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全球政经格局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保持稳中有进运行态势,一揽子增量政策加速发力见效,国内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重庆加快建设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品市场止跌回稳。预计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6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4.2%。
2024年以来,重庆围绕商务部“消费促进年”总体安排和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出扩内需、促消费举措,加快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优化改善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波动放缓态势得到有效扭转。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657.5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6位、西部第5位、直辖市第1位。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增加值合计增长8.9%,分别高于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2.9个、3.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消费的“稳定器”作用继续有效发挥。
图1 2023年以来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变化情况
2024年以来,重庆在组织开展多轮消费促进活动的同时,推动出台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消费潜力有效释放。一是促销费活动继续创新,消费氛围更加浓厚。1—9月累计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超过900场,其中,文旅惠民消费季、国际马拉松赛事等活动推动多业态融合,成渝双城消费节、川渝老字号博览会等活动实现跨区域互动。二是全域换新政策“启动早、设计活、效果好”,相关商品消费实现快速增长。重庆实施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惠民直补、家装消费贷款贴息、重点商贸企业促销激励等政策,截至9月23日,全市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补贴申请超过6.4万辆,资金撬动比分别达到1∶6和1∶21;累计申领家电补贴资格28.3万人次,直接带动家电产品销售超10亿元,政策资金撬动比达1∶5.3。
商品销售有所放缓,大宗商品消费运行态势继续分化。1—9月,全市实现商品零售额9777.66亿元,同比增长2.6%,低于上年同期2.9个百分点。其中16个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面为68.8%,低于上年同期6.2个百分点。一是必选消费保持稳定增长。粮油食品、饮料、烟酒、中西药品等生活保障类必选消费增长分别为8.0%、11.7%、7.9%和14.1%,合计拉动全市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2.3个百分点。二是新能源汽车继续热销。在以旧换新政策、新能源汽车促销力度空前等因素支撑下,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2.4%,拉动全市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2.0个百分点。三是智能化、绿色化消费趋势更加凸显。限额以上单位智能家电、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3.0%、27.9%和4.5%,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39.6个、22.0个和7.0个百分点,合计拉动全市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1.3个百分点。但新能源汽车热销持续冲击燃油车消费,金价高企推高消费者观望情绪,燃油车、金银珠宝类零售额有所走低。
服务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助力消费市场稳步复苏。1—9月,全市实现餐饮收入1879.80亿元,同比增长10.4%,高于全市商品零售额增速7.8个百分点。全市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5.8%,高于全市商品零售额增速3.2个百分点。从服务消费相关匹配性指标看,1—9月全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10.68亿人次,同比增长9.8%;航空客运量3046.65万人,同比增长23.3%;铁路客运量8055.88万人,同比增长9.7%,有力支撑全市服务消费较快增长。
分城乡看,随着重庆不断健全城乡消费市场体系和商贸流通体系,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重庆继续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支持区县加快完善以“县为中心、乡镇为重点、乡村为基础”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合计培育建设城乡商品交易市场1849家,年交易总额5850亿元;武隆区、忠县、云阳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上榜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典型案例;巫山、巫溪等17个区县纳入“邮运通”试点,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短板有望加快补齐。1—9月全市城镇、农村消费市场分别同比增长3.1%、7.8%,低基数影响下,农村消费市场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市场。
分区域看,各区域板块消费市场呈现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1—9月,主城都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其中,中心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主要是受到江北区、沙坪坝区负增长影响;渝西地区和渝东新城同比分别增长4.9%、5.1%,且各区社零增速均稳居全市平均水平及以上,成为促进全市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的“压舱石”。渝东北三峡库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万开云”板块拉动强劲,其中云阳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文化娱乐+购物休闲”镇乡现代商贸新场景,社零增速全市第1。渝东南武陵山区积极谋划打造武陵山—乌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推动“文旅+体育”“文旅+教育”“文旅+康养”“文旅+演出”等业态融合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
