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来,世界政经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风险挑战增多。国内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一批改革举措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宏观背景下,重庆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向好态势,“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工业增长新动能快速释放,工业重点企业支撑有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预计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同比增长8.0%左右。
2024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向好态势,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分别高于上年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4个、2.3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国第8、西部第5,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6位、4位。从运行趋势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自5月达到年内最高值9.3%以后逐月回落,但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 全国和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对比
“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八大重点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工业结构继续优化。一是“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快速发展。3大主导产业贡献突出,1—9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增加值增速高达21.6%;3大支柱产业恢复性发展,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9.0%;六大特色优势产业、18个“新星”产业中多数保持较快增长。二是八大重点行业多数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30.7%,支撑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55%,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储能技术装备、智能电网装备等行业快速发展,带动能源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8.2%;隆鑫动力、宗申等企业纷纷推出新款,摩托车行业增加值增速也保持在7.9%的较高水平;“与辉同行”等专场活动激发了巴渝好物市场需求,带动消费品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
表1 2024年重庆八大产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投达产项目贡献突出,工业新产品产量跃升,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释放。一是投达产项目持续释放新增产能。全市445个重点工业投达产项目中,投产158个、达产118个,投达产率62.0%,新增产值982亿元,对全市产值增长贡献超八成。其中,汽车行业66个已投达产项目新增产值占全市比重62.1%,贡献最突出;16个工业大区有145个项目实现投达产,新增产值占比近九成,支撑作用凸显。二是工业新产品快速增长。代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均实现成倍增长,太阳能用超白玻璃、光电子器件、动力电池等产品产量同比增速也分别达到97.0%、79.6%和48.5%的较高水平,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双百企业”快速增长,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工业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双百企业”贡献较大。1—9月,全市“双百企业”完成产值1195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8.0%,增长8.5%,高于全市2.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高达75.5%;实现利润479.7亿元,增长8.1%,占全市比重53.6%;其中,100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8.2%,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64.5%;100户成长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1.2%,高于全市平均4.8个百分点。二是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发展能级提升。化医集团等10家渝企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其中智飞生物、博赛矿业等6家企业较上年实现名次上升。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累计达到16家。工信部公示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32家渝企上榜,全市累计已达310家;25家重点“小巨人”企业获国家支持。
“点上示范”“链式改造”“网联赋能”取得成效,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是示范项目建设成效突出。聚焦工业企业设备和软件更新,新推动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256个,新认定39个智能工厂、138个数字化车间,累计建成智能工厂183个、数字化车间1096个,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8.5%。二是链式改造有序推进。5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完成转型升级,进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宗申动力、重庆机电集团等龙头企业“链网平台”功能强化,带动3000余家中小企业协同转型。三是网联赋能基础能力提升。培育了中冶赛迪、忽米网、广域铭岛等3个国家级“双跨”和5个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累计上线二级节点54个,标识解析量355亿。迭代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系统,上线5个行业大脑。全市两化融合指数西部第一,数字赋能指数全国第七,物联网智慧工业终端用户数占比全国第一。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形势下,工业品内外市场需求仍然偏弱。一是外部需求持续低迷。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叠加通胀水平仍然较高,制约了全球需求;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加剧,2024年9月美国大幅上调中国“新三样”等产品关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进口关税,影响汽车及相关产品出口。1—9月,全市货物出口额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二是内部需求仍然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均呈下滑态势,制约了工业品市场的有效需求。1—9月,全市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和PPIRM分别同比下降0.8%和1.3%,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工业品价格持续下滑影响了企业产能扩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2.9%,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下降1.5个和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1.3%。
汽车继续高速增长的压力加大,医药、装备、电子、材料等产业短期难有改善,全市工业经济“多点支撑”不足。一是汽车产业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全市燃油车产量下降15.4%,但仍占全市汽车产量的2/3。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难以对冲燃油车产量下滑影响,长安旗下深蓝、阿维塔、启源等系列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均未达企业预期。二是电子产业短期难有较大改善。受到需求不足、市场竞争、订单转移等因素影响,笔电、手机产量分别下降4.3%和8.2%,新增长点AI PC也尚处于初期阶段。三是材料、装备等受影响较大。在房地产、基建等低位运行的环境下,钢铁、建材、工程机械等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持续影响材料、装备等相关产业发展。此外,在化学药、中成药较大幅度下降以及大部分创新药仍处于研发阶段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医药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3.2%。
