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开始,英语世界已经出现了《庄子》全译本,共有三种,译者均为英国汉学家。1881年巴尔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 1846-1909)首次将《庄子》全译为英文出版 (1) ,书名《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其后有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的译本《庄子:神秘主义者、伦理学家和社会改革家》和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的译本《道家文本:庄子著作》相继出版 (2) 。20世纪出版了多种《庄子》全译本,缕述如下。
魏鲁男(James R. Ware, 1901-1977)的《庄周语录》收在“大师经典”(Mentor Classic)丛书 (3) 。此书封底有译者介绍。魏鲁男,时任哈佛大学中文副教授,从事中国及中国文化研究超过二十五年。先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29年获得哈佛燕京学社的奖学金,在哈佛和巴黎学习中文。1930年至1931年在北京学习中文。1932年任教于哈佛。1935年在中国生活,其他时间一直在哈佛。其《孔子语录》和《孟子语录》都收于“大师经典”丛书。
《庄周语录》封面有一句说明:“一位孔子继承者的智慧,他引领了古代中国走向进取且充满活力的儒学复兴。”由这句提纲挈领的宣言,可知魏鲁男对庄子思想的基本把握是有问题的。扉页印着标题和两段文字,标题是“全能和永恒”(Almighty and Everlasting)。第一段文字译自《齐物论》,原文是:“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4) 第二段介绍庄子生平,曰:“庄子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在孔子的故乡——鲁国。他是一位儒生,敢于与陈腐的孔子学说做斗争,因为它已经退化为一种礼仪、教条和迷信准则。庄子提倡回归儒家的原初活力,并在此过程中阐述了‘道’,或者说是‘上帝’的概念,它立于最伟大的宗教文学之列。”这些介绍明显是对庄子的误读。书的封底也有对庄子的介绍,与扉页不尽相同,标题是“中国古代的上帝”,文曰:“庄周是进步儒家思想的领袖,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反对当时把孔子伟大的伦理体系变成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毫无意义的、教条的、盲目的正统观念。”魏鲁男的译本充满了曲解。比如,《前言》中说:“庄子常用的一个术语是‘道’,他用了大概二十个词语来表达它。我将它们都译为‘God’,我对它的唯一定义就是,上帝=生命。” (5) 魏鲁男还自述,他把庄周的一些消极的思想译为大致积极的,因为他希望使这种思想在其基本的积极性上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虚——不受约束(Uncommittedness),无——完美的自由(Perfect Freedom),无为——完美的自由行动(Perfect-freedom-action);“真人”和“大人”被译为“上帝的人”(God's Man) (6) 。《前言》还谈到对“德”“阴”“阳”等关键词的理解和翻译问题。魏鲁男全译本的参考文献只有五种,其中包括冯友兰(1895-1990)的《中国哲学史》英文版 (7) 。他对《庄子》的理解受到我国本土学者的影响。
华兹生(Burton Watson, 1925-2017)的全译本《庄子全集》 (8) ,是迄今为止英语世界最受称道、接受度最高的《庄子》译本。华兹生195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在京都大学学习。先后在京都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讲授中文和日语。此书由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1919-2017)作序,版权页有作者介绍 (9) 。在全译《庄子》之前,华兹生已经在中国古代文学翻译和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狄百瑞在《序》中说:“《庄子全集》是东方研究委员会(Committee on Oriental Studies)试图向西方读者介绍亚洲思想和文学传统代表性作品的东方经典译本之一……我们这里提供基于学术研究的整部作品的翻译,面向普通读者而非专家。” (10)
华兹生在长达二十八页的《前言》中介绍了庄子其人其书方方面面的问题。他从庄子生活的文化背景角度考察其思想来源,认为如果庄子是宋人的说法成立,那么,“所有关于宋国生活的事实——商人传说和宗教信仰的保存、政治和社会的压迫、因软弱和纷争而产生的绝望——可能可以阐明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解释庄子的怀疑主义和神秘超脱,为什么它与儒家哲学的差异如此巨大。儒家哲学基本上是乐观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是在周人建立的鲁国和齐国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我们对庄周的生平、身份以及他与《庄子》的关系所知甚少,也许最好不要过于努力地在背景和哲学之间建立直接的因果关系” (11) 。华兹生对庄子的这一认识比较辩证,没有将庄子生长之地的文化与其思想特征简单地建立关联。他意识到:“无论庄周是谁,他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我们不去推测这种思想产生的可能的来源,而是去考察这些思想本身。” (12) 笔者认为,华兹生此说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在研究中完全抛弃思想产生的文化土壤,不免失之绝对和片面。
