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业

明晰旅游业的基本概念是开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同时在实证分析中可以为度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统一的口径,从而为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确立前提条件。从当前研究来看,对旅游业概念内涵的理解包含旅游业的定义、性质及范畴等方面。

旅游业根植于旅游活动,因此要解析旅游业的概念,需要对旅游这一概念有深入的理解。虽然当前关于什么是旅游的理解见仁见智,也未达成统一共识,但是在众多定义中,Hunziker和Krapf提出的“旅游指非定居者或者短时间居住所引起的现象以及关系的总和”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李天元,2014)。由此可见,旅游本身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现象。与此相对应,学界对旅游业定义的认识也由单一行业的认识转变为行业集合体或综合性行业,最早关于旅游业的理解是将其解释为旅行社行业,但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及本身的综合性、关联性特点,旅游业逐渐被界定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业(产业),如美国旅游学家Lundberg认为,“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互有关的行业”(《旅游概论》编写组,1983);Goeldner和Ritchie在他们共著的《旅游学》(2006)中将其解释为为游客提供旅游体验的多种经济活动、多种服务或者多种行业的集合体;李天元(2014)提出,旅游业是以旅游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在旅游业的概念界定中关于其是否属于产业在学界尚存争议,国内大部分学者目前认同旅游业的产业定位,因为从旅游者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过程来看,旅游者享受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之间具有替代性,而且这些替代性的产品与旅游业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互补关系,这与经济学对产业活动的界定相吻合(黄远水等,2007;李天元,2014)。在国外关于旅游业是否属于产业范畴争议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它并没有生产同一种产品,同时所生产的产品之间没有替代性,这不符合经济学对产业的认识(Neil, 1979;Kenneth, 1998;Smith, 2000)。同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在其标准产业分类中将旅游业单独立项,国内部分学者也秉持这一观点,不认同旅游业的产业性质(张广瑞,2001)。与学界尚存争议不同,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政府对旅游业的定位早在1991年就已经明确,主要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2009年以后,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服务业,近年来更是被确立为幸福产业之首,由此看来,旅游业产业性、事业性的双重属性在国家层面逐渐被认可。

在旅游业范畴的理解上,有“三大支柱”说、“五大部门”说及我国的“旅游六要素”说。在联合国早期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由于旅游者的消费主要流向了旅行社行业、交通客运业和住宿业,因此将这三者作为旅游业的主要组成部门,我国也接受了对旅游业的这一分类方法。从一国或地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角度,有学者又将其分为五大部门,除三大支柱外,还包括旅游景点及旅游管理组织;此外,还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说。从总体上看,上述关于旅游业构成范围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旅游业考虑的范围更广,将旅行社、交通客运、餐饮服务、游览娱乐场所等均包括在内,而狭义的旅游业认为只有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服务的行业和部门才是旅游业的范围边界。其实,从对旅游业范围边界广义、狭义的划分看,相关企业与旅游业的依赖程度是区分旅游业构成的重要依据,据此,也有人将旅游业分为直接旅游业和间接旅游业。

在本书的分析中,笔者主要借鉴对旅游业广义范围的理解,如果从旅游业产业定位的视角看,本书认为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这种综合性不仅体现在旅游者一次完整的旅游过程中,以及各种旅游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等方面,更体现在旅行社、客运交通、住宿业、游览娱乐场所等产业之间相互关联之后形成的为旅游者服务的目的地旅游产业集群。同时,旅游业虽具有产业属性,但也不能仅被定位为产业活动,旅游业的事业性(社会性)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认识旅游业本质属性的重要维度,因为旅游活动本身具有非经济性特点。同时,在新发展阶段,旅游业也被确立为幸福产业之首,被视作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旅游业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知识拓展,与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共建共享高度相关(黄秀琳,2011)。因此,现阶段旅游业发展需要在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彰显旅游业社会效益,实现旅游业的社会价值,这是新时期解决旅游领域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主要途径。

