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西部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西部能源开发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能源消耗量也逐年增加。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未来国家命运取决于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程度。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西部能源储量远远大于东部。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2010—201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为31.21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09%,为近年来最大增幅;2016年较上年有所下降,为34.6亿吨标准煤,2018年能源生产总量为37.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201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为39.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31%,延续增长趋势,达到近8年来最高增速。

在我国,能源资源开采属于国家垄断性开发,因此国家在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设置了国家或省级大型企业。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规模以上煤矿企业数量为4505家。在区域分布方面,煤炭生产重心继续向晋陕蒙新等资源禀赋好、竞争力强的地区集中。2018年,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河南、安徽8个省(自治区)亿吨级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31.2亿吨,占全国的88.1%,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晋陕蒙新四省(自治区)原煤量占全国的74.3%,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另外,在国家“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煤炭开发总体布局下,我国西部地区主体开发煤矿企业数量有所增长,中部和东部地区基本稳定。但是随着煤炭部、石油部等部委的撤销,地方能源部门更多的是服从和跟随地方政府的意志,而当地政府的利益并非完全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 。因此,西部地区仍有一定数量的私人企业,存在一些规模偏小的油田、煤矿等。西北拥有西部地区81.55%的煤炭资源和99.33%的石油资源,共有煤炭企业1824家,其中集团企业33家,中央企业34家,分别占西北煤炭企业总数的1.81%和1.86%。大量的私人能源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人员素质不足且后勤保障力量低下,加上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了资源开采方面的随意性以及惊人的浪费。西部能源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技水平不足,导致资源浪费。

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大量的小型私人企业技术装备落后,部分煤矿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混乱,从而出现“采易不采难”“采富不采贫”的现象,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甚至出现亏损,私人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竞争导致无序开发,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违背了国家关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方针。

一般情况下,开采煤炭的综采支架是4.8米高,但陕西、内蒙古、新疆的大部分煤矿煤层都很厚,新疆的一些煤层平均厚度就达五六十米,许多开采企业不论煤层是十多米还是几米,都是“吃肥丢瘦”地从中间开采,“白菜心”式的开采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按国家要求,开采较厚的煤层要采用分层技术逐层开采。但由于分层开采在第一层开采完后不仅需要一年以上的沉积,在第二次开采时还需要做人工围顶,相对来说开采成本增加,工艺复杂,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一般都不愿意采纳。

第二,资源回采率低,能源利用程度仍有提升空间。

我国《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规范》中规定:厚煤层回采率不应小于78%,中厚煤层回采率不应小于85%,薄煤层回采率不应小于88%。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回采率普遍较低,大部分矿山的回采率不足50%,甚至有些矿山的回采率还不到30%。相比之下,国内外先进矿山的回采率一般在80%以上。造成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回采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技术、设备和管理的落后是主要原因。此外,一些矿山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采取简单粗放的开采方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了提高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回采率,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更新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同时,还需要加强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西部地区本身就是资源消耗大户,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其难以提高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效率。不仅如此,西部地区还承接了东部地区转移的重化工产业,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加的高耗能产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能源利用程度低的状况。

第三,节能技术有待推广应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原材料加工业、采掘业等传统资源型产业技术比较落后。比如: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足3%;高耗能工业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约15%;锅炉运行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约20%。行业内大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居高不下,许多企业在节能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上不具备竞争力,同时国家对于已经形成的、先进的节能技术未形成有组织的市场化推广和应用,节能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配套支持政策也不完善。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对工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显著,对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创新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更是一个难题。 XFlSGYW8ZPLWFM7OxPGhnz6uUwIDrLH2/IwyAuWRkrbMhPAAB7U/uiPWm+vDfr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