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以往经验看,单边开放可以促进一个国家更快更有效地发展。就经济逻辑来说,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让市场配置资源。因此,单边开放有助于一个国家在国际层面吸引生产要素。就政治逻辑来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践行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两极化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协商和谈判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单边开放是化解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推行两极化的有效方法。正因为是单边开放,开放国不需要和对象国进行协商和谈判。迄今为止,中国的单边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表明,单边开放的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美国所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典型的“要不天使、要不魔鬼”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中,国家被分成“朋友”和“敌人”两个阵营,“要么和我站在一起,要么就是反对我”。因此,即使没有“敌人”,也必须制造一个“敌人”出来。美国的棋局设置是其二元对立文明思维的产物。“二元对立”表现在西方文明几乎所有的领域当中,宗教、种族、民族、党派、阶级等概念都包含对立的意涵,甚至直接表达为对立。美国学者近年来所提炼的“修昔底德陷阱”便是从古希腊的外交实践中来。近来,美国学界更是制造出一个“全球东方”的概念。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本来就是全球南方的一部分,但美国见不得中国在全球南方中的影响力,因此先动用其政治力量,把中国“开除”出发展中国家阵营,进而开启与中国在全球南方的竞争进程。但美国深知这一进程的难度,因此另起炉灶,构建了一个“全球东方”的概念。今天,很多美国学者认为今天和今后的世界由三个政治集团组成——“全球西方”“全球东方”“全球南方”。第一个由美国和欧洲领导,第二个由中国和俄罗斯领导,第三个是由印度、巴西等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无定形集团领导。如果考虑到美国一直在构造的“印太战略”,美国的二元对立世界观不言而喻。二元对立不是一种共存思维,而是一种零和游戏思维。“和平共存”不是西方思维的一部分。西方只认可“互相威慑”下的共存,但这种共存只是暂时的,因为“互相威慑”的背后便是适者生存式的竞争,直到另一方失败。
至少在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中,西方的二元对立战略非常成功。“二元对立”通过制造恐惧,迫使各国“选边站”。一旦各国站队,设局者就开始了“赢”的过程。因为设局者是根据自己的优势而设局的,一旦对立的阵营形成,设局者就可以“分而治之”(二元对立思维的又一逻辑结果),直至把对手打败。经验地看,对美国而言,“二元对立”不仅适用于对苏联和中国那样的“竞争者”或者“敌人”,也适用于对其联盟内部如日本、德国和法国等盟国,一旦它们对美国构成竞争,美国同样进行打压。
中国要破解这一困境,就必须脱离美国设置的二元对立思维。如果被美国的二元对立思维牵着走,那么我们就会重蹈美苏冷战覆辙,甚至可能会再现苏联解体式的结局,中国变成苏联也正是美国冷战派所迫切希望的。而这样的结局却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也是世界所不想看到的。
正如美国思维来自西方文明,中国思维也要诉诸中国文明。中国文明体现为几个主要特性。第一,世俗性。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根据事物本身的面貌,而非根据人的主观意志。因此,我们的文明中并没有类似美国那样的“使命性”,即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改变世界。第二,互相依赖性,或者说“嵌入性”(embeddedness)。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但阴与阳并非互相排斥对立,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包含,和平共处。第三,开放包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人对水的崇拜。水向任何事物开放,也包容任何事物。第四,长期主义。数千年不中断的中国文明使得我们具有特殊的长期主义理念,我们不以一时一刻的得失来衡量成败,而是具有长远的战略考虑。当然,长期主义并非一些美国人所说的“马拉松主义”,即中国具有百年的计划最终打败美国;恰恰相反,中国追求的是“和谐”“和而不同”,即和平共处。
根据这些特质,我们可以确立我们自己的博弈原则。实际上,在国际事务层面,我们一直在践行源自上述中国文明特征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还没有形成源自中国实践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罢了。至少如下的一些实践是显性的。
第一,不称霸。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是要争取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非与美国争霸,尽管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不这样认为。中国并非要取代美国成为霸权。在这一点上,历任中国领导人是具有高度共识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就是反霸权。邓小平时代,中国更是表明“永不称霸”,或者“永不当头”。今天,中国争取的是自己的发展空间,而非和美国争霸。所谓“地球之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就是表明中国要与其他大国和平共处。中国提倡国际权力多极化,并往这个方向努力,主旨是要各国承担维护国际和平发展格局的责任。中国的不称霸意识,不仅对当今的霸权(即美国)重要,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对美国来说,中国的不称霸意识表明中国无意取代美国而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也不是站在美国的对立面。而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在冷战期间经历了美苏争霸、在后冷战时期又经历了美国的“独霸天下”,不管是苏联霸权还是美国霸权,他们都是霸权的受害者。他们并不希望中国成为另外一个苏联或者美国,他们希望中国是一个能够推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新型大国。
第二,开放。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其本身的开放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国际公共品。就国际公共品而言,大国需要负主要责任,而小国则倾向于“搭便车”。中国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崛起的,开放促成了当代中国。开放也使得中国在过去数十年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较之其他大国更大的贡献。因此,中国对未来的开放比任何国家都坚定。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上,中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制度型开放”。之前中国在谈到开放的时候,就会谈到开放的政策,但是现在强调的是“制度型开放”,即高水平的开放。在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八项新措施。就“一带一路”倡议来说,这些措施无疑是高质量、高水平开放的内容。
