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引进吸收期(1979-200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国聚氨酯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企业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建设规模化生产装置,科研院所大力开发和改进基础原料的生产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

1978年11月,国家正式批准烟台合成革厂引进一套300万平方米/年的合成革生产线,配套引进1万吨/年的MDI装置和3200吨/年的聚酯多元醇生产线。1983年底三套装置全部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正式建成。在计划引进国外技术扩产遭到拒绝后,烟台合成革厂与国内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用国产软件和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对装置的瓶颈进行逐个逐项分析、核算,联手攻克MDI制造技术,1994年实现近9000吨的产量,1995年产量首次突破1万吨,1996年装置的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标志着合成革厂初步消化了引进装置的技术。1998年12月,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先改制、后上市、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试点企业。2000年,万华圆满完成了国家计委“年产4万吨MDI制造开发技术”项目,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掌握MDI核心制造技术的企业。

1982年12月,银光集团引进TDI生产线的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准;1985年底,总体设计方案正式批复;1986年7月,2万吨/年TDI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90年3月20日,TDI生产线一次投产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的长期垄断,结束了我国TDI依赖进口的历史。2001年银光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通过对引进装置的理解、消化、吸收和改进,对主装置进行改造,消除了原来生产线中的瓶颈和弊端,使生产线实现了连续、稳定、高负荷运转。

1987年太原化工厂引进2万吨/年的TDI装置,1993年建成,由于种种原因未打通流程,于1996年关停。后来被重组为蓝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改扩建为3万吨/年的生产装置,2004年生产出合格产品,2006年通过性能考核。

1994年沧州大化引进了2万吨/年的TDI生产装置,1999年10月试车成功,2001年达产达标,后装置产能改造为3万吨/年。

1987年上海吴淞化工总厂引进一条1万吨/年的TDI生产装置,1992年建成,由于技术原因难以连续稳定生产,于1996年关停,后装置被烟台巨力购买并改造。

聚氨酯用多元醇主要有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其中聚醚多元醇的用量较大,发展较快。据原化工部炼化司1984年5月的调查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聚醚多元醇的年生产能力约15000吨,产量约6000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开始引进万吨级大型聚醚生产装置和技术,包括:原锦西化工总厂2万吨/年、天津石化公司化工三厂2万吨/年、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化工三厂1万吨/年、原张店化工厂1万吨/年、沈阳石油化工厂1万吨/年、金陵石化二厂0.5万吨/年等。到1993年我国聚醚多元醇产能已经达到11万吨,1995年产能达18万吨,2000年产能达30万吨。我国聚醚多元醇的生产企业非常重视引进装置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对原有装置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扩建,生产能力增长较快。

在此期间,黎明化工研究院对聚氨酯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异氰酸酯、多元醇、交联剂、扩链剂、催化剂、脱模剂等,到泡沫、弹性体、胶黏剂等,以及结构设计、合成技术、加工工艺等都做了大量精心研究,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黎明化工研究院、江苏省化工研究所等开发成功冷固化高回弹泡沫用高活性聚醚多元醇和聚合物多元醇,上海高桥石化三厂、金陵石化二厂、天津石化三厂、锦西化工总厂等均有生产;黎明化工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对高固含量聚合物多元醇进行了研究开发,并成功实现技术转让生产。黎明化工研究院的改性MDI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万华化学的改性MDI产品。黎明化工研究院研究开发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具等行业,为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间,我国聚氨酯工业以引进生产装置,消化、吸收为主,辅以自主开发,逐渐掌握了主要异氰酸酯、多元醇等品种的生产技术,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虽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但解决了工业化生产从无到有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原料企业逐渐达到设计要求,但下游消费市场增长迅速,国内主要原材料的产量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产品品种增多,生产工艺开始优化,效率逐步提升。 Hu0orAZvA9HQKsDZkWjT6Tvmut0fOz34taD70i17Ju1wMfvj8pZ1pyDwCJ51lN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