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因为弱小,所以要群居

众所周知,动物之中有种很普遍的状况,就是弱小的动物要过群居生活,以便用群体力量满足个体需求。举个例子,面对狼的攻击,一头水牛难以应付,可是一群水牛集中到一起就会简单很多。水牛只会在大家团结一致时,头靠头,以后腿跟对手斗争到底。而老虎、狮子、猩猩能够在群体之外独立生活,是因为自然界赐予了他们自保的方式。人类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身体,因此,只可以过群体生活。由此可见,社会生活的源头在于个体的懦弱和能力的匮乏。

该事实表明,我们断然不能期望全体社会成员都具备相同的天赋。务必要铭记以下结论:合理的配合能让人类社会全体成员的能力及时获得援助。对该结论的无视会让我们误以为,应根据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评判个人。然而,若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中,本身存在不足的人都很有能力,那到了配合合理的社会中,他的不足便能获得巨大的弥补,这才是真相。

不妨做出这样的假设,种种不足都是因为先天遗传。于是,减少天生的不足对人的影响,推动其跟其余人和睦共处,便成了心理学的目的。社会进步史即人类合作史。任何人的不足都能在人类的合作中得到弥补。语言属于一种社会性质的发明,这点大家都了解。可是少有人能看出,个人的缺陷是推动这种发明问世的原因。孩子的早期行为能为此提供证据。自己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婴儿便会用类似于语言的声音,吸引其余人的关注。如果不需要让别人留意自己,那婴儿根本不会尽力尝试讲话。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尚无讲话的需要,此时,他们的一切意愿都能从妈妈那里获得满足,因此,他们根本学不会讲话。有资料记载,由于没有讲话的需求,有个孩子六岁都不会讲话。关于这一点,还有个很特殊的例子。有一对父母都是聋哑人,因此,他们的孩子摔跤时觉得疼了,会流泪,但是不会发出声音。这个孩子的确想要父母的关注,可他明白对于父母这样的聋哑人来说,声音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他只是流泪,没有发出声音。

这表明必须根据社会环境理解个人选择的独特好目标。无论何时,都要认真留意自己研究的事件的一切社会背景。此外,要站在社会格局角度上思考,以便彻底研究独特的适应不良。不少人都发觉自己有无法借助语言跟其余人正常交流等病症,即适应不良。说话结巴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案例。对结巴的人稍作观察,就能发现他们从出生之日,便未曾好好适应社会,他们不愿意结交朋友或参加种种活动。语言可以在跟其余人往来的过程中进步,但这种人并不愿意跟其余人往来,以至于结巴完全不见改善。结巴的人通常有追逐寂寞和想跟人沟通这两种发展特色。

成年人缺乏社会生活,就会在生活中那些需要当众发言的场合中表现得很胆怯。在他们看来,那些听众就跟敌人差不多,所以他们很不善于在大家面前发言。如果听众占据上风且似乎带着敌对态度,这种人就会产生自卑感。一定要很信赖自己,很信赖听众,才能避免胆怯,顺利发言。

社会学问题就这样跟自卑感建立了密切关联。对社会适应不良,便会产生自卑感。社会学习是克服自卑感的根本方法。

常识跟社会学习直接相关。之前提到,人们会根据常识,战胜困难。这种常识是一种属于社会这个整体的集体智慧。不过,部分人却以自身独特的理解力与语言,作为自己行为方式的基础,这点我们在前一章中提到了。精神病人、精神紊乱之人、罪犯共同构成了这部分人。他们全都具备某些特征,违反了常规。对他们来说,社会标准、组织、人类都毫无吸引力,无法让他们产生半分兴趣。然而,他们要获得解脱,又必须借助这些。

让他们对社会性事物产生兴趣,是我们的目标所在。神经质的人总觉得应充分肯定那些美妙的意愿。可是只有美妙的意愿,还远远不够,务必要让他们明白一点。在社会中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付出了什么,他们的行为引发了怎样的具体结果。 k5TyGhySo1sDGqjmDL2MFr8kt94AaVPmrsWL4XmKKKcDRUYLZPDcSlV2qKpUMi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