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历史演进与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演进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

一、理论渊源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字眼出现了11次,足以见得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寄予高度期望并保持极大自豪感。一直以来,我们党始终从基本国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进行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书写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发展了中国,而中国也在不断改变和发展中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现代化”,国内外学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同的阐释和见解。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现代化的相关研究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等聚焦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探索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和样态,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新现代化理论体系。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为中国量身打造的一种现代化模式。它的理论起源主要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或者说正是马克思用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的大量著作都是建立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制度的基础上,虽然“现代化”这一术语并没有被他直接提及,但事实上,他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量对现代化的思考,最终发现了新型现代化道路。对此,大卫·哈维直言:“马克思提供了有关资本主义现代化最早的和最完整的描述之一。” 算是直接从正面对马克思在现代化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支持。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曾解释“现代化”是“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与经典现代化理论中所表示的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工业国家过渡的历史过程差别不大。经典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看作一个发展过程,是动态的;而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化是追逐状态,是工业不发达国家朝着工业发达国家所展示的它们未来的景象追逐。如果从工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将国家进行划分,那么不同工业发展水平的国家,其现代化发展层次也会不同。

发达的工业国家无论是经济、文明还是生产方式,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实现了自给自足和社会新文明的转变,它所展现的发展光景正是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要追赶的现代化目标,在追赶过程中逐步实现经济、文明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缩小差距甚至达到工业较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那么从这个追赶过程来说,现代化就是欠发达国家一步步转变、进步、升级直至达到工业较发达国家的水平 。然而世间百态瞬息万变,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不确定很大,22世纪世界的发展还存在很大悬念,因此理论探索应该紧跟时代脚步,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同样应该如此。萨缪尔·P.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曾在很早之前就描绘过他眼中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仅是长期阶段性的进步过程,还是一个不可逆的复杂全方位的演进过程,不能仅凭社会某一个或某一些的进步状态来评判,要结合时代特征,用发展的眼光去解释特定时代背景下某一发展滞后地区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面进步或赶超发达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那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人口规模,也有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仍处于经济发展滞后阶段,因此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为了赶超发展领先国家,更是为了让人民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为,时代进步的需要推动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等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融合发展,现代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工业从不发达向发达状态的过渡,而是趋向于更加多元化的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转变。

再者,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起着革命作用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同时,这也是带有暴力、剥削的现代化时代,“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然而“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但是这种对立的形式本身是暂时的,它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 。在批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中,马克思抽象出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本质和规律,“‘劳动一般’、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 。中国式现代化的选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正如马克思曾对俄国公社设想的那样,假如“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 ,这不仅是基于经济角度,也是从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角度揭示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历史规律与历史选择的辩证统一。

简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是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从中华大地上走出来的现代化,远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首先,它保持了国家独立性和政治自主性,不仅有效地避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陷入20世纪70-80年代的“拉美陷阱”,也没有误入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转型国家的休克歧途。其次,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结合的是中国特色,发展的是中国全方位各领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与西方发达国家是“串联式”的发展过程不同,我国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这就意味着我们本来就已经处于发展较落后阶段,要想后来居上,赶超西方国家,就不能按部就班地走这种“串联式”的发展道路,而是要叠加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同时,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现代化是目的与手段的结合、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由工业革命发起,涉及城市化、信息化、数字化等人类文明进步的各个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化既然是一个系统,具有多重维度,就有理由走“并联式”发展道路,以生产力的现代化为基础,驱动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并且从现实来看,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过程不再是单一路径,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多样复杂,发展模式就得创新,才能有效地在目标的实现中共同着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历史唯物主义同社会主义实践的演绎。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化,走上的是一条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选择的是一条融合了物质的现代化、精神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它超越了西方原有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塑造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五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色鲜明地揭示出其内涵本质。

二、历史演进

现代化最早是由西方国家发起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主要起源于工业革命,通过商业战争、殖民扩张、军事强权等侵略性手段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广,是人类社会逐渐由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由经济欠发展迈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

