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之二:
2024年天津市经济运行分析及2025年展望

2024年以来,天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落实中央政策效果持续向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2024年天津市经济运行特征

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73.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总体来看,经济增长质效稳步提升。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生产供给稳中有增

稳增长底盘持续夯实,第一产业增加值157.19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4493.31亿元,同比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8023.37亿元,同比增长5.4%。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为1.2∶35.5∶63.3。从工业看,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12条重点产业链在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2.6%,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规模持续扩大。十大现代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九成,达到92.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基础性地位持续稳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分别比上半年和一季度提高0.8个和1.8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快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随着《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二)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市场活力稳步增强

从消费看,部分升级类商品和耐用消费品零售额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12.3%,其中智能家电同比增长22%;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8.5%,比上半年加快4.7个百分点;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由降转增,同比增长12%。从投资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好,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2%。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各项惠企政策的持续发力,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6%,快于全市投资4.4个百分点,占比达到3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6%,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5%,比上半年加快1.6个百分点,快于全市投资10.3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60%;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9.6%,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投资同比增长26.2%,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投资同比增长15.9%;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2%。

(三)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新兴动能加快集聚

新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工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个百分点;电子计算机整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等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1倍、19.6%和10%,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3%和7.5%。新动能投资持续增长,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4%,快于全市投资2.2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7%、29%和26.9%;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6%,快于全市投资7.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5.2%。

(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就业收入保持稳定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15%,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5.9%,快于全市投资1.7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同比增长14.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同比增长1.2倍。物价水平低位运行,重点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持续推进,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前三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7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87.8%,超序时进度12.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9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当前,天津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向好态势,但经济恢复仍处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过程中,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投资消费支撑乏力

投资支撑力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待加强,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上半年相比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上半年的-20.6%下降为-32.3%;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上半年的6.7%下降为0.4%,回落6.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领域资金投入不足,增速由上半年的25.3%下降为19.6%,回落5.7个百分点。此外,商品房销售端的活跃尚未有效传导至投资端,房企资金到位依然存在困难,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态势基础不牢固。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2%,居民预防性储蓄持续增多,消费意愿不够强烈。

(二)外资外贸形势严峻

受美西方“脱钩断链”影响,外资企业订单存在转移风险。外资企业在津投资意愿不强,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外贸逆差持续扩大,前三季度,贸易逆差为291.5亿元,比上半年增加88.3亿元,出口增速(5.4%)与深圳(19.7%)、宁波(11%)、苏州(9%)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在国际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叠加内部激烈内卷式竞争冲击,部分外资外贸企业盈利水平有所降低,导致社会预期偏弱、市场信心不足。

(三)产业转型任务较重

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石化、采矿、原材料等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其中传统冶金工业约占全市工业的四成左右,且传统产业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明显不足。新兴产业规模较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支撑力不足,在行业构成、需求结构及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偏低,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足30%。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5%,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2025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及预测

2025年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美国等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持续盛行,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不明朗。我国经济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已出台存量政策的合力推动下,企稳回升的态势有望得到巩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大国博弈愈演愈烈,贸易壁垒持续升级,脱钩断链不断加剧,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不容乐观。根据IMF 2024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与7月份发布的预测相比下调了0.1%,下行风险仍在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经济增长仍将面临需求不足的局面。从天津面临的发展环境看,天津有效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消费走弱态势尚未扭转;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难以弥补传统行业下滑的缺口;营商环境对标一流仍有差距,产业项目招商质效亟须提升;财政收支平衡困难较多,重点领域风险需要持续关注。这些问题挑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运行向好发展的态势产生不利影响。

(二)面临的机遇和积极因素

从面临的发展机遇来看,2025年天津经济运行具有较为扎实的支撑基础和有利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增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已出台存量政策形成的政策合力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活力,推动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的态势越发稳固。从天津的发展条件看,随着国家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磅支持政策的落地见效,天津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宝贵机遇。当前,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天津正积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落实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得到有效增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的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天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将越发稳固,为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新动能。

(三)2025年经济预测

结合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天津经济运行的基础支撑,初步预计2025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实现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略低于经济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略高于经济增速。

四、政策调控措施建议

为做好2025年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为遵循,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紧扣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加快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推进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推动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一是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全力争取与天津合作紧密、主营业务或上下游产业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和新增业务板块疏解到天津,利用既有平台的承载优势,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完善园区共建共享机制,提升规模效益。二是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用足用好北京创新资源,推动天开园北京基地早日运行。大力发展小试中试等科技服务业,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抓好“六链五群”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联合实施“堵点”招商、“卡点”攻关,协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畅通“硬联通”“软联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协同。加快落实推动“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产业链接、交通连接、服务对接等方面形成更有深度的突破,不断拓展一体化试点示范效应。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强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发展统筹,切实提升科创和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锚定竞争新赛道,研究制定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支持政策,加快新一代超算、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作用。二是以产业焕新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推动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推进未来产业场景和先导区建设。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谋划储备一批低空经济优质项目。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算力、信创等产业发展能级。三是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现代服务业面上推动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产业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相统一,形成品质更优、效率更高、创新动能更强、开放水平更高、市场环境更佳的服务经济体系。

(三)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提高项目谋划储备成效

一是抓好重点项目调度管理。发挥好全市重大项目智慧管理平台的作用,加强重点项目监测调度,统筹调度百亿级项目和“短名单”项目,以问题解决促建设进度提速。二是用足用好项目建设资金。用好一般债、一般公共预算等财政资金,重点调度资金1亿元以上的专项债券项目和增发国债项目,充分发挥政策资金使用效益。完善“两重”建设长效工作机制,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高质量做好项目谋划申报,形成更多有效投资。三是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聚焦国家“十五五”规划等重大战略,以百亿级项目谋划“揭榜挂帅”等为抓手,在市场化、产业化项目上下功夫,谋划储备一批标志性、牵引性、示范性项目。注重引入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积极开展推介对接,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

(四)加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提升消费业态经济效益

一是扎实落实以旧换新政策措施。坚持以技术、能耗、排放等为标准,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为引导,以节能、环保、安全等监管为保障,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为契机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打造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二是促进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心谋划各类大型展会赛事及文艺演出,围绕天津市“洋楼、河、海、山、烟火气”文旅核心IP,打造一批基于5G、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热点项目,提供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有效扩大活动收益。三是提升文旅流量的经济贡献度。充分发挥邮轮母港优势,加快壮大“邮轮+”产业,推动国际邮轮物资配送基地建设。以市场化方式与知名企业、一流机构开展合作,推动活动承办由合作分成模式向注册落地模式转变。

(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争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谋划改革举措,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抓实完善“1+3”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加强对重点民营企业跟踪调研服务,组织重点民营企业参加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训赋能计划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培训。三是塑造“五型”开放新优势。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鲁班工坊建设,落实自贸区提升行动方案,加快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海外仓布局力度,争取更多外资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津布局。

[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解 威 丁绪晨] JBg8pUubsq1yx/AHfuLRbWELb7oayW2mLthG84yKT5thDoXTr0wVvwPTKufxqI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