对于《庄子》一书的作者,华兹生明确指出:“当我谈到庄子时,我指的不是历史上我们所知道的一个特定的个体,而是指在《庄子》文本中揭示的心灵或心灵群体,特别是前七章。” (13) 他将《庄子》的中心主题概括为“自由” (14) 。华兹生认为,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所有的哲学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人类如何生活在一个由混乱、痛苦和荒谬主宰的世界里?庄子的回答是:把你自己从这个世界中解放出来 (15) 。华兹生还论析了庄子运用的修辞手段,如奇闻逸事、不合逻辑的言论、以理性开始而以空洞无物告终的辩论,以及幽默的方法。庄子运用这些手段,试图唤醒读者意识到传统价值观的根本意义,并摆脱其束缚。庄子经常将道家圣人或开悟者描述为拥有神奇的力量,不受任何伤害,甚至可能是不朽的。在这些描述中,庄子很可能借鉴了中国古代宗教和巫术的语言 (16) 。华兹生还介绍了庄子哲学在汉代、三国两晋时期接受的情况,以及郭象(约252-312)的《庄子》注本。对《庄子》内篇、外篇和杂篇的思想和文章风格都做了一些论述。
最后,华兹生谈到了他的翻译工作,认为翻译是一种诠释,表达了尊重文本原貌、不轻易加以修正的基本态度和立场,简述了他对“道”“天”“德”“无为”等重要术语的理解和翻译。关于参考文献,华兹生说,他所用的中文底本是刘文典(1889-1958)的《庄子补正》(上海,1947),还参考了郎擎霄的《庄子学案》(上海,1934;再版,香港,1963)、《庄子哲学讨论集》(北京,1962)和《庄子引得》(“哈佛燕京汉学索引丛书”,补编第20号,1947)。关锋(1919-2005)《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的现代汉语翻译和福永光司(Fakunaga Mitsuji, 1918-2001)的日译《庄子》(东京,1964)对他帮助很大。他查阅的英文译本有:翟理斯的《庄子:神秘主义者、伦理学家和社会改革家》(伦敦,1889)、理雅各的《东方圣书》所收的《庄子》全译本、魏鲁男的《庄周语录》(纽约,1963)、冯友兰的《庄子》(上海,1933)、阿瑟·韦利(Arthur Waley, 1889-1966)的《中国古代三种思想方法》(伦敦,1939)、林语堂(1895-1976)节译的《老子的智慧》(现代图书馆,1948)。华兹生认为最有可读性、最可靠的是阿瑟·韦利的译本,不过,遗憾的是它只是个节译本。华兹生感谢了刘殿爵(D. C. Lau, 1921-2010)对其选译本《庄子:基本作品》的认真阅读和批评,并说,在修订较早的译文时,采纳了很多刘氏的建议 (17) 。华兹生的全译本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前言》内容丰富,论述问题深入,其观点颇有影响。
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 Mair, 1943-)的《庄子》全译本名为《游于道:庄子的早期道家故事及寓言》 (18) ,初版于1994年,1998年再版。梅维恒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研究系中国语言与文学教授。他在1998年版的《前言》中说明,他想做的改动很少,除了改正了两处印刷错误外,主要是直接把“Hu Tzu”(壶子)翻译成“Master Pot”(壶先生),就是把音译改成了照字面意思的意译。他还特别说明《参考文献》中克里斯托弗·兰德(Christopher C. Rand)的论文《〈庄子〉:文本与本质》是最好的研究 (19) 。此书依据的中文文本是陈鼓应(1935-)的《庄子今注今译》。每篇正文前有简要的解题,将一篇分成若干小节,标以阿拉伯数字。对《庄子》文本有改动,删除了十六处文段和十几个句子,以“删去的段落”为题将它们置于全书附录之末。正文后有《术语表》,对一些人名、地名和术语做了解释。《参考文献》罗列了中、日、英三种语言的文献。
梅维恒特别注重《庄子》的文学性,将《庄子》视为文学作品而非哲学作品。1994年版《前言》中论述了三方面的问题:《庄子》一书的历史思想语境、《庄子》与《道德经》的关系、《庄子》的重要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尝试用新的表达方式来模仿《庄子》奇特的写作方式。这个译本的主要目的是语言学上的准确性。他希望把庄子塑造成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改变之前将其塑造为夸夸其谈的哲学家或怀有道家信仰的伤感布道者形象。梅维恒认为庄子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故意歪曲和戏谑地簒改了文言文本身的传统,《庄子》的诗歌部分更接近于对口述传统的反映。他将《庄子》中的韵语用诗行的形式加以呈现。
在梅维恒看来,《庄子》书中的人名通常构成双关语,与故事的展开有关。大多数情况下,他将人名的字面意思或寓意翻译出来 (20) 。这里仅举一例,以见一斑。《天地》写了黄帝遗失玄珠、派人寻找的故事 (21) ,其中有四个虚构的人名,梅维恒译为:“Knowledge”(知),知识;“Spider-sight”(离朱),蜘蛛般的视力;“Trenchancy”(喫诟),锐利;“Amorphous”(象罔),没有固定的形态 (22) 。梅维恒的这种译法还是很有必要的,能较好地传达《庄子》为人物命名的意图:有知识、视力好、口才好的人并不能得道。其中,“知”“离朱”和“象罔”三个词的翻译,准确地传达出了庄子给人物命名的寓意。梅维恒有时也会根据术语的特殊意蕴翻译,比如“玄珠”,他译为“pearl of mystery” (23) ,神秘之珠,没有译为黑珍珠,体现出灵活性。梅维恒对《庄子》中韵文部分和人名含义的认识得益于日本学者。他在《前言》中自述主要参考了赤塚忠(Akatsuka Kiyoshi, 1913-1983)的著作 (24) ,赤塚忠指明《庄子》哪些部分属于诗,并对《庄子》中虚构的人名的语义做了阐释。
