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自西向东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区),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发展关乎中国发展的全局,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发展在承东启西,带动引领北方经济发展,探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缩小同以长江经济带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的差距,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等方面作用重大(李冬花,2020)。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统计,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生产总值约为24.7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5%;总人口约4.2亿人,约占全国的30%。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公布的数据,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旅行社组织/接待的国内、入境游客分别占全国的13.19%和15.43%,国内旅游人次及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15.09%和18.02%,明显高于全国8.4%和11.7%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该区域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风情、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传承久远的传统文化,从而造就了该区域旅游资源富集、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据统计,黄河流域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数占全国的4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石培华等,2021),长征、黄河、长城、大运河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均涉及黄河流域。由此看来,黄河流域在全国旅游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明显,在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加持下,势必为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提供崭新的契机,也必将促使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持续成为关注的热点。
本研究中,省域层面上以黄河干流流经的9个省(区)为研究区域。市域(市/州/盟)层面上,鉴于现有研究在市域尺度下对黄河流域空间范围的界定并不统一,本研究综合考虑流域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联系状况,并在保证地级行政区界线完整性的前提下,参照杨永春等(2020)对黄河流域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在市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分析中将研究范围确定为黄河流域60个地级单元。
尽管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以后才提出的新名词,但是对旅游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国内自2006年以后进入高峰期,并且此后一直是重要的关注议题。从旅游业的属性视角看,经济产业和社会事业是旅游业的两大基本属性,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势必要建立在对旅游业基本属性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可以将旅游业发展由仅关注其经济价值向既重视经济功能又重视社会价值的转型时间作为旅游业高质量研究的起点。通过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旅游业发展战略(见表0-1),本研究发现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41号文件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件,对旅游业的定位给予了新的界定,也表明了旅游业本身具有产业性和事业性双重属性(张广瑞,2019)。因此,本研究在综合考虑相关文献研究进展和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后,选择以2010年为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同时考虑到2020—2022年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重大冲击,为保证研究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最终将研究时段确定为2010—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