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聚氨酯是分子链中含有大量氨基甲酸酯基团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统称,通常由多元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经聚合反应制得,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

聚氨酯产品性能各异、形态万千,从十分柔软到极其坚硬的泡沫塑料、从超高耐磨性的弹性橡胶到高回弹的合成纤维、从真皮感强烈的合成革到胶黏性能优异的黏合剂,聚氨酯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家居、航空、船舶、鞋服、医药等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合成材料之一,无时无刻不在改善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1937年德国Bayer博士首先将异氰酸酯用于聚氨酯的合成,1942年Bayer公司开始中试生产TDI,聚氨酯工业化生产从德国开始。同期,美国也开始了异氰酸酯和聚氨酯的合成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从原料生产到聚氨酯的开发与加工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世界聚氨酯工业中取得领先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巴斯夫、科思创、亨斯迈、陶氏、万华等成为全球知名的聚氨酯材料公司。

我国聚氨酯工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聚氨酯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这一时期,黎明化工研究院开发的聚氨酯胶黏剂及反应注射成型材料填补了多项空白,烟台万华拉开了中国第一个聚氨酯原料工业基地建设的序幕。随后,一套套国产化聚氨酯装置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

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聚氨酯作为新型多功能高分子材料,在交通、家电、家具、冶金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需求的迅速增长也进一步推动了聚氨酯行业的发展壮大,软质泡沫箱式发泡小企业蓬勃发展,冰箱生产基地的自动浇注硬泡绝热层生产线、夹心板材硬泡浇注生产线、连续法大块软泡生产线、模塑软泡生产线等总数上百条大型聚氨酯涂料、胶黏剂等生产厂家也有10多家。

进入21世纪,通过对引进技术装置的消化吸收,我国基本掌握了聚氨酯主要原材料的生产技术,聚氨酯材料应用迅速铺开。我国聚氨酯工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成为化工行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聚氨酯原材料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聚氨酯制品生产和消费市场,行业开始进入追求效率和质量的集约型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聚氨酯主要原料、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生产了全世界95%的冷藏集装箱、70%的玩具、60%的鞋子,聚氨酯行业持续满足家具、家电、建筑、交通运输、机械、新能源等下游市场的强劲需求,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与此同时,行业也培育出万华化学、红宝丽、华峰、一诺威、中化东大、湘园新材、美思德、隆华新材、长华化学等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上市公司,形成了上海、南京、淄博、重庆、福州、烟台等一批聚氨酯原料及制品聚集区。

在我国聚氨酯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在全国聚氨酯行业协作组的基础上,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在民政部注册成立,标志着中国聚氨酯行业有了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行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成立30年来,充分发挥行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维护行业合法权益、树立行业良好形象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为推动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聚氨酯工业迈入了以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给聚氨酯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协会正引导行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重点产业链,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将生物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作为行业提质升级的突破口和新增长引擎,激发创新动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书不仅是对中国聚氨酯行业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回顾和总结,更是对行业创新经验的深度提炼和升华,同时也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对于推动中国聚氨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变革风起云涌的新时代,我们期望广大的聚氨酯行业从业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积极学习并传承行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以崭新的时代视角和满腔的创业热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共同开启建设石化强国的新征程,为强国建设和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理事长
杨茂良 jqbFWRKqjvVQGT8ZEtZ1HCBS4qJjBY+PySypVRHyQ3LYJHrpu/6UFBDxgb2zq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