英国汉学家彭马田(Martin Palmer, 1953-)主译的《庄子》以普及为主 (25) 。此书初版于1996年,在伦敦、纽约和阿卡纳同时发行。再版于2006年,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南非,共计八个国家发行,2007年重印。从发行的空间范围和再版的次数上,都能看出其广泛的影响。此书配有大量插图,是一大特色。本书第十三章第四节对其封面及插图有详细分析,兹略。
法国汉学家戴遂良(Léon Wiege, 1856-1933)在1913年将《庄子》译成法语,后由英国学者德里克·布赖斯(Derek Bryce)转译为英文,收录了《庄子》三十三篇的译文 (26) 。可能因为是从法语转译而来,与中文原文隔了一层,这个英译本的影响比较有限。
还有一个旧译重编本《庄子:荒诞的天才》 (27) ,整理者是克力·沃尔瑟姆(Clae Waltham) (28) 。《目录》前有《出版说明》,交代此书是根据理雅各1891年的《庄子》全译本整理而成,将原拼音更换为威妥玛拼音。重编本由六部分组成:《发音指南》《庄子:荒诞的天才——中国战国时期与我们自己时代的比较》《庄子全集纲要》《理雅各译三十三篇》《推荐书目》《字词选释表》。理雅各的《庄子》全译本除正文及单独的《三十三篇题解》外,还有三种附录:《林西仲对〈庄子〉一些篇章的分析》 (29) 《〈庄子〉中的叙事、解说和故事一览表》 (30) 、苏轼(1037-1101)《庄子祠堂记》 (31) 。《庄子:荒诞的天才》中《庄子全集纲要》部分,就是理雅各译本的《〈庄子〉中的叙事、解说和故事一览表》。此表将三十三篇每篇分为若干小节,并简要说明大意。《字词选释表》颇为用心,解释了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对英语世界的读者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很有裨益。出版此书的Ace Books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科幻小说出版商,或许《庄子》恣纵的想象吸引了他们。
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多位英译者对《庄子》文本的理解和翻译,受到中国古代注疏和现当代学者的影响,中国学者的《庄子》注解和阐发成为一种潜隐的声音,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是一种潜文本,提醒我们在研究中不能将中西学术交流的情形简单化。比如阿瑟·韦利在《中国古代三种思想方法·附录一》中评价高亨(1900-1986)《庄子今笺》和朱桂曜(1898-1929)《庄子内篇证补》很出色,马叙伦(1885-1970)《庄子义证》在骈文方面价值很高,校订却太随意 (32) 。英美汉学家对中国古今学者的注疏有接受,也有批评,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整体而言,各有侧重的英译,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习焉未察的思想观念。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之外,我国本土学者也出版了一部《庄子》全译本,大连外国语学院汪榕培(1942-2017)的英译本于1999年出版 (33) 。这是20世纪最后一部《庄子》英译本,其影响正在逐渐扩大。
进入21世纪之后,又出版了几种《庄子》译本。美国学者尼娜·科雷亚(Nina Correa)于2006年在网上发表了全译本《庄子——“无穷”》 (34) ,文后有《术语表》。2008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化学学者吴忠(Chung Wu, 1919-2020)出版了《庄子的道家智慧》 (35) ,此书有注释。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贤·霍希曼(Hyun Höchsmann)与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1957-)合作翻译了《庄子》全译本 (36) 。美国芝加哥大学神学院教授任博克(Brook A. Ziporyn, 1964-)翻译出版了《庄子精华》 (37) ,全译了内七篇,外、杂篇中自苏轼开始疑为伪作的《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四篇被完全摒弃,其他各篇均有所摘译,还选译了古代及现当代学者对内七篇的注疏。美国大峡谷州立大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商戈令出版了《庄子:与世界共舞》一书,有论有译,翻译了《庄子》内七篇及外、杂篇中的寓言 (38) 。上海大学教授赵彦春(1962-)出版了全译本《〈庄子〉英译》 (39) 。最新的一个译本是多伦多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 1940-)的《庄子:郭象注〈庄子语录〉新译》 (40) 。此书全译了《庄子》及郭象注,正文前撰有《译者说明》《前言》,正文后附有《序与跋》《失传的郭象文本》《向秀与郭象注比较》《司马迁〈庄子列传〉》《术语表》《专有名词词汇表》《参考文献》《索引》,这是英语世界首部连同郭象注全部译出的《庄子》译本,获得学术界的赞誉。林理彰重视翻译经典文本及其经典注疏,此前有代表性的译著是《易经:王弼注〈易经〉新译》 (41) 《道德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新译》 (42) ,都是研究者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