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宗作为南宋最有志于恢复中原的君主,却终其一生都未能真正意义上将恢复付诸行动。个中原因,论者多已指出高宗的反对、妥协苟安势力的阻挠、国力的不足、金朝无机可乘等因素。
在反对恢复者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道学士大夫,他们在高宗时期以及孝宗即位之初曾积极批判秦桧,主张恢复,此时却公然站在了孝宗的对立面。出现这种转向的原因何在?张维玲认为这是孝宗时期两种不同恢复主张的冲突:一属“急进派”,一属“稳健派”。前者包含了近习和与之合作的宰执,以及一些迎合恢复者,强调“要把握时机,随时都有可能夺回中原”;后者则主要由道学型士大夫构成,强调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内修政事”,“准备充分才能谈恢复”。孝宗更倾向于“急进派”。但在道学型士大夫看来,“急进派”所为“多只是迎合上意,而非对恢复有一谨慎、切实的计划,若将之付诸实践,不但恢复无成,还可能陷南宋于危亡”,所以选择站到了孝宗的对立面。
不过,所谓“急进”与“稳健”的区别,是否仅仅在于恢复时机的早与晚呢?道学士大夫的反对是否仅仅因为“急进派”中多为迎合上意之“小人”呢?或者“急进派”果真没有一个谨慎、切实的恢复计划吗?胡斌的研究更为深入,他揭明孝宗朝在通过内修政事以谋求恢复的“自治”旗帜下,形成了以孝宗为代表的“功业自治”论和以道学士大夫为代表的“德化自治”论,前者讲求富国强兵的实际功效,后者则将推行仁政、改善国内治理水平作为“自治”重点。两种不同的“自治”理念与实践,成为影响孝宗朝政治演进的重要因素。
两种“自治”理念的提出颇具见识,不过文章将重心放在对孝宗“功业自治”理念与实践的探讨,对道学士大夫“自治”理念在孝宗朝政治上的影响,对两种不同“自治”理念分歧的症结,以及由此带来的孝宗与道学关系的变化,似皆可作进一步分析。文章将淳熙八年孝宗转向“安静”之政视作对“功业自治”实践的结束,亦值得重新思考。此外,将孝宗“自治”未能收效归咎于君主官僚体制亦失之笼统,阻止了对孝宗本身思想的进一步反思。对于孝宗朝的恢复论争及其对当时政治之影响,似仍有继续深入探讨之余地。本节将先就孝宗秉持之恢复路线的内涵及其利弊得失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