以电商直播、即时零售等为代表的数字消费场景越发活跃,全市网上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一是电子商务区域合作力度不断加大。重庆与四川、云南、贵州联合发布“西南四省市数商协同网销爆品行动计划”、启动“云贵川渝·品牌联盟”计划,共同对接国内头部直播电商服务机构。二是电子商务主体引育成效显著。与抖音、阿里、京东等全国重点电商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落成抖音懂车帝全国总部、美团歪马送酒等重大项目;培育壮大渝欧跨境电商、啄木鸟家庭维修等本土垂直类目的电商平台企业。全市电商企业累计超过10万家,网商总数突破73万家。三是电商促销活动蓬勃发展。先后举办百县百品助农行动重庆专场、懂车帝汽车文化数字消费节、“与辉同行”重庆专场直播等系列电商营销活动。1—9月,实现网络零售额1673.2亿元,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367亿元,同比增长17.5%;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占全部限上单位零售额的比重达20.1%,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3个、1.9个百分点。
新型消费继续蓬勃发展,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一是夜间消费新场景加快打造。重庆累计建成磁器口、较场口夜市等夜间经济集聚区248个,四年蝉联“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
,“不夜重庆”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二是“低空+文旅”不断创新消费场景。重庆加快培育“重庆低空飞行消费周”“西部滑翔伞之都”“水上经济+低空经济”品牌,已开通黔江—永川等5条市内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航线,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在飞短途运输航线省份。三是集市经济成为特色消费新名片。重庆各景区、商圈加快布局集市经济,涵盖美食、音乐、以物换物、手账、养生等多类主题,其中,两江新区民心佳园集市、沙坪坝区学府悦园集市开业以来日均人流量超6000人次。四是二次元经济打开消费新空间。蜡笔小新、高达、哈利波特等大IP快闪店成为商场“流量包”,观音桥步行街方圆LIVE凭借丰富的二次元周边产品及Cosplay巡游、宅舞大赛等特色活动,日均客流量达到4万人次,节假日超过10万人次。
一是就业压力加大导致居民消费预期不足。2024年以来全市发布招聘岗位数量逐月走低,失业保险金领取人员数量快速增长,1—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3%,连续18个月高于全国水平,就业压力对居民消费预期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二是居民收入偏低制约消费信心改善。1—9月全市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079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智联招聘发布的重庆三季度平均招聘薪酬(9114元)不仅低于全国38个核心城市平均水平(10058元),也低于武汉(10144元)、长沙(9691元)、成都(9552元)、西安(9182元)等周边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9月末住户存款增加10.3%,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速5个百分点。在就业和收入承压、储蓄挤占消费的共同影响下,全市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一是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力度偏低。重庆新能源汽车换新补贴为3000~12000元,较四川(11000~17000元)、深圳(9000~16000元)、上海(15000元)、昆明(7000~20000元)等地存在较大差距,相关消费外流现象有所增加。二是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作用有限。重庆大部分电动自行车没有牌照、无法享受以旧换新政策,导致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申报人数总体偏少,截至9月底,全市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申报人数不足百人。三是家电以旧换新覆盖范围有待拓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对实施门店限制较高,如要求参与店铺具备完善的消费支付、数据监测、退货退款的运营环境,具备完善的网点布局、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资质,导致小微家电企业无法参与该活动,致使企业业务流失。
一是服务消费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偏低。部分省市已开始建立分行业的服务消费标准体系,如郑州《郑州家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山西《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规范》等,但重庆相关标准规范建设推进较滞后,在增大相关部门监管难度的同时,也加大了消费者维权难度。二是服务消费业态不够丰富。重庆服务消费以餐饮、零售、休闲娱乐、家政服务、亲子服务等传统行业为主,消费商业模式偏传统,缺乏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珠海长隆等同量级的大型主题乐园,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是服务消费统计体系发展滞后制约服务消费规范发展。由于省市层面尚未建立服务消费统计制度,导致无法对服务消费发展情况建立量化监督评价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消费的发展。
