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经形势,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运行态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有所分化。预计2024年西部地区GDP增长5.2%左右,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各省(区、市)贯彻落实党中央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举措,聚焦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强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南丘陵山地等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和长江、黄河等国家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加快构建西部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9月西部地区各省份GDP总和约201919亿元,同比增长4.9%,整体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经济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21.3%,比上年同期约高0.1个百分点。分省份看,8个省份GDP增速高于全国,其中西藏(6.2%)、重庆(6.0%)、甘肃(6.0%)领跑全国。
表1 2024年1—9月全国及西部各省(区、市)GDP构成及增速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各省份统计信息网或各省份人民政府网。本表格绝对量数值采用取整处理。
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西部地区产业总体承压增长,工业生产呈恢复增长态势,农业和服务业增速比上年同期整体放缓,但部分省市产业运行态势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生产加快恢复。各省(区、市)积极推动特色化传统工业发展转型,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工业增长动能正逐步恢复巩固,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持续加大。1—9月西部8个省(区、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除青海(-1.3%)、云南(1.7%)外,其他省(区、市)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从主要行业以及重点产品看,能源、汽车、化工、电气机械制造等行业增长较快,能源产品稳定增长,重庆汽车、化工产业分别增长25.9%、16.8%,陕西煤炭、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12.4%、15.3%,广西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3.9%,四川化工产业增长20.3%,内蒙古原煤产量、发电量保持全国首位,新疆原油、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从新动能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及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重庆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3倍、1.0倍,陕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10.3%、53.5%、26.1%,四川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4%,单晶硅、锂电池产量增长均超过50%。
服务业承压增长。受房地产、金融市场不景气的影响,西部地区服务业增长明显承压,增加值增速同比整体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弱于工业。1—9月西部11个省(区、市)的服务业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除重庆(5.8%)、四川(5.6%)外,其他省(区、市)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居民服务、文化旅游保持较快增长,四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8.2%,甘肃接待游客、旅游消费分别增长15.6%、25%,贵州旅游接待总人数、总收入分别增长11%、14.8%,重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27%。同时,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四川、云南租赁和商务服务增加值分别增长19.8%、15.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2.5%、14.7%;陕西租赁和商务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5.9%;重庆规模以上互联网和软件行业营业收入增长21%。房地产业继续呈下滑趋势,各省(区、市)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仍徘徊在10%~30%的负增长区间。受资本市场不景气、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金融核算口径调整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金融业增加值下滑较快。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各省(区、市)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培育、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西部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势头。1—9月西部8个省(区、市)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西藏、甘肃、贵州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多个省(区、市)的夏粮保持增产,秋粮丰收在望。瓜果、蔬菜、畜牧等特色农产品稳定增长,新疆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增长10.6%、8.2%,四川水果产量增长8.4%,宁夏肉牛出栏增长18.1%、水果产量增长16.6%、牛奶产量增长9.8%,贵州食用菌产量增长7.5%,广西禽蛋产量增长18.8%,内蒙古牛肉、禽肉产量分别增长12.7%、17.3%。
主要受地方资金紧张、居民收入放缓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持续走低,进出口增长相对较好,但都出现明显分化特征。
投资增长放缓、分化。各省(区、市)推进“两重”“两新”政策落地,重点领域投资活跃,但民间投资信心不足,投资增速整体放缓、增长领域分化。1—9月西部5个省(区、市)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陕西、青海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其他省(区、市)增速均持续放缓。工业投资增长较快,新疆、四川、重庆、陕西分别增长20.3%、17.8%、16.3%、12%,其中,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制造业技改和能源、材料、医药等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放缓,陕西、重庆、贵州分别增长1.3%、0.6%、1.7%。房地产投资除陕西与上年同期持平外,其他省(区、市)保持负增长态势。
消费增长类别分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落地,但受经济增长预期偏差和当期收入增速下降等因素影响,西部消费整体乏力、增长分化。1—9月西部8个省(区、市)消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除陕西、宁夏、广西外,其他省(区、市)同比增速均明显放缓。日用品类、粮油、食品类基本生活商品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四川、陕西日用品消费分别增长15.8%、16.5%,甘肃高效能等级家电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餐饮消费增长相对稳定,重庆、四川、云南餐饮收入分别增长10.4%、9%、9.5%。住房相关消费降速明显,陕西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仍在下降。新能源汽车、通信消费加速增长,新疆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增长1.2倍、61.3%、59.5%,陕西新能源汽车增长61.8%,云南通信器材类商品增长33.5%。
进出口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外贸增长形势相比投资、消费较好,各省(区、市)增长有所分化。1—9月西部9个省(区、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同比增速加快、放缓的省(区、市)各占一半。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加快增长,新疆增长25.8%、占进出口总额的92.4%,青海增长16.3%、占进出口总额的72.1%,陕西增长22.9%、占进出口总额的56%。贸易方式多元,新疆一般贸易增长84%,青海加工贸易增长2.7倍,广西一般贸易、保税物流分别增长11.8%、25%。“新三样”等成为出口亮点,青海多晶硅、单晶硅棒、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中间品的出口大幅增长,新疆、内蒙古“新三样”产品分别增长97.2%、57.8%。同时,高原、草原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多类商品出口全国领先。
表2 2024年1—9月全国及西部各省(区、市)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各省份统计信息网或各省份人民政府网。
2024年以来,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正加快恢复,但仍面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利润下降等现实困难。一是部分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长仍在放缓。从区域经济看,全国有20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但或受当前国内需求放缓以及盈利偏弱的影响,青海、云南、四川、内蒙古工业生产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同比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二是不少省份工业生产存在的“增产不增利”问题值得关注。从企业盈利看,尽管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增长恢复较快,目前多数省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也高于上年同期,但仅西藏、广西、重庆、甘肃4个省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正,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宁夏5个省份仅是利润降幅收窄,四川、贵州、云南3个省份利润降幅仍有所扩大,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仍然亟待进一步改善。
