中的呈现。塞尔曼《〈庄子〉中变形的幽默》 (104) ,认为幽默是一种解放和变革的比喻,探讨了它在《庄子》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指出它唤醒了我们,让我们赋予自己的经历以意义。斯卡加《如何解释〈庄子〉第16章〈缮性〉》 (105) ,关注《缮性》中看似属于儒家的一些段落,认为道家的“无为”的社会应用与儒家通过顺从和合作实现社会和谐的世界观并不矛盾,此章作者与《孟子》对“命”的观念有共同之处。卡拉汉《庖丁的磨刀石生活:〈庄子〉中的偶然性、行为与惯性》 (106) ,探讨的问题是:当传统的方法不再有效时,在庄子的世界里,决策及随后的行动和惯性是如何展开的。他从分析庖丁的故事开始,进而考察了《齐物论》对“语言与行为”的论述,并分析“明”“天倪”“天钧”“道枢”“至人”等概念。科伊尔《论“真人”》 (107) ,首先研究“真”这个词,认为《老子》中的“真”是与短暂、肤浅的“人为”礼仪相对称的术语;在《庄子》中“真”与变化和修炼有关,是永远存在的事物,但没有任何可以感知的固定身份。从词源角度看,《说文解字》曰“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这肯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真”被定义为一个人向更高层次的性格转变,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老子》和《庄子》的作者想用“真”这个新形象以区别于他人的教义。科伊尔结合《大宗师》第一部分、《渔父》及其他篇章中的相关论述,认为“真”表示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真实性,“真人”是这样的人:能够以一种肯定的方式整合构成个人和世界的、内在和外在的各种驱动力。到汉魏六朝,“真人”有了更多的宗教意义。伦德伯格《关于友谊的沉思》 (108) 认为,庄子没有直接谈到友谊,但是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如自我实现、道的实现,甚至接受死亡,都是在朋友交往的背景下呈现的。庄子在《大宗师》中描绘了友谊的三个条件:相与(being-with)、相为(being-for)、相忘(mutually-forgetting) (109) 。在《庄子》中,与宇宙合一的体验不仅常常与一群同心同德的朋友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是它的延伸。
其他五篇论文关注的问题各不相同。圣荷塞州立大学比较宗教系教授周克勤(Chris Jochim, 1948-)的《对〈庄子〉中的“无我”说不》 (110) ,反对将现代文化特定的“自我”概念强加于《庄子》,或者将特定的佛教“无我”概念强加于《庄子》。他主张使用“身”这个概念,它包含“人”的整体,抵制了自我/身体、精神/身体、内/外、精神/世俗,以及更重要的单/复数二分法的交叉。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哲学系教授梅约翰(John Makeham)的《陈蔡之间:〈庄子〉与〈论语〉》 (111) ,通过分析《论语·卫灵公》所述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事,展示了这个故事的不同版本是如何在早期的语料库中被使用的,仅在《庄子》中就被引述了七次。由此探讨经典文本是如何被编纂的,以及如何保持连续性和新颖性。《庄子·让王》对孔子故事的阐述,比《孟子》和《荀子》的版本在哲学意义上更接近《论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院教授裴文睿(Randall Peerenboom)《生活于方外:亨利·米勒与对道家觉悟的追求》 (112) ,主要论述了美国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1891-1980)将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行事风格,简单地与庄子追求自我觉悟的主题相比附。瑞丽的《论惠施》 (113) 考察了《庄子》及其他一些早期典籍,得出了四种惠子形象:富有同情心的诡辩家(《庄子》)、笨拙的诡辩家(《吕氏春秋》)、危险的异端哲学家(《荀子》)和技艺娴熟的类比推理家(《韩非子》)。进而指出,《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战国策》等文献对惠施的欣赏,可能与这些文本不同的幽默程度有关。
20世纪以《庄子》为题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越来越多。美籍华人学者陈荣捷(Wing Tsit Chan, 1901-1994),192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是《庄子哲学概要》(An Abstract of the Philosophy of Chuang Tzu) (114) 。此后,在国外获得学位,以《庄子》为研究对象,用英文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在ProQuest上检索到二十二篇,其中硕士论文九篇、博士论文十三篇。从题目上看,研究的问题与早期相比明显更加具体。70年代的几篇论文,题目有老子和庄子“道”之概念、《庄子》中的天人合一、庄子的死亡哲学等 (115) 。80年代的论文出现了对庄子的精神转化及个体身份问题的研究 (116) 。90年代《庄子》很热门,研究的问题和角度多样,有中西哲学对比,庄子与禅宗语言的比较 (117) ,《庄子》中的自由、伦理、情感等 (118) 。还有《庄子》接受史的研究,何乐罕(Jonathan Roy Herman)的《〈庄子〉文本与阐释问题:马丁·布伯的翻译与评论的批判性研究》 (119) 、余石屹的《唐代〈庄子〉解读:成玄英的注疏》 (120) 都颇有见地。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学位的乔柏客,其博士论文《庄子与怀疑主义》 (121) 梳理了英语世界对庄子怀疑主义的研究史,详见本书第七章第二节的论述。
