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双碳目标下的新要求新趋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事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能源转型关键指标变化情况如图2-1所示。

图2-1 我国能源转型关键指标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电网等公告或研究成果。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下,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保供与转型、管好与放活,在多目标、多约束、多变量下解好新能源可靠替代的“多元方程”,实现“谋全局”与“谋一域”、“谋一世”与“谋一时”的有机统一,处理好系统与局部、长时与瞬时的协调有序,依靠创新驱动在“源—网—荷—储”全环节共同发力,形成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供热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等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和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发展,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国务院《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国办函〔2024〕20号)明确推进供热计量和按供热量收费,要求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供热分户计量改造方案,明确量化目标任务和改造时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标〔2022〕53号)指出,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建筑节能水平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推动建筑热源端低碳化。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供热行业不仅要“向内看”也要“向外看”,把握好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新定位、新角色、新作用,不断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需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依靠技术创新,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培育供热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此,供热行业未来要加快实现“四个转型”。

1.加快供热智慧化转型,实现从传统粗放产业到现代化产业的转变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供热行业加快“源—网—站—户”的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升级改造,夯实供热数据要素基础,供热系统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深度融合,尽快实现供热“可监测、可调节、可计量、可预测”,实现供热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解决系统失衡问题,大幅降低系统能耗,提高企业精细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供热质量和服务水平,助力城市治理“一张图”建设。

2.加快供热多元化转型,实现从单一化石能源依赖到多能互补的转变

在新型能源体系下,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逐渐发生颠覆性变革。在传统化石能源“有序退”的基础上,供热系统也应不断扩大新能源消费,坚持集中式供热和分布式供热并举,积极扩大生物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热和余热利用,并通过储热蓄冷减少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影响,通过热泵等设备提升供热品位和能效,辅助数智、柔性技术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各类热源互补互济特性建立多元绿色低碳热源供应结构,形成多能互补的综合智慧能源体系。“多储热柔”协同互补系统如图2-2所示。

图2-2 “多储热柔”协同互补系统

3.加快供热灵活化转型,实现从单一热价向两部制热价的转变

在供热智慧化和建筑节能改造的基础上,供热末端可调节性以及灵活性将不断提升,居民用热需求也更加个性化、灵活多变,传统按时长、按面积单一热价制度逐渐难以适应需求变化,按需供热以及居民自主可调成为趋势。需要因地制宜推广更加科学、合理的两部制热价,通过更加精准的计量调控手段,在满足民生保障的基础上,允许用户按需取热,“多用多交,少用少交”,将建筑节能的效益传导到居民,采用分户计量收费激励用户主动节能降碳。

4.加快供热协同化转型,实现从基础保障型向对系统主动支撑的转变

电与热在平衡、稳定、储存等特性上具有较强互补性,大力推动“热电协同,跨网互济”,热力系统未来将成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的巨大“存储池”“缓冲器”。供热系统的热网和负荷侧均有热惯性,可适应灵活电能调度,克服可再生能源发电带来的波动性。新能源高发时段启动电热泵、电蓄热等设备,消纳过剩电能,低发时段则减少供热设备运行,稳定电网运行。通过储热蓄冷降低用热用冷同时率,削减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减少电力保供压力,降低系统容量成本。热力系统通过智慧化转型,增强可观、可测、可调、可控性能,为新能源消纳腾挪时空,促进新型电力系统的整体优化。未来,热力系统应与电力市场、碳排放市场有机结合,实现“热—电—碳”协同调控,将供热对可再生能源消纳、节能减排、电网调峰调频的作用转化为企业效益。 5CEtm5ehhoTRwvDkKQnzzrIji7qFF91mXN0w8p+e9dnV15hxoT7r3A2WuyebRe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