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来,全球跨境投资运行疲软,国内投资增长呈现稳中趋缓态势。重庆深入实施稳投资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抓项目促投资,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投资“量”“质”均有所提升,但受债务约束、项目分类管理以及市场预期不足等影响,投资增速承压运行。预计2024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1229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5%左右。
2024年以来,全市加快推动各项稳投资政策落实,着力强化重大项目调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呈现投资适度增长、结构优化的运行态势。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由1—2月的4.5%跌至1—7月(1.1%)低点后,逐步回升至1.8%。其中,民间投资逆势增长,占比由2023年的43.6%提升至1—9月的48.6%。从三大投资领域看,工业投资发挥“主引擎”作用,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逐步放缓,房地产投资延续负增长态势。
图1 2023年以来重庆及全国投资增长情况(累计同比)
在政府化债及项目分类管理双重约束下,基建投资增速逐步放缓。1—9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6%,呈现逐步放缓态势,增速处于近三年低位。分领域看,交通投资同比下降10.1%,2024年以来持续负增长。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市政道路等领域项目投资放缓明显;受渣土清运困难、属地资金注入滞后等因素制约,城建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城建投资增速跌入负增长区间(-3.1%);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带动下,农林水利投资同比增长29.2%,年内持续保持20%以上增速。
图2 2023年以来重庆及全国基建投资增长情况(月度累计)
随着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以及技术改造投入加大,工业投资实现较快增长。1—9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6.3%,分别较全市上年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提高4.1个和4.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贡献明显,同比增长14.2%,拉动工业投资增长11.9个百分点;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和工业技改“扫街”行动深入实施,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7.0%,高于上年同期24.4个百分点。分产业领域看,除汽车、电子产业投资负增长外,消费品、材料、装备等六大产业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势。在低基数效应及铜梁爱玛、大足绿源等项目放量带动下,摩托车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0.3%,高于上年同期115.4个百分点;随着涪陵华峰新材料、渝北天友智能产业园、九龙坡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材料、消费品、装备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3.1%、43.9%和19.4%,较上年同期高12.0个、48.9个、3.3个百分点;在全球电子产品需求疲弱、高基数效应等因素制约下,电子、汽车产业投资分别同比下降7.4%和4.0%。
图3 2023年以来重庆及全国工业投资增长情况
在房地产市场需求低迷、房企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下,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1—9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7%,自2022年5月以来持续负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从建设端看,商品房新开工、施工面积分别为1171.3万平方米和1694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7%、16.2%,已连续41个月和36个月负增长,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运行。此外,部分房企仍面临资金流动性风险,全市房企到位资金持续34个月下降,加之偿债压力依然较大,开发投资能力较为不足。
图4 2023年以来重庆及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情况
受部分产业持续低迷、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制约,服务业投资持续低位运行。1—9月,重庆服务业投资同比下降4.6%,分别低于全市上年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5个和3.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运行疲弱,在电子、装备、材料、医药等制造业增长低迷影响下,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需求不足,交通运输业、软件信息业、金融业、租赁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下降10.5%、13.2%、12.4%和12.2%,均较上年同期不同程度放缓。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呈现分化走势,在文旅消费稳步恢复、低基数效应等带动下,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同比增长95.1%,较上年同期提高90.0个百分点;随着商品消费逐步向服务消费升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7.3%,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呈现相反走势,同比下降16.8%。
随着民营经济支持政策逐步显效,社会资本投资信心有所改善,民间投资实现逆势增长。1—9月,重庆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5%,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17.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从重点领域看,随着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弹子石生态城市功能提升示范区等在建项目加速放量,叠加低基数效应带动,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0.8%,较上年同期高45.1个百分点。在医药、消费品、摩托车等产业领域民间投资带动下,工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6.8%,高于上年同期14.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持续低位运行,同比下降2.4%。此外,社会资本加大高新技术领域投入,高技术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4.7%。
图5 2023年以来全国及重庆市民间投资运行情况(月度累计)
受政府化债、项目分类管理等因素制约,前三季度全市基建投资仅增长0.6%,分别低于2022年、2023年同期7.4个、8.7个百分点,支撑作用明显减弱。一是资金保障问题突出。部分区县集中攻坚化债工作,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倾向于债务化解,用于支持项目建设的资金减少,对国省道、农村公路、市政道路等项目的配套资金减少,影响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同时,受平台公司融资渠道收窄等影响,市城投集团、市地产集团年度投资计划分别下降42.8%、53.1%。二是增量项目支撑较弱。在政府财力紧张、PPP项目分类清理以及投融资模式创新滞后等因素制约下,基建项目新开工不足,1—9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同比下降25.3%,基建投资后续增长乏力。
房地产供需两端承压明显,开发投资低位运行态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一是房企资金压力较大。1—9月,全市房企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8.5%,自2021年12月以来持续负增长,资金流动性风险仍然存在。其中,受部分金融机构谨慎避险影响,民营房企融资短期仍然困难,全市房企国内贷款同比下降12.1%;由于商业用房及车位等存量房产沉淀资金较多,房企自身筹资能力弱,1—9月全市房企自筹资金同比下降14.5%。二是居民购房信心不强。各项房地产新政出台后,政策效果尚不显著,全市房地产市场未见明显好转,居民购房信心偏弱,全市现房、期房销售均大幅下降,进一步影响房企开发投资意愿和能力。
2024年以来,工业投资虽持续保持两位数增势,但增量项目支撑不足,项目接续压力凸显。一是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缩减。1—9月,全市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8.8%,新开工项目平均投资额下降24.8%,仅为在建项目的1/3,投资放量支撑不足。其中,10余个区县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超过20%。二是项目招引难度加大。随着招商引资公平竞争政策落实,重庆在能源、物流成本等方面优势不足,短期内产业项目招引存在困难,区县普遍反映项目洽谈困难、签约项目减少、落地进程延缓,不利于项目接续和投资转化。三季度新签约项目合同金额仅为二季度的59.1%,暂无新签约百亿级重大项目。
