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并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决策部署,简称“八八战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是浙江省从事实出发,全面把握和正确认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情况,旨在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区位、块状产业、生态环境和人文等各方面的优势
,力图将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优势,探索和完善相应实施机制,进一步发挥、培育和转化优势,推动浙江发展再上新台阶,即进一步发展经济、健全民主、繁荣文化、稳定社会、丰富生活等,最终率先实现现代化。
“八八战略”主要是为了解决21世纪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遇到“成长的烦恼”而提出的,包括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举措、新部署等,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其核心目标就是浙江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起点和源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都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说,红船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必然环节,也是中华儿女开始找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路的显著标志。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复兴大业前仆后继地进行英勇悲壮的斗争,但始终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而1921年,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船精神伴随着历史脚步诞生,无数仁人志士才真正找到恢复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生机的光明道路,中国革命才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至此,红船精神就成了中国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的源头,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古田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成立早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洪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红船精神一次次的生动演绎
。新时代以来,红船精神又带领着中华儿女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红船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站在历史的前沿指引着时代的发展,而浙江省作为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更是将红船精神发光发热到极致,在实践中不断朝着壮大“红船精神”的方向努力以推动浙江省现代化建设。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揭示了红船上诞生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一心为民、坚贞为公的奉献精神,并强调,红船起航于浙江,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
。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浙江省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理论的,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船精神,是浙江省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奠定了“八八战略”的自信基础。
“八八战略”本质上就是治理浙江的总战略总规划,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平衡和治理”三大机制之间的关系及协调,是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并形成合力的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省域治理的生动范例,更是一个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窗口和样本。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作出明确论断,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是通过一系列关于社会原则、特征和要求的论断显现出来了。比如,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充分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实现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平;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向着“自由人联合体”不断迈进;等等。社会主义的本质应结合时代特点有一个反复、曲折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认识和坚持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盲目到自觉的艰辛探索过程。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言简意赅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预见的坚持和发展,不仅定向掌舵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且对科学社会主义有着高屋建瓴般的创新。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深刻思考了党和国家未来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集时代性、系统性、原创性于一体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旨在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最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新时代理论中概括出了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达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的先进性使得“八八战略”在贯彻和落实中具有底气和信心。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二十年来,浙江省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聚焦聚力百姓“急难愁盼”,千方百计地办好为民造福的事,办好“教育助学”“医疗卫生”“养老帮困”“婴幼儿托育”“就业创业”“城乡宜居”“交通出行”“文体旅游”“便民服务”和“除险保安”十方面民生实事工作,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在民生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重要实践支撑。在建设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经济增长助力,从义乌到龙港的县市扩权,从先进制造业到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到更好融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浙江省在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八八战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从而保持住并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优越性。
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期盼,浙江省要走在前列,就必须用新思想新战略来为其未来发展劈波斩浪。“八八战略”从形成提出到丰富发展,深刻领悟“优势论”“短板论”,正确认识“两点论”“重点论”,自觉推进浙江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
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正确认识到浙江已经到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段,经济社会发展亟须全面转型升级,因此系统规划了“八八战略”,积极探索推进和完善浙江省现代化建设布局及治理体系。从生态环境方面的“美丽浙江”建设,到精神文明方面的“文化大省”建设,再到社会治理方面的“法治浙江”建设和“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演进逻辑,集中体现了“八八战略”萌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浙江省在发展中目光长远,要做实现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的领先者,自觉在起跑线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正是因为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浙江省为自己量身打造了“八八战略”,在深入实施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八八战略”的过程中,浙江省在经济方面注重统筹兼顾,在发展方面注重以人为本。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与“八八战略”里面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绿色浙江”“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等理念高度契合,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一脉相承。
可以说,“八八战略”作为一套发展浙江、治理浙江、稳定浙江的系统完整、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既是理论创造,又是行动指南,更是提供了实现省域现代化的浙江智慧和方案。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开创了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为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中国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八八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浙江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分析了浙江的优势和短板,回答了省域层面具体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和“怎样实现发展”等基本实践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新境界。一方面,“八八战略”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足于过去的基础,发挥好现有的优势,发掘出潜在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八八战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前者是从认识论指导实践中出发,后者是基于实践论检验和发展认识。此外,“八八战略”在制定和推进过程中,不仅关注经济指标,而且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其从问题中诞生,又致力于解决问题,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映射并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思想。