受运营成本高企、盈利能力偏弱等因素影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一是运营成本上升。受用电、用水等要素价格持续较高等因素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7.12元,较上年同期提高0.39元,高于全国1.73元,且2024年以来始终高于全国水平。二是流动资金紧张。企业直接融资受到制约,发行企业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2095亿元,同比下降7.9%。应收票据及账款增长9.4%,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重达30.8%,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三是盈利能力较差。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7个行业利润下滑,近半数整车企业亏损,电子、医药、建材行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7%、17.2%、18%,严重影响了企业预期和信心。1—9月,全市新设立工业经营主体同比下降28.4%,登记注销比连续3个月低于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地缘政治局势更加紧张,国内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一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加剧,产业转移风险仍然存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围绕AI等新一代技术的研发创新及技术突破成为各国竞相押注的方向。美国联合西方盟国限制芯片、软件等对华出口,并试图切断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印度、越南、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加速,大力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压力。二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将影响新能源汽车等主要工业品出口。美国、欧盟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扩大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管制范围,相继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并可能继续对中国设置更高的贸易壁垒。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对中国工业产品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相关产品出口,拖累“渝车出海”进度。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技术呈交叉融合、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将带来众多产业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创新,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形成新动能。
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生效,国内需求有望不断改善,持续推动经济向好、结构向优,工业经济将延续高质量发展态势。一是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有利于改善工业经济市场需求。三季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随着各项政策密集协同显效,相关产品市场需求将逐步改善。二是未来产业发展环境向好,有利于形成工业经济新动能。2024年以来,《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等系列文件相继印发,对未来产业作出前瞻性部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步伐将不断加快。三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工业企业恢复发展。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启动了新一轮专精特新支持政策,将通过中央财政支持1000多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的配套能力,还将在金融支持、投资带动扩内需等方面再推出一批针对性举措,有利于全面惠及各类企业。但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等困难仍然存在,工业经济恢复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围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庆将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持续推动制造业集群式高质量发展。一是科技创新赋能,工业经济将积蓄新优势。《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2024—2027年)》正式印发,将通过建设一批产业创新综合体,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动力。二是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支柱产业将形成新增长点。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重庆正开展行业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揭榜挂帅”,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场景,融通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谋划新领域新赛道,未来产业将注入新动能。《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渝府办发〔2024〕75号)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18个“新星”产业明确发展方向,谋划实施六大行动,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将加快积蓄。但部分重点产业增长压力较大、重大工业项目接续乏力等问题持续存在,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
综合看来,2025年重庆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但工业稳增长的政策环境向好,工业新动能正在集聚,工业总体将继续保持良好运行态势。预计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左右。
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两重”“两新”建设,持续推动转型升级,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一是用足用好财政金融政策。全面推动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完善全市增量政策,持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家电下乡活动,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增长点。二是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制造业企业运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迭代完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全面促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是建立健全项目生成机制。锚定标志性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策划一批填平补齐类项目,面向未来产业策划一批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国家“两重”建设大盘。
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一是继续壮大主导产业集群。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产品矩阵。培育壮大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下一代新型显示和汽车电子等新增长点。推进先进材料产业加速补链成群,围绕汽车轻量化、节能降碳等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形成新增长点。二是推动支柱产业能级跃升。谱系化、集成化培育发展农机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突出抓技改、造爆品、强品牌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迭代升级,聚焦汽车软件等领域抓好“北斗星”“启明星”“满天星”企业培育。三是持续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美誉度”。加快布局“6+3”未来产业体系。深化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促进科技研发服务业增量提质,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服务效能,推进全球设计之都建设。
全面推动稳外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制造业领域吸引外资力度,推动外资外商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多措并举稳外资外商。全面对接国际一流标准,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保障外资外商企业国民待遇,提高外商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推动“外资24条”落实落细,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全市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作用,建立与外资企业的常态化沟通联络平台,及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外商投资企业信心。二是加大吸引外资外商力度。通过举办跨国公司重庆行、进博会重庆交易团等活动,推动更多跨国公司来渝投资、合作。瞄准电子、机械、医疗、航空等重点领域,有针对性招引外商投资。在德国、新加坡等重点外资来源地设立外资招商联络点,不断拓宽制造业领域外资外商招引渠道。
针对工业企业运营存在的困难问题,强化企业服务和要素保障,全面优化工业企业发展生态。一是优化完善惠企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中小微工业企业分类精准帮扶的具体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的各类惠企政策,优化政策传导路径,强化政策“精准滴灌”。二是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组织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加快违规收费退费进度。切实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三是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落细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上线运行“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围绕拓展市场、引才育才、融资促进、管理提升等方面加强精准服务,着力化解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痛点难点。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余贵玲 陈 可 贺诗倪
执笔:贺诗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