学位论文中也颇有以中西比较为题者。如萩原高雄(Takao Hagiwara)的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庄子与美国哲学家、诗人、散文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的“秩序”观念 (122) ,认为爱默生的秩序观基本上是以理性为中心的(即二元主义),庄子的秩序观则是以混沌为导向的(即非二元主义)。周炽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庄子与塞克斯都·恩披里科的怀疑主义 (123) ,拉吉·库马尔·德奥萨兰辛格(Raj Kumar Deosaransingh)的博士学位论文《海德格尔、庄子和真正的向死而生》 (124) ,探讨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和《庄子》中的“向死而生”及其心理治疗意义,认为二者具有显著的相似之处。《存在与时间》的一个主题是,日常的自我理解由于沉浸在日常世界的琐事中而遭受“自我的丧失”,这一主题与庄子人丧失自我的观念相对应。马蒂·亨利·海茨(Marty Henry Heitz)的博士学位论文《源远流长:早期海德格尔和〈庄子〉的生命铭文》 (125) ,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于1919至1923年在弗莱堡的早期讲座课程与《庄子》进行比较,认为尽管《庄子》哲学和海德格尔早期的生活哲学之间存在着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但当海德格尔开始发展他的存在哲学时,它们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大。实际上,海德格尔早期的存在哲学在道家中找不到真正的对应。商戈令的博士学位论文《庄子与尼采的宗教性:作为生命确认的人类解放》 (126) ,系统比较庄子与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对形而上学、道德、语言、知识和人性的批判,认为他们的哲学观点是互补的。尼采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精神和庄子宁静而内向的精神,存在着一种惊人的相似性,即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渴望——在这种愿景和渴望中,通过宗教性地肯定世界上的生命是神圣的,从而使精神上的转变成为可能。
20世纪还有中国本土学者的著作先是以中文出版,后又被译成英文的。刘笑敢(1946-)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初版于1988年,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的第一册,在国内影响很大。199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前三章的英文版,书名为《庄子篇章分类》 (127) ,译者威廉姆·萨维奇(William E. Savage)博士是国际大学缩微胶卷公司(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的部门主管。此书前三章是文献疏证,通过考察《庄子》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发现内篇中只有“道”“德”“命”“精”“神”等单音节的概念,没有“道德”“性命”“精神”等复合词,但外篇和杂篇中复合词很常见。作者又参照了先秦时期其他典籍,如《左传》《论语》《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的用词情况,从而证明《庄子》书中内篇、外篇和杂篇的时间先后。中文版后几章论述的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及庄学的演变,英文版没有译出,可见英语世界对基本文献考证的重视。
通过检索JSTOR、Wiley Online Library、ProQuest等大型收录学术论文的数据库以及sino-platonic和East Asian History等学术刊物网站,可以看到,20世纪公开发表的研究《庄子》的论文有几百篇。《庄子》研究可以说已经成为西方汉学中的显学。
20世纪英语世界的《庄子》研究蔚为大观,西方学者有意识地对庄学进行总结和反思。爱莲心在《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一书中梳理、反思了西方的《庄子》解释模式,提出很多新观点。比如西方学者大多认为庄子持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爱莲心从《秋水》文本的可信性及《齐物论》篇题对读者产生的误导,辨析《庄子》文本不是相对主义。他认为,《庄子》多样的文本中,存在一个核心意义结构,内篇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这和通常的看法截然相反。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毕来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 1939-)也曾撰文梳理西方庄学的得失 (128) 。孔丽维撰写专著《庄子:文本与互文》 (129) ,设了二十四个专题,包括:文本、至乐、轴心时代的哲学、身心(形神)、宇宙、郭象、个人因素、宗教的道家、冥想与修身、完美、诗歌与艺术、语言与隐喻、神秘主义、自我、熟练的自发性等,梳理了诸多《庄子》研究的问题,涉及的文献非常丰富,条分缕析,论说简明扼要,是一本非常好的西方庄学史。
一个世纪中,英语世界的《庄子》研究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成绩卓著的学者,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瑞士,当然也不乏华人学者。论著大多最初就是用英文写成,也有从德文、法文、中文转译为英文者。一方面,很多学者的研究是以中国本土学者的研究为基石,有些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也颇见本土传统小学的功夫。另一方面,西方学者关注的问题也促进了本土学者的《庄子》研究,呈现出双向互动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