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边开放作为一种经济政策选择,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方面,世界各国有很多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英、美的现代化是单边开放的结果,我要强调这点。单边开放不仅是其塑造和主导全球经济的关键路径,更在推动技术进步、市场扩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相对,苏联封闭经济体制的失败则凸显了不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困境,不开放限制了技术引进与经济活力,最终导致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停滞,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本章将梳理与分析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单边开放对于国家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英国是最先实行单边开放的,因为它是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有条件进行单边开放。
作为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率先进入工业革命阶段,其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这种领先地位为英国的单边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和基础,使其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塑造国际经济体系,而不必依赖其他国家的对等开放。19世纪初,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飞跃,其工业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导致对外出口需求的迅速增长。为了拓展市场,英国选择了单边自由贸易政策,以促进商品出口,并引导其他国家接受自由贸易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选择了单边开放,在1846年废除了保护农业利益的《谷物法》,这标志着单边开放政策的启动。自此以后,英国的进口关税逐年下降,并且允许更多外国商品进入其市场。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之所以被称为“单边”开放,主要体现在其主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却不要求其他国家作出相应的自由贸易承诺。这一时期的单边开放政策给英国带来了诸多益处:
其一,通过单边开放,英国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原材料,尤其是来自殖民地的棉花、谷物等资源。这些廉价的原材料有力地支持了英国的工业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进而增强了其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二,单边开放为英国工业品拓展了广阔的输出市场。由于英国在技术和生产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工业化,对英国的工业品存在强烈的需求。实施单边开放政策后,英国农业萎缩,大量资本和劳动力转向比较优势工业,英国的出口额显著增长。
其三,英国通过单边开放不仅获得了巨额利润,还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经济霸权。英国的单边开放政策不仅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更自由的国际贸易,对全球贸易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政策持续到1932年《进口税法案》的通过。
通过单边开放,英国不仅能够巩固其工业化的成果,还能推动全球经济体系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为其在19世纪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这个经验为后来的国家在制定开放政策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美国表面上是最强调对等开放的,但这既是美国教科书中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容易误导人的地方。实际上,美国只有当其要强迫落后国家开放市场时才强调对等开放。经验地看,美国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一直实行单边开放,根据它自己的需要进行单边开放。
美国为什么强大?很多人会说因为美国有民主和自由的体制。在西方,论述民主自由体制与发展的关系方面的文献可说是汗牛充栋。但我个人觉得,美国强大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其高水平的开放。即便是民主与自由,也是和开放有直接关联的。美国有三大开放系统,即开放的教育与人才系统、开放的企业系统和开放的金融系统。这三大开放系统都是在单边开放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是开放的教育与人才系统。美国自近代以来一直讲究对等开放,即“你向我开放,我才向你开放”,但是美国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单边开放的。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二战期间吸引了大量欧洲的科学家,美苏冷战期间又吸引了大量苏联、东欧国家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从德国到英国再到美国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美国也从中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说东升西降,但是大家也要意识到为什么美国一方面危机丛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治理危机,但另一方面其科技和经济一直在发展。美国这个国家自成立以来一直危机不断,经历了内战、一战、二战、越战、冷战,然而每一次危机之后,美国的技术就会迈进一大步。要意识到这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人才的高地,世界上优秀的人才很多都跑去美国了。冷战期间,美国是用全世界的人才包括从苏联、东欧国家跑出去的人才与苏联竞争,因此苏联注定竞争不过美国。
今天,我们也面临这样的情况,美国用全世界的人才,包括从中国出去的人才和中国竞争,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意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美国输送了几百万的人才,虽然有一部分回到了中国,但是大部分还是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美国。观察美国的人口就会发现,在一些重要的经济区域,外国人口占据的比重很大。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有大约40%的人口是外国人。尽管这40%并非都是典型意义上的人才,但这个比例足以表明美国的开放程度。要说人才的密集度,那么硅谷最具典型。硅谷的外国人比例更是达到了夸张的60%以上,美国人是绝对的少数。就诺贝尔奖的数量来说,美国是获奖最多的国家,但在各个奖项领域,获奖者很多都不是在美国出生的,而是外来移民。
第二个是开放的企业系统。美国的企业是开放的。开放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美国内部企业之间的互相开放;二是美国企业的国际化;三是美国向其他国家的企业家开放,把他们吸引到美国来,在美国设厂。
就第一层面,我最近提出了一个说法,中国的企业生产大多是“土豆”类型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土豆与土豆之间的互不关联的关系。相比较,美国企业之间则是互相开放的关系。以互联网公司为例,中国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之间互相不开放,各自为政,进行恶性竞争。前些年国家大力整治的互联网“二选一”问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美国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之间是开放的。当然,美国公司互相开放并非企业自身的作为,而是政府的作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企业都是追求垄断的,因此政府要来遏制这种垄断。当美国政府要对微软进行反垄断调查的时候,发现传统的分解企业的做法并不符合互联网企业的运行逻辑,于是转而用“开放”来替代分解。
就第二层面,美国企业的国际化由来已久,在当代又有了新的模式。人们只要看一下美国企业是以何种方式进入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就知道了——主要是依靠开放的企业制度,表现为把产业链和供应链延伸到世界各地。美国学术界一直有“领土国家”(Territorial State)和“贸易国家”(Trading State)的讨论,美国早期是侧重于领土扩张的领土国家,但二战之后越来越成为贸易国家。但贸易国家并非仅仅指商品贸易,而是包括贸易、投资、企业国际化等方面。