2025年全球政经格局将延续复杂多变的态势,为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一是外需将总体趋于改善。中国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促经济稳定增长、美国等国经济增长预期和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有望支持全球经济贸易活动延续复苏态势,WTO、IMF预测2025年全球贸易将分别增长3%、3.3%,均高于对2024年的预测,全球贸易基本盘将稳中有升,利好跨境商务、跨境旅游等消费活动开展,但战争冲突、债务风险等负面影响依然不容忽视。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引领消费模式加速创新。以AI、VR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捕捉消费端需求及其变化趋势,通过按需定制、以销定产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更好满足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国内经济将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奠定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一是政策红利将促进内需持续改善。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提振资本市场等增量政策,有望打造消费新增长点、提振增强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助推消费潜力加快释放。此外,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为促进规划目标有效完成,预计财政、货币、产业等相关政策将持续发力,对消费品市场起到有效拉动。二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改革陆续落地将支持消费继续回升。随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将增强国内良性循环、促进内需体系加快培育;同时个税改革即将启动,居民税负有望减轻,对于促消费有重要意义。但内需改善有限、居民预期偏弱等因素仍将对消费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2025年,重庆将聚焦“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紧盯“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国际消费创新引领地、国际特色消费目的地、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地”目标,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走深走实。一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将促进消费环境持续优化。重庆正发挥“立体山城”“光影江城”“魅力桥都”等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江岸、老街、防空洞、天台等“渝悦消费”新场景,加快建设一批便捷舒适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同时以构建“重庆服务+全球市场”新格局为目标,营造“顺畅、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境内外消费者在渝消费便利化、舒适化水平将全面提升。二是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将持续丰富消费市场供给。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建设的深入推进,将带动平行汽车进口、跨境电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大全球特色农产品、高端食品、奢侈品等进口,更好满足全市居民高品质、多元化消费需求。但汽车、房地产相关大类消费品对政策刺激依赖度较高,新兴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消费稳增长仍存在一定压力。
2025年,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加速落地见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等利好因素的带动下,重庆消费品市场将保持稳定向好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住房相关消费有望低位回升,升级类消费也将继续趋于改善。预计2025年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6550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
以强化就业促进增收为抓手,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定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一是强化助企纾困,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持续采取降税、贴息等多种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经营。对就业示范效应好的经营主体,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提供用工支持服务。二是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构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群体毕业生,“一对一”提供精准就业帮扶。大力挖掘基层就业空间,结合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就业重点群体实际情况,开发基层教育、卫生、农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性岗位。
强化政策引领、活动聚势,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消费加快恢复。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密切跟踪以旧换新政策效果和资金使用进展,适时动态优化调整相关领域政策措施和资金额度,统筹做好今明两年促消费政策接续,防止消费市场快速退坡。二是丰富活动赋能。聚焦美食、旅游、购物、展会等领域,强化区域联动、政企联动、线上线下联动,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消费促进活动,全力稳住消费回稳向好势头。三是深化载体创新。加快培育首发经济和“伴手礼”品牌,积极吸引国内外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知名品牌和原创品牌来渝开设首店,加大“伴手礼”开发力度,鼓励开发文创礼品、茶叶、酒水、休闲食品、特色调味料等“伴手礼”,丰富消费新供给。
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一是创新服务消费场景。围绕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结合重庆美食、文旅、地形等特色资源,整合国风国潮、科技元素、次元文化等新热点,强化服务消费场景开发,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二是开展服务消费行业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家居家装等领域标准,研制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标准,促进服务消费更加规范发展。三是探索建立服务消费统计监测制度。加快与国家统计局对接,争取尽快发布地方服务消费统计数据。探索构建常规统计数据、第三方高频数据相结合的重庆特色服务消费统计监测体系,强化对服务消费的常态化监测。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余贵玲 邹於娟 陈 可
执笔:陈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