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复苏缓慢、分化趋势明显,叠加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跨境投资更趋谨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制约跨境资本流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崛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受阻,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面临下滑风险。同时,美欧等国通过加征关税、扩大制裁圈等方式,试图重构符合其偏好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对我国高科技领域投资及吸引外资造成阻碍。地缘政治动荡加剧国际投资贸易不确定性。巴以冲突不断发酵,俄乌冲突僵持不下,红海局势持续紧张,将进一步导致全球供应链风险加剧,并引发市场避险情绪,显著影响国际投资。此外,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国际资本流动性将有所增强,有望带动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外资引入。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加速调整,欧洲部分制造业受制于能源危机等因素逐步向亚太地区迁移,中国部分产业在生产力优化布局背景下由沿海向内陆转移,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中西部及沿海地区投资。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全球市场需求强劲,我国新兴产业投资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
我国将强化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支撑,用好用足各类政策资金,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投资内生增长动力,投资规模将稳步增长。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十四五”收官之年,规划明确的102项重大工程建设提速,“两重”项目推进加快,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一揽子化债“组合拳”等资金保障下,基建投资将逐步企稳;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加快实施,将进一步带动中西部地区交通、城建、战略性产业备份等领域投资。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大规模设备更新深入落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提速,将有力带动工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空天信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融合发展,有望形成产业投资新增长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逐步收窄。降低首付比例、下调存量贷款利率、取消限购等政策逐步落地显效,“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增加至4万亿元,“三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将带动开发投资降幅收窄,但受制于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周期调整趋势等因素,开发投资回稳的持续性仍然较弱。民间投资信心有望改善。我国将持续深化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外资准入,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市场投资信心将得到有效提振。
重庆将持续贯彻落实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系列决策部署,紧扣“两大定位”,以高质量项目为牵引推动有效投资增长,投资运行有望企稳回升。产业投资稳进增效。生产性服务业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融合,成渝联动、央地合作持续深化,产业基金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将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带动相关增量项目引进和存量投资放量。同时,在“两新”政策深入实施带动下,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将持续扩大。基建投资逐步企稳。重庆将聚焦“两重”建设以及重大交通、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资金支持,持续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基建投资将实现增量提质。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逐步收窄。首付比例下降、存量房贷利率降低以及“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扩大等系列政策落地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等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逐步收窄。民间投资逐步活跃。随着支持民间投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等实施方案落地显效,社会资本投资信心和意愿不断增强,有望带动民间投资稳定增长。
展望2025年,在“两重”“两新”等国家战略部署下,重庆将细化落地相关支持政策,深入推进“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投资将呈现低位回升态势,预计2025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左右。分领域看,在项目调度及资金保障加强等带动下,基建投资将有所企稳;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项目加速布局,传统产业技改支持力度加大,将带动工业投资稳进增效;随着房地产系列政策逐步显效以及“三大工程”建设提速,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将持续收窄。
一是强化专项资金项目调度。用好用足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跟踪监测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健全重点资金定期通报机制,推动项目建设与资金拨付进度相匹配,促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二是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全面对接“两新”“两重”等激励性政策,坚持“国家所需”与“重庆所能”相结合,谋划储备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滚动接续的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增强基建投资增长后劲。三是拓展项目资金来源。规范推行PPP新机制、基础设施REITs、EOD等投融资模式,着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带动增量投资,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一是加大开发建设推进力度。全力推动保交楼、“两久”项目处置,加速推进房地产领域“三大工程”建设,着力挖掘投资存量,拓展投资增量。多措并举强化土地出让调度,促进新增房地产用地成交。完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滚动推送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加大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增强房企投资能力。二是提振居民购房信心。全面落实落细降低首付比例及存量房贷利率、住房“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持续开展房交会、巡展推介、假期促销等活动,充分激发居民购房活力。鼓励房企打造高品质楼盘,增强改善型住房供给,以供给引导需求。
一是强化增量项目招引。聚焦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入挖掘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策划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同时,迭代招商引资政策工具和策略,推行资本招商、场景招商和产业基金招商等模式,推动增量项目引进落地。持续深化央地合作,积极争取央企总部在渝布局产业项目。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放量。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迭代优化“技改专项贷”等市级技改政策体系,重点支持以先进生产线更新、绿色化转型、清洁化安全化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等为内容的技术改造投资,着力提升制造业能级。
一是拓宽民间投资空间。持续推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机制,建立民营企业参与全市重大项目和科研专项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民间投资上量提质。发挥各级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整合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支持民营企业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大项目布局和投资力度。二是着力破除民间投资壁垒。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平等使用资源、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搭建“政企同心·渝商渝好”等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桥梁,推动解决对民间投资主体设置歧视条款、设定准入障碍等问题。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余贵玲 苟文峰 张 超 施小兰
执笔:施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