“八八战略”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力量还要得益于其所贯穿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实践论是“八八战略”的典型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即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读,“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梳理“八八战略”的理论逻辑可以发现其成长过程就是实践论不断得到深化的过程。就其提出来看,“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就其落实来看,要“干在实处”、要“抓紧”“抓实”,如敲钉子般“抓落实”。2003-2022年,仅浙江省本级出台的“八八战略”相关法规文件就有713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科研课题,坚持问计于民、求真务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八八战略”奠定坚实深厚的哲学思维基础。在浙江主政期间,习近平同志正确认识到浙江在全国的定位,他曾说,“正确认识国情和省情,按照国情和省情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浙江省“虽属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和浙江省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八八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出发点和依据就是浙江实际,创造性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八大优势”还是“八个举措”,都是从实践中出发又指导实践,实践上升理论再付诸实践的迭代深化过程,生动地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是“八八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迅速全面落实的典型,二者的步调基本一致、完美匹配,体现出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思想,实现了重点论和全面论的辩证统一。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兼顾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充分挖掘浙江省全面发展的潜力,显现出统筹兼顾的系统性思维。如统筹兼顾区域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而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是解决不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恩格斯曾就自然科学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关系指出:“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
毛泽东同志强调,“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因此“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国人民坚持系统谋划、统筹兼顾,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巧妙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系统观念”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八八战略”放眼全局谋一域,一体推进三个“一号工程”,既要抓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等牵一发动全身和具有乘数效应的关键环节,又要考虑领域性、全局性的系统谋划,做到纲举目张、以纲带目,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引领。
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就浙江省所面临的形势变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作出科学分析,并就浙江省现有的优势和不足科学判断了其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有了浙江省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八八战略”的新发展规划。至此,浙江省开启了新世纪以来的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
。2015年5月底,在考察浙江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八八战略”时说,它“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它要抓的是“实实在在的、有针对性的工作。”关于“八八战略”的前瞻性,习近平强调,它与“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浙江省考察调研,在这个全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提出了新要求,即浙江省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八八战略”的成功实践从省域层面深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国之治”,以“浙江之答”回应“时代之问”,以浙江风采全面展现新时代中国气象、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古语云:“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习近平同志用9个月时间跑了全省11个市、69个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八战略”,而“八八战略”立足实践,以浙江改革发展中形成的优势为基础,着眼于开拓创新发展思路,数十年来浙江省取得的优秀成果足以证明其可行性和前瞻性。总的来说,从2002年到2022年这20年间,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巨大变化,成果颇丰。首先是地区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度提升,从7670亿元提升到77715亿元,增长了9.13倍;其次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624元增加到712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096元增加到37565元,都增加了5倍以上,这无疑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增添了底气。
同时,就浙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情况来看,“八八战略”的落实与推进为浙江省率先实现现代化蓄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在浙江主政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他曾指出,民营经济具有先天市场属性,因此浙江在改革发展中,最先要聚焦的就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优势是“八八战略”的首个举措,推动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完善,是对民营经济的重要性给予肯定。因此,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作为浙江经济最大的特色优势,投资规模不断壮大,持续引领产业升级,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在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就曾强调过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召开的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指出,数字浙江是一项基础性工程,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的第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中,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数字浙江”建设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近年来,随着“数字浙江”的建设的推进,浙江省信息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新时代下,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不仅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真正体现出“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而其中的网购和支付宝就诞生于浙江省,阿里巴巴、网易等数字企业不断涌现,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浙江也逐渐从数字经济的跟跑者、并跑者变成领跑者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省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城乡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在数字化转型上勇当先锋、走在前列,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在“八八战略”的指导下,浙江省全方位部署建设生态省域,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率先迈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道。浙江省的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政策与实践,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等具有高度协调性。二十多年来,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迈出了巨大步伐,彰显了浙江省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决心,也对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生态保护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四是对外开放水平提高。自“八八战略”提出以来,浙江省忠实践行、深入贯彻稳外贸、稳外资、优结构、稳增长、提质量的政策措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国际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创新贸易模式、优化贸易结构、不断推动对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外贸大省”“开放大省”到“开放强省”的转变,书写了浙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壮丽篇章。由此可见,浙江省高度重视“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港口一体化,全面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促进对外经济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树标杆、作示范。五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显著。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衍生部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乡村振兴战略,从山海协作、城乡统筹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乡村治理方面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医疗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无一不是在为实现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
二十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省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问题上大胆创新,立足资源条件,挖掘领域优势,打造新型社会服务体系,强化现代科技创新引领与支撑等,持续推动各领域发展走在前列,全面推进“两个先行”。因此,从“八八战略”在浙江省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来看,其颇具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