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之二:
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25年展望

2024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党中央科学决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我国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效向好的态势,能够较好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展望2025年,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冲突频发,贸易摩擦风险显著上升,国内仍面临需求不足、转型阵痛、企业内卷、房地产市场调整等问题,但在政策加力、改革发力、开放助力、转型给力、增长潜力等多力协同作用下,国内经济将延续稳中有进态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物价水平温和回升,预计我国经济将增长4.8%左右。

一、2024年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24年以来,在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外需好于预期等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效向好,呈现出“前高、中低、后升”态势。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在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分季度看,一季度开局良好、增长5.3%,二季度有所回落、增长4.7%,三季度逐步企稳、增长4.6%。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市场销售、服务业明显回升,股市、楼市交易趋于活跃,企业和消费者预期改善,支撑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全年呈现出“前高、中低、后升”态势,能够较好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总体平稳为稳定扩大就业总量提供了支撑,叠加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市场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87.4%,较上年同期增加27万人。1—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10月,CPI同比上涨0.3%,已连续20个月低于1%,其中核心CPI同比上涨0.5%。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PPI同比下降2.1%,已连续25个月下跌,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0%。经济总体价格水平下跌,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同比下降0.7%,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

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前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406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8%,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5182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814亿美元。双向跨境资本流动总体稳定有序。我国对外股权性质直接投资净流出987亿美元,各类企业“走出去”整体合理有序;来华股权性质直接投资中,新增资本金流入600亿美元。

(二)经济结构稳中有进

1.产业结构更趋均衡

前三季度,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41.5%和53.9%,较上年同期更加均衡。

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幅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5%,同比加快12.7个百分点。政策拉动、外需改善以及基数等因素带动工业生产稳中向好。一是“两新”政策拉动了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等设备工器具和汽车、家电等消费品生产快速增长。二是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速由负转正,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8%,增幅同比加快8.0个百分点。三是低基数因素推动工业生产。2020—2022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年均增长5.5%,而2023年同期仅为增长4.1%,因而低基数因素推高了2024年工业生产增速。

服务业生产稳定增长。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增幅同比放缓1.3个百分点,与2020—2023年同期平均增速持平。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态势良好,分别增长11.3%、10.1%和6.8%。1—10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0%,增幅同比放缓2.9个百分点。

2.需求结构更加协调

2024年以来,外需好于预期,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内外需结构以及需求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9%、26.3%和23.8%。

投资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低于2020—2023年同期4.1%的平均增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稳步推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两新”政策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和消费品制造投资分别增长16.1%和15.0%;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带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两重”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3%。

消费稳定增长、热点消费较旺。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低于2020—2023年同期3.8%的平均增速。新业态、服务类、政策类消费旺盛,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活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9%,邮政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2.3%;文旅消费、展演消费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服务消费零售额同比增长6.5%;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加快释放,特别是投入1500亿元支持资金以来,家电、家居、新能源车等重点商品销售明显好转。10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9.2%、18.0%、7.4%和3.7%,合计拉动当月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1.2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韧性十足、增长好于预期。1—10月,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长6.7%(以人民币计价,下同),增幅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5%,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9.4%。集成电路、汽车、船舶等出口额分别增长21.4%、20%和74.9%。民营企业出口势头较好,出口增长9.3%,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4.3%。东盟、欧盟、美国仍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对其进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8.8%、1.2%和4.4%,分别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5.7%、12.9%和11.1%。“新三样”出口呈现出“量增价跌”态势。1—10月,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数量分别同比增长30.3%、5.6%和31.6%,出口金额分别同比增长18.5%、-7.8%和-29.5%,出口单价分别同比下跌9.1%、12.7和46.4%。

(三)经济发展质效向好

2024年,我国经济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1—10月,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增幅高于整体工业3.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智能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集成电路等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6.4%、30.7%、17.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3%。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对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居全球第11位,较上年上升1位,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