第三,全球化。中国努力在开放状态下继续推动全球化。在过去的40余年中,全球化给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今天,当全球化遇到困难而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盛行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之时,中国不仅没有关起门来,反而在加大力度推进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能够为世界提供的最好、最有效的国际公共品。
第四,良性竞争。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将与中国的关系界定为“竞争关系”,中国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中国认为,当今世界的乱局更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尽管如此,中国并不怕竞争,相反欢迎竞争,但中国提倡和践行的是良性竞争。例如,为了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竞争,美国提出了自己版本的“一带一路”倡议,G7集团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欢迎竞争,但相信竞争的目的是找出哪种方式更能推动当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方式好不好,应由当地社会说了算,而不是美西方国家说了算。
第五,包容共赢。在中美竞争中,两国在推动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多边主义。美国在推动的是排他性的多边主义,或者中国所说的“团团伙伙”,是针对第三国的;而中国在推动的是包容性多边主义,是针对成员国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的。前者是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而后者和全球化相向而行,互相促进。在其他国际事务领域也是如此。
单边开放是中国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好的国际公共品。众所周知,贸易投资会促进经济增长。过去的美国之所以强大,一是市场庞大,拥有庞大的以中产为主体的消费群体;二是市场向其他国家开放,其他国家通过和美国的贸易投资往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但是,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盛行“美国优先”政策。拜登尽管表面上强调盟友政策,但他的“中产外交”的核心也是“美国优先”。尽管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主要针对对象是中国,但也影响到美国和包括其盟友在内的所有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例如,前些年美国为了针对中国,和一些国家搞了一个“印太经济框架”,但参与国发现,美国并不想向这些成员国开放市场。
今天的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较之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还有巨大的空间,中产阶层也在不断成长。中国多层次的消费群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有无限的吸引力。这一点我们已经在进博会中看到,我们不仅吸引了发达经济体的厂商,也吸引着发展中国家的厂商。中国的单边免签(证)政策正在扩展到更多的国家。尽管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脱钩断链”,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引入中国的资本和技术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无论是上海进博会还是广交会,单边开放最终导向的都是双边甚至多边的贸易投资活动。
如果把中国的单边开放政策置于中国践行的包容性多边主义构架内,对世界秩序的影响就更显著。如上所述,尽管美国也宣称在践行多边主义,但那是一种排他性的多边主义,即我们所说的“团团伙伙”。因此,我们认为,美国表面上在重塑全球化,但这种排他性的多边主义与全球化背道而驰,正在摧毁现存贸易多边主义,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体系高度碎片化,甚至封建化。比较而言,中国签署的贸易投资协定都是包容性的。单边开放不仅体现在中国和一些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上,也反映在诸如RCEP、“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组织和倡议上。尽管这些多边组织开始时也呈现出区域性,但正是因为其包容性,它们和全球化相向而行,构成了全球化的新动力。因此,无论是国家之间的单边开放政策还是在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单边开放政策,从短期看,都在赋予全球化新的动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力量。从长期看,单边开放政策正在重塑全球化,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同样重要的是,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单边开放政策和包容性多边主义,不仅可以促成美国“两极化”的努力演变成“自我孤立主义”;从长远来看,还可以为美国提供动机再次加入国际秩序。美国的逆全球化政策,尤其是特朗普版本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造成美国盟友的担忧,也造成了所有其他国家的担忧。对包括发达国家和美国盟友在内的大部分国家来说,他们既不想和美国脱钩,也不想和中国脱钩,因为和任何一方的脱钩都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尽管今天美国的孤立主义有其理由,即所谓的重振美国,但这并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从经济规律来看,中国的单边开放政策力度越大,越能从国际层面吸引到更多的生产要素,也越会对美国构成孤立主义的压力。美国资本的本质是开放,资本从长远来看必然回归全球化。
概括地说,中国基于多边主义之上的单边开放政策越来越成为重塑国际秩序的重要动力。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一直在强调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塑造以自己为中心的贸易秩序。历史地看,任何一种贸易秩序无论是由哪一国家倡导和开始,只要是开放的、包容性的,这种秩序便是参与国共赢的。过去的英国和美国也曾是这样的。无疑,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已经逐渐浮现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