二、高质量发展

以质量衡量经济增长时,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经济增长通常指经济增长的效率,而广义的质量指代了事物的本质和特性,是一种规范的价值判断(刘树成,2007)。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其研究的先后脉络看,关于经济质量问题的研究大体经历了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阶段。在经济增长质量阶段,一般主要关注经济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增长,其代表性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总收入),其测度指标在起始阶段往往是单一的全要素生产率,随着研究的深入,构建综合的评价体系成为测量经济增长水平的主要方式。例如,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等于经济发展;卡马耶夫(1983)较早提出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并指出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考量标准;萨缪尔森(1999)认为,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一国生产的可能性边界(PPF)向外扩张;2000年,世界银行提出了考察经济增长的3个共建原则,即应关注所有资本、更平等分配的重要性、更合理的制度安排(许思雨、薛鹏,2019)。随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性问题不断涌现、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贫富分化加剧、区域不协调问题等的出现,学界对经济增长的关注逐渐转移至经济发展问题上,研究者普遍认为,经济发展主要关注各种要素的组合变化、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社会福利普及、发展制度优化改善等更为宽泛的层面(任保平,2012;伍凤兰,2014)。Montfort(2017)将高质量发展定义为“强劲、稳定、可持续地增长,提高生产力并带来社会期望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此后,有关高质量概念内涵的分析层出不穷,从既有研究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新发展理念,林兆木(2017)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任保平(2019)则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创新为核心驱动,协调是内在要求,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价值导向的发展。二是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视角出发,认为高质量发展应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需要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金培,2018;张军扩,2019)。三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指出不同视域范围下高质量发展对应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策略不同,宏观层面重在考察国民经济整体的质量和效率,中观层面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微观层面关注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钞小静,2018;王一鸣,2020)。四是从发展的内容、环节、途径等角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以高效率、高效益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公平提供高质量产出的经济发展;任保平(2018)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简新华等(2019)提出,高质量发展是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高,经济发展状态好“四高一好”的发展。

结合已有研究和经济发展的演进阶段,本书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进入质量型发展新阶段,为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所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创新驱动、协调一致、绿色共存、开放合作、公平共享,是速度与质量兼顾,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层次目标协同推进的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质量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发展质量一直是旅游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陈秀琼等(2006)较早对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解析,认为旅游业发展质量是旅游产品质量、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要素质量、产业增长方式以及产业运行质量的函数,这5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刘大均等(2012)认为,旅游业发展质量应该从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业的区域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旅游业发展质量是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旅游者评价的综合反映。钟士恩等(2014)从人的要素和地的要素两个方面出发对旅游业发展质量进行分析,认为旅游业发展质量包括针对游客的旅游质量和针对目的地的旅游目的地质量。随后,张爱平等(2015)从省域旅游发展质量出发,提出旅游发展质量是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市场、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等不同旅游发展要素在地域空间上耦合形成的综合性质量特征。李淑娟等(2019)认为,旅游发展质量由旅游规模质量和旅游效益质量两部分组成,前者反映旅游发展的“量”,后者反映旅游发展的“质”。吴桐等(2022)认为,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应从旅游发展效率、旅游交通基础、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环境质量4个维度来理解。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为顺应时代潮流,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新近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命题。从目前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看,不少研究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来解读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由此测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这实际是将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的内涵完全等同了起来,并没有凸显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独特性。不过也有研究者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入手阐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如胡静等(2021)从旅游业本质属性入手,提出旅游业具有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属性,因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理应实现二者的协同,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这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张朝枝等(2021)提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追求,同时遵守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三条底线,并要实现旅游业在地方、区域、国家、全球等不同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张洪昌(2019)提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包括增进人民福祉、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和多元协同等方面。于法稳(2020)认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以绿色发展为指导,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提供绿色旅游产品为内核,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目标,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归宿的发展。

对比来看,学界对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解读不尽相同,从既有研究来看,对旅游业发展质量概念内涵的解读主要基于旅游业本身,如供需矛盾、目的地与客源地以及不同的旅游发展要素等方面,而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概念内涵的解读主要受到新发展理念的影响,是政治经济学理论溢出后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所以有不少研究者直接套用新发展理念解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虽然二者都共有“质量”一词,但是衡量的角度不同,旅游业发展质量侧重揭示质量的品质优劣,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比前者内涵更丰富、更深刻的质态要求,特别是与新时代的新理念、新变化、新思想联系在一起。从二者的相互关联看,旅游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开展较早,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界普遍认同二者都是多维性的概念体系,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从旅游业的发展阶段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作新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质量的高级形态,或者说是新发展阶段对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新要求,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是旅游业发展质量持续处在一个高水平的发展状态。但在实际研究中也有学者将二者相互混淆,特别是基本将旅游高质量发展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视为同一事物,这实际上忽视了旅游和旅游业的区别。因此,为明确研究对象,厘清重要概念,本书从旅游业的概念解读和属性分析入手,阐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并根据已有研究给出本书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概念的解释,从而为后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本书认为,旅游业具有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属性,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先导和基础,以旅游业社会性功能和效益的发挥为目标导向,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增效提质,并充分重视旅游社会价值的实现,推动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协同发展,促使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级形态。 WdVNAh2+bWPGBkwg4yNbiu3+COg7FWwKXswqbVgVqC/gsQShGLGM3tCquK2Lox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