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改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显著改善了区域发展格局。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4.2%、6.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51缩小至2.46,差距进一步缩小。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清洁能源体系加快建设,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1—10月,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6.3%、15.5%。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188.4万台,同比增长49.4%。清洁电力占比达33.1%,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免签国家范围继续扩大,外国人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热度攀升。1—10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0%;我国对亚太经合组织(APEC)其他经济体进出口21.27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5.7%,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9.1%。前三季度,入境外国人2282万人,增长1.0倍。

共享发展取得新进步。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惠民生政策有力支撑了就业和民生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2%,快于GDP名义增速1.1个百分点。

二、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

展望2025年,世界经济将保持温和增长,通胀水平继续回落,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有助于经济“软着陆”。国内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持续加码,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推动经济增长延续稳中有进态势。但同时,当今世界变乱交织,贸易壁垒、投资限制、科技围堵等因素增多;国内仍然面临需求不足、企业“内卷”、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房地产市场调整等问题。

(一)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增长,贸易投资科技壁垒增多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世界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发达经济体增长趋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秋季报告预计,2024年、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均为3.2%,低于3.4%的历史平均水平,也低于21世纪头20年3.7%的平均增速。二是通胀压力稳步缓解,美国、欧元区、英国、加拿大等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全球融资环境进一步宽松,有助于支撑经济增长。IMF预计,2024年、2025年全球平均通胀率分别为5.8%和4.3%,高于21世纪头20年3.8%的平均增速。经合组织(OECD)预计,2025年多数G20经济体的通胀率将回到央行的目标水平。三是贸易复苏保持韧性,世贸组织(WTO)预计全球贸易将温和扩张,2024年、2025年世界商品贸易量将分别增长2.7%、3.0%。

表1 世界及主要经济体GDP及其他指标增长率

资料来源:IMF, 2024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特朗普再次执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和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逆全球化,对内减税、对外加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等都会带来重大挑战。同时,特朗普主张对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60%的关税,引发新一轮贸易战,对我国出口形成压力。美国对跨境投资的审查和限制日益增多,并加大对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围堵打压。二是全球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升级,提高关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投资贸易限制措施不断增多,导致全球投资贸易成本显著增加,降低市场效率,拖累世界投资贸易与经济增长。三是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和民粹主义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日益加大,巴以、黎以、伊以冲突复杂交织,乌克兰危机延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显著上升,航运费用和生产成本等增加,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国内经济运行积极因素增多,内需不足仍是最大掣肘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宏观政策将会持续加力。财政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宏观政策基调更为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力,合理扩大赤字规模,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商业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发挥专项债券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货币政策转向更具支持性,2025年还有一定的降准降息空间,保持合理的货币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结构性政策工具将会加大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三农”、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等金融政策创新,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激活资本市场。此外,财政、金融、消费、投资、房地产、资本市场等各领域政策协调性、一致性进一步增强,政策红利有望逐步释放,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二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各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正在融合发展,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新业态和新模式展现出较强活力,持续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三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300多项重磅改革举措将陆续落地显效,将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制度型开放逐步深化,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服务业对外开放逐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加速形成,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四是社会预期稳步改善。在宏观调控政策加力、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趋稳带动下,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预期逐步改善,资本市场活力明显提升,房地产市场逐步止跌企稳。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内需不足制约经济恢复。经济“供强需弱”矛盾仍然突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较重,财政收支压力依然较大。企业和居民面临较高的实际利率,投资、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仍然不强,内需增长动能尚不稳固。二是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在传统产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仍较低,短期内尚难以完全弥补传统动能减少的缺口。三是部分行业内卷加剧。一些传统产业调整趋势加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较突出,工业产能利用率和营业收入利润率偏低,导致微观企业内卷式竞争加剧,生产经营困难仍较大。四是房地产调整压力依然较大。居民对房价下跌预期尚未明显改善,购房有效需求难以释放。房地产投资资金受限、意愿偏低,仍是投资增长的拖累。

三、2025年经济运行将延续稳中有进态势

综合国内外发展环境研判,在政策加力、改革发力、开放助力、转型给力、增长潜力等多力协同作用下,国内经济将延续稳中有进态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物价水平温和回升,预计202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4.8%左右,CPI将上涨1.0%左右。