西方现代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主要是从启蒙运动开始的,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民主政治等为标志,通过商业战争、武装贸易、殖民扩张、军事强权等一系列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转变。在当今世界现代化潮流中,根据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不同,形成了以欧洲和北美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以日本和韩国等为代表的东亚现代化模式、以中国和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现代化模式、以墨西哥和阿根廷等为代表的拉美现代化模式和以南非等为代表的非洲现代化模式等,各种模式之间也可能存在交叉和相互影响,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但无论是怎样的发展,至少都说明了西方现代化并不是唯一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就一直把探索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不断发展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不同的历史界定,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其提法和表述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党一直在探索建设以适应不同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虽然,现代化最初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发起并贴上私有制所有物标签的必由发展模式,是一场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变革。但长期以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党和国家并没有选择照搬照抄,从未停止过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成功地找到一条现代化道路。而在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实践以后,中国共产党成功摸索出并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时期(1949-1978年)、新时期(1978-2012年)和新时代(2012年至今)。首先,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在经历了百年磨难和英勇斗争后终于站起来了,为了使新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为了使近代以来受苦受难的中国人远离剥削和压迫,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中国现代化。其次,1978年12月18-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此后我国进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探索和不断修正阶段。最后,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也到了不断成熟的阶段。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它追求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站起来和富起来,还有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审时度势、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后,总结出两个新情况:第一,我国已经到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把握时势,更要乘势而上,以保证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收官。第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略高于预期,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应有所提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上确立了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全面论述了新时代下新征程中我们党的使命和任务,即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未来五年开局起步的主要“目标任务” 。至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稳定的脉络和方向,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认知和预期。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二者存在很大差异。首先,从文明观来看,西方国家一直标榜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实质上奉行的是利己主义下的文明观。资本家经营需要市场的“自由”,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得的价值需要“平等”分配和维护,这是所谓“民主”。诚然,早期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确实带来了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人类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然而,文明是长期的,是连绵不断的,它不只是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应包括惠及全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因此,西方现代化这种表面的文明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和打磨,是难以传承下去的。而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哲学维度上创造了有别于西方一元主导文明的“主主平等普惠”的多元共赢文明,在历史维度上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全要素文明,在关系维度上创造了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民本文明 。其次,从价值导向来看,西方现代化坚持资本至上。在西方现代化中,资本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支配力量,其他的一切包括个人都只能是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手段。那么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所谓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只能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则坚持人民至上。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党的一切行为和社会中的所有准则都是围绕着人民的利益而展开的,资本仅仅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手段。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只能是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通向共同富裕。最后,从总体属性来看,西方现代化过度神化从而限制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范围,是单一模式。虽然现代化发轫于西方但其发展模式不应止于西方。一些拉美国家就是因过度信奉西方现代化,在寻求自身发展时普遍移植或复制西方现代化模式,导致严重“水土不服”,陷入内忧外患之中,至今仍没有找到摆脱发展困境的方法。而中国式现代化恰恰证明现代化的多样性。中国同样作为“后发”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面临相似的发展任务,虽历经曲折,但坚定地走适合自己条件的现代化,因为唯有量体裁衣方能走出正确道路。

总之,全面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从提出到不断探索修正,再到不断成熟完善,梳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演进过程,对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要求、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价值意蕴

现代化是一个具体的、动态的且具有指向性的发展目标,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追求更高层次文明形态以满足更高需求水平的过程,但是由于现代化的起始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率先改变了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历史的转变,而工业革命又是由西方国家发起的,以至于在有些人看来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或者西方化,无论是话语模式与话语结构层面还是就历史性意义层面来看,西方现代化被人为捧至“神坛”之上。然而,尽管西方社会在事实层面确实率先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探索,但它的驱动力根本上是资本,无论是社会转型还是文明转变,都是逐利的,都是为了资本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增殖。事实也确实如此,目前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这就导致长期以来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似乎成为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发展中国家似乎只能一味模仿服从以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固定走向,在世界范围内打破了人类发展史上的陈旧观念,贡献出中国智慧。并且与早先西方模板式现代化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极具价值,不仅有效消解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单一模式的话语霸权,拓宽了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路径,更是创造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积极探索实践出一条符合国内具体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用自己的创新性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上成功拨正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不仅对于中华民族本身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全球来说更加意义非凡,因为它化解了西方国家制度上的难题,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独立自主、和平包容的发展正道,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样本,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狭隘眼光和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偏见 。此外,就人类文明来看,西方文明的侵略式和排他性传播具有不容忽视的内在弊病。正如马克思所言,“它(资产阶级——引者注)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但是,“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从属”一词就点名了未开化国家乃至半开化国家与开化国家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东方处于势力较弱的一方,其发展也受到一个隐形的门槛限制。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马克思预想的“另一条道路”的现代化,概括起来,就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主题,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新型现代化。它包含“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文明平等,和谐共生的价值论,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中国“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聚合在一起,谋求互利共赢、多赢,不具有排他性和互斥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其创造的人类新文明,既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DNIut4sAB6EvbdfnUY3LJ9wEMejoR+XPxYAtvLeHmtQfOnftmGvOZ3xSwRtt5S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