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哈尔滨市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案例介绍及深度分析

(一)金源文化

哈尔滨是金代女真民族和金代文化的发祥地,其所蕴含的金源文化独具特色,是哈尔滨历史发展长河中具有较为完整文化类型和特征的主体文化之一,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特色文化之一。金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方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的融合、北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北方疆域的基础,促进了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明、草原文明的交流,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民族融合,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源多流的民族特点。

1.文化起源

金源文化作为哈尔滨地区曾经辉煌的文明历史的代表,是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历史的骄傲。12世纪初,生活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民族迅速崛起,此后,女真族所创建的金王朝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改元收国,建都于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在38年的时间里,金朝的4位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太宗完颜吴乞买、金熙宗完颜合剌、海陵王完颜亮在这里执政。“金源文化”一词,是从历史与文化地理的角度对今天以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朝建国之都)为中心的相关区域内的金代文化的总称,有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等理论基础。

2.文化特点

金源文化的开创期正是中华各民族自强自立的大动荡、大碰撞、大融合、大进步的时代,由金源文化开启了这个时代的大门,将众多民族纳入地缘认同、文化认同,继之民族认同,而成为一个中华大家庭。中华文化由多源多流而汇成多元一体,在形成过程中,有吸纳、有扬弃,经过升华而发展。金源文化以其辉煌反哺于华夏文化。可以说,金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源多流而一体的特点。金源文化总体特征是多源多流文化的复合体,其特征是勇于吸收、因时制宜的文化进取性和海纳百川、善于学人之长的包容性。

3.当前样貌

总体上看,金源文化的地域空间应该是以阿什河流域为中心、金上京城的都市文明为核心,包括今拉林河流域、呼兰河流域、松花江中游左右两岸。其范围大致是东至牡丹江,西至第二松花江右岸,北至呼兰河上游,南至吉林市地区。这一地域与当时金代上京会宁府行政区划所辖的地域大体相当,哈尔滨正是其中心区域。金源文化的时间跨度应从金代建国开始算起,直到金末结束。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看,在金源地区所发生和产生的金代文化以及与人文相关的所有活动、行为、人物、事件与事物,包括各种金源文化遗存,都属金源文化的范畴。

4.现实应用

金源文化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其所包含的金上京遗址被誉为“黑龙江省的两个考古金娃娃”之一,朝日殿的发掘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保护与开发金源文化,对打造省市历史文化品牌、提升省市文化品位、创新城市历史传统、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乡邦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金源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可以推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发展。金源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遗存主要有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阿骨打陵址、亚沟摩崖石刻、道教松峰山遗址、大岭墓葬群等,它们构成了金源文化重要物质遗存,同时还有诗词歌赋等珍贵而丰富的非物质遗存,具有极大的可开发价值。目前,金源文化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欧陆文化

欧陆文化对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近代工业、近代建筑、经济贸易、教育、音乐、体育、饮食、语言和服饰等方面,其中建筑、工业、音乐、饮食、服饰等多有表述。那些深入人心的各种文化遗存影响至今。

1.文化起源

哈尔滨欧陆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中东铁路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条国际性铁路,通过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可直接到达亚欧大陆的两端。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交通枢纽和管理中心而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商埠,吸引了大量的中外移民。20世纪初,约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来到哈尔滨并长期居住生活,并将欧洲文化带入这座城市,在建筑、教育、服饰、饮食和语言等各个领域营造出浓厚的欧式文化氛围。面对强势的欧洲文化的传入和扩展,哈尔滨的中国人以开放包容的积极姿态,从被动接纳到主动学习,最终达到为己所用的境地。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历史上的欧洲移民早已离开哈尔滨,但是所带来的欧洲文化元素为几代哈尔滨人所保留和发展,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抹去的记忆,从而呈现出最具洋气时尚特点的哈尔滨当代城市特色文化风采。

2.文化特点

哈尔滨欧陆文化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情。哈尔滨欧陆文化的外来文化元素受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影响,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以邻国俄罗斯文化元素为主。哈尔滨的欧陆文化虽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生活的时尚性、语言的吸纳性、饮食的融合性等,但是以巴洛克、折中主义和新艺术主义等多种风格的欧式建筑遗存最为明显。哈尔滨欧陆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断学习和运用外来文化的实践结果,是哈尔滨的当代城市特色文化。

3.当前样貌

目前,哈尔滨欧陆文化历史遗迹遗址和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分布在哈尔滨的南岗区、道里区和香坊区,其他区(县)只有少量存在。非物质形式的文化资源方面,如饮食习惯则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餐饮业的服务中,列巴、沙一克、里道斯红肠等欧式食品被哈尔滨人普遍接受,并且成为哈尔滨特产。

4.现实应用

旅游方面,道里区的中央大街和圣索菲亚大教堂已经成为哈尔滨的地标,是中外游客在哈尔滨的必选景点。伏尔加庄园是以哈尔滨历史为依托、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交流方面,作为历史上的侨都,哈尔滨是很多侨民及其后代心中的故乡,他们如今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一些人对曾经生活的这座城市念念不忘,或回到这里寻访,或在所处的地方用各种方式来怀念和赞美哈尔滨。商业方面,哈尔滨拥有很多与欧陆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商业品牌和商品种类,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字号,如马迭尔、秋林、老巴夺等。城市形象打造方面,通过对欧陆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哈尔滨不仅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称号,还获得了“中国西餐之都”“中国啤酒之都”的新美誉。

(三)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是哈尔滨地域文化类型中特征迥然不同的文化类型,对推动哈尔滨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对塑造和丰富哈尔滨城市精神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文化起源

哈尔滨最早的音乐文化当属女真音乐文化,其起源于哈尔滨地区古老的肃慎、秽貊、东湖三大族系的民族歌舞说唱艺术。1898—1945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来自国内的民工将家乡最容易相传的音乐形式带到哈尔滨。而以铁路建设者身份来到哈尔滨并且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国外侨民将欧洲经典音乐艺术带到哈尔滨,以此为源头欧洲经典音乐文化开始日渐丰富。1920年以后,俄罗斯人开始在哈尔滨开办培养音乐人才的学校,先后有5所音乐学校在哈尔滨开办,比较著名的为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45年8月20日至1949年10月1日是哈尔滨红色音乐文化最为活跃和繁荣的时期。延安鲁艺等革命根据地的一大批文化工作者齐聚哈尔滨,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的红色音乐活动中心。这期间第一次演出《黄河大合唱》,第一次演出《白毛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在这里短暂办学期间,创作了著名歌剧《星星之火》,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创作的第一部歌剧。1947年,由哈尔滨几所音乐学校合并而成的苏联高等音乐专科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众多音乐家。其中,秋里、傅庚辰、郭颂等许多音乐家,都是由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培养而成为我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和歌唱家的。1949—1966年,创造了独具哈尔滨特色的城市文化最响亮的品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20世纪50年代是哈尔滨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其间,苏联、德国、波兰等国家著名音乐团体22次来哈尔滨访问演出。改革开放后,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中西音乐文化在哈尔滨发挥各自之长,