(一)生产供给稳定增长

工业生产将较快增长,新动能加快培育。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加力显效,在“两重”“两新”政策带动作用下,企业生产景气程度有所改善,将对工业增速构成一定支撑。同时也应看到,经济“供强需弱”矛盾依然存在,工业企业效益还不佳,抑制工业生产增长。初步预计,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5.2%左右。

服务业将保持平稳增长,信息服务业快速壮大。我国大力推动网络、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5G等信息技术行业应用已融入76个国民经济大类,数字经济等服务业新兴领域加快发展。发展型、享受型服务需求旺盛,文化旅游、体育娱乐、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随着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资本市场趋于回暖,以及商贸会展活跃,生产服务业将保持良好势头。当然,居民收入增长预期较弱、消费信心不足,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抑制相关服务业发展。初步预计,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将增长4.8%左右。

(二)内需稳定恢复,外需面临较大压力

居民消费需求将较快恢复。从有利因素看,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带动大宗商品消费,成为稳定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业态模式持续创新、融合升级带来更多满足个性化、体验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激发新需求的重要动力;资本市场向好有利于居民财富恢复,进一步巩固消费能力。从不利因素看,疤痕效应仍未完全消除,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仍有待恢复提升,各类消费领域限制性政策和环境设施短板不利于消费意愿释放。初步预计,202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1%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将稳定增长。一是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将会加快推进,“两重”建设将持续大力推进,优化实施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以及一揽子化债方案将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有力支撑基建投资增长,但仍然存在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慢、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等问题。二是房地产投资跌幅有望收窄。随着房地产需求端政策优化带来销量恢复、房企融资支持政策进一步见效,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逐步显现,房企投资积极性将有所回升,但受制于资金、预期等多方面因素,房地产投资恢复仍较缓慢。三是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好增势。在“两新”“两重”政策持续发力,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保持快速增长,以及企业资产负债表不断修复、融资环境进一步宽松优化等因素作用下,制造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将进一步好转,但制造业订单不足、加征关税等外需风险加大、企业效益不佳等抑制制造业投资。初步预计,202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左右。

外贸出口面临较大压力。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增长、外部需求保持基本稳定,我国出口商品提质升级、竞争力较强,近年来人民币走弱有助于出口,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东盟国家等地区贸易合作进展顺畅。但美欧加征关税等贸易摩擦显著增加,“小院高墙”围堵打压,经贸问题政治化不利于我国出口。初步预计,2025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3.0%左右。

(三)物价水平温和回升

消费价格有望温和回升。一是国内货币政策转向支持性带动物价上涨。2025年我国将有望继续实施降准、降息系列政策,持续加大货币流动性投放,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将得到缓解,带动物价实现温和回暖。二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将有所改善,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回升,带动输入性价格上升。三是猪肉价格步入新一轮周期的上行阶段,支撑食品价格上行。四是服务消费需求较旺将推动服务消费价格稳中有升。但是,国内需求依然不足、消费信心不强等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空间。初步预计,2025年CPI将温和上涨1.0%左右。

PPI降幅有望逐步收窄。在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趋势下,黑色金属及建筑材料价格将有所企稳;制造业景气度回升,将带动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价格呈现上涨态势。但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工业品需求仍然偏弱抑制价格上涨;2025年“欧佩克+”成员国结束自愿减产,特朗普政府支持石油等化石能源生产,全球石油市场面临供过于求,国际油价存在较大下行压力。初步预计,2025年PPI将下降0.5%左右。

表2 2024—2025年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表

注:2024年1—10月GDP及三次产业增速为前三季度数据。

[国家信息中心 张宇贤 牛 犁 闫 敏 邹蕴涵 陈 彬 韩瑞栋 李 佳] JBg8pUubsq1yx/AHfuLRbWELb7oayW2mLthG84yKT5thDoXTr0wVvwPTKufxqI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