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起步期(1950-1979年)

我国聚氨酯的研究开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大连建成第一套年产100吨的光气合成装置,为异氰酸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956年开发成功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TTI),并建成了一个小规模的生产装置,主要用于胶黏剂的研发和生产。60年代,大连、常州、太原、重庆等地相继建成了年产500吨的TDI、MDI装置,1962年大连建成了我国第一条聚酯型聚氨酯软泡生产线。同时上海、天津等地也开始了聚氨酯软泡的研发和生产,中国聚氨酯工业正式起步。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聚氨酯的研究开发基本上是在自力更生、闭关自守的环境下进行的,原料匮乏、设备落后,虽然在60年代中期也引进了三套年产能3000吨的聚氨酯连续发泡装置,但无论是从原料的品种和质量、加工技术还是聚氨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研发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当时我国几乎没有实现聚氨酯规模化、全系统工业化生产,主要为探索性自主开发,行业发展缓慢。1978年我国聚氨酯的年生产能力约1万吨,实际消费量仅5000吨左右。 A+Pv752qjKqfiONMyZ6WZsNunkZkNVTgz+x3r3RmsyyJysxlABPgqSfX896w+JI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