在第三层面,正如开放的人才系统吸引了大量的世界科技人才流向美国,开放的企业制度也促成了大量的世界企业家流向美国。今天的美国有多少企业家不是美国人?我们比较一下中国的企业和美国的企业就知道,为什么最好的资本和技术都热衷去美国。因为它有一个开放的企业系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硅谷三分之二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是由一代、二代移民而不是美国人所有。今天,大多数技术可以说是“美国制造”,但绝非“美国人制造”,而是世界人才制造。开放的教育系统,使得全世界聪明人都在帮助美国发展。再强调一下,不仅美国自己作为最发达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企业家,还吸引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最好的企业家往那边跑,其中开放的企业系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是开放的金融系统。无论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科研,还是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都需要金融支持。二战以来,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创新就是美国发明的风投体系。现在很多人还是把风投理解成为金融投机。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至少从二战以来,风投都是最伟大的金融发明。从基础科研向应用技术的转化需要巨量的金融投入,风险巨大,但一旦成功,回报也极为可观。政府不可能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做这么高风险的投资,传统的银行也不可能拿着存款人的存款去做这么高风险的投资,所以美国发明了风投,集中民间闲散资本去做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同时把风险分散给社会。而我们很多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搞清楚。要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金融系统,一个经济体很难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近代以来,这个世界上其实只有两个真正的经济强国,即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以来的美国,这两个国家都有强大的开放金融系统。而日本、德国、法国这些没有强大金融系统,只有实体经济的国家只能是二流的经济强国。没有一个强大的金融系统,就不会成为一流的经济强国。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如果光有实体经济而没有金融经济,这个经济体就会是被“割韭菜”的经济体。例如,生产一个杯子是实体经济,但是这个杯子的价格不是由实体经济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掌控金融的经济体决定的,也就是美国决定的。
这些领域美国践行的就是单边开放政策,这使得美国形成了一个我称之为“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枢纽或者平台”——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优秀企业家和优质资本,这些要素都想进入这个枢纽,来了也不想走,也走不了,因为只有在这个枢纽中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尽管二战以来美国政治和社会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但这些优质生产要素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些枢纽。
在开放方面,失败的典型案例是苏联。俄罗斯这个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近代以来这个国家也产生了众多的科学家,并且也一直想加入西方,成为西方的一员。但是,这个国家两次和世界脱钩。第一次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根据列宁的革命学说,后发国家的革命如果想要获得成功,首先要从帝国主义的“链条”中脱离出来。因此,十月革命之后苏联选择了和西方国家脱钩。脱钩之后的革命是成功的,但建设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同属反法西斯政权阵营,苏联和美国友好,当时的苏联从西方尤其是美国获得了很多技术。但是,1945年以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苏联选择了不开放,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也大力围堵苏联。
俄罗斯科学院在1724年就建立了。近代以来俄罗斯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但为什么苏联没有像美国那样成为发达经济体呢?尽管这里有很多原因,但不当的封闭政策,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就和西方脱离开来,一直没有能够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二战结束之后又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苏联和西方在科技上没有了实质性的关联。苏联实行的是近代以来典型的“举国体制”,也就是在不开放状态下进行自己的创新。
不开放产生了很多致命性的后果。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两个后果:
一是不开放使得苏联失去了科技思想市场,导致科技思想逐渐枯竭。在冷战期间,苏联有很多好的思想甚至比美国提出得还早,比如我们现在熟知的芯片基础构建二极管是苏联先提出来的,但是苏联走了错误的路线。一些好的战略思想也是由苏联将军提出来的,而美国更多是反应性的。苏联的不开放使其没有了思想市场,没有了思想争论,因此经常犯方向性错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颠覆性错误”。科技创新需要一个有效的思想市场,不同科技思想的交流甚至冲突会催生新思想。没有思想市场,久而久之,科技思想就枯竭了,创新便难以为继。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没有争论,那么在没有共识的时候,就会出现权力决定科学、政治决定技术的情况。
二是不开放使得苏联失去了商品市场。科研投入需要花费巨量的人、财、物,只有通过市场得到回报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科研发展,苏联的不开放使其只有华约几个国家的市场,尽管苏联与越南、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贸易关系,但大多限于军事设备的交易。最终,苏联因为实行计划经济,又强调军事,很快走向了国民经济的军事化,这种模式最终导致苏联的国民经济难以支撑科研,从而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我们自己的历史更能说明开放的重要性。中国在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唐朝时因开放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李约瑟先生在其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中认为,近代之前,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过所有其他国家。英国近代思想家培根就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都改变了”。马克思也是认同这一观点的。实际上,经验地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西方的历史,是西方近代史的开端。这三大发明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早于欧洲葡萄牙、西班牙的大航海。郑和的船队,用今天一些美国学者的话来说,相当于今天美国的航母群。但明朝中断了“下西洋”,并开始闭关锁国,最终封闭造成了科技的落后。一个例子便是火药。火药是中国发明的,传入欧洲之后,演变成为火药学,对欧洲的化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火药在中国却一直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
这表明,一旦封闭,即使原本先进的技术也会变得落后。2011年9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总结了中国的历史经验,并强调指出,“明朝末年,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近代更是陷入了列强欺凌、被动挨打的境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看不到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他先进的东西。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教训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