表3 2023年、2024年1—9月西部各省(区、市)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增速
目前,西部地区投资增长仍面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政府化债压力较大、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等较多不利因素的挑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仍在持续放缓。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仍是西部各省(区、市)投资增长主要拖累。主要受房地产市场下行、社会预期偏弱、内需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1—9月西部多数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及年初设定目标计划值,仅有陕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与上年同期持平,西部其他省区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是负增长,投资额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二是专项债发行偏慢及化债约束掣肘部分省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低,重大项目的中央投资增长虽然较快,但地方配套投资明显力不从心,部分省份的基建投资仍在下降,如重庆、陕西仅实现小幅正增长,甘肃基础设施投资上半年甚至下降10.7%。
表4 2023年、2024年1—9月西部各省(区、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及增速
受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需求偏弱、消费信心不足等影响,消费实现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压力较大。一是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偏低,消费支出压力大。收入水平是消费增长的基础。从绝对收入水平看,1—9月全国城镇常住居民收入为41183元、农村常住居民收入为16740元,目前西部大多数省份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刚性消费支出上涨,消费潜力难以释放。二是居民收入增速整体放缓或低速徘徊。近年来,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城镇、乡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放缓,居民对收入增长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消费信心不足,消费增长乏力。1—9月西部有8个省(区、市)的居民收入增速低于上年同期增速水平。
2025年,全球经济和贸易投资均将延续缓慢低速增长的态势。据IMF、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在2.7%~3.2%。国际地缘政治局势依然紧张,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仍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潜在风险和较大不确定性。尽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有望进一步增长至3.0%,有利于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恢复增长。西部地区主要面向欧盟和东盟市场,处在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前沿。随着全球贸易的复苏和投资增长,借力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新兴经济市场、贸易投资合作、产业转移升级渠道,新机遇将会逐渐增多,为西部地区发展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稳中有进态势。近期,相关机构预计2025年中国GDP增速保持在4.5%~5.0%。一方面,全球贸易回暖或将推动中国工业和出口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抵消国内消费偏弱和投资低迷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扩内需战略深入实施,潜力地区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夯实,中国经济内循环潜力将加快释放。西部地区将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机遇,高质量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持续加快重点城市功能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升级,在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谋划现代化的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为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针对特色产业、开放型经济、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等领域明确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2025年,党和国家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主的西部城市群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开放通道优化完善、“两重”项目加快落地,将有利于西部各省区充分发挥自身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等优势,提高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积蓄提升西部整体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也要看到,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西部地区面临的环境和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产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对投资依赖大,创新和人才集聚动力不足等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
综合分析,2025年西部地区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生产端、需求端供需双向发力,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投资、消费、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5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将保持在5%左右。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攻克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做强做大西部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提高对特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稳步提高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三是精心打造旅游业。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不断挖掘各省(区、市)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把旅游业打造成西部地区支柱产业。四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一是深入推进美丽西部建设。加大生态保护投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二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发行、用好专项债,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强管网互联互通,提升“西电东送”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管控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基地。三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积极培育西部特色的城市群,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加快有潜力地区城镇化进程,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一是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度实施促消费政策,全面促进新能源汽车、刚性和改善性住房、家具家装等大额消费,优化养老托育、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二是丰富和创新消费业态、场景。加快消费税改革政策研究,持续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在城市重点推进核心商圈、步行街、夜经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消费载体建设,培育国际、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三是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乡村物流、电商配送体系,增加农村消费供给,创新发展电商直播等农村消费业态,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需求。
一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国际性航空、铁路为建设重点,积极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资金、专项资金,加快提升陆港、海港等关键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和高效集疏运能力,加大向西向南开放力度。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货运数据交换平台。二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制度型开放,以建立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区域平台为重点,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国际化合作平台,不断完善重要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改善营商环境,聚焦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等领域完善铁海联运的单证、金融、保险服务联动管理制度,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国际化开放环境。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余贵玲 苟文峰 赵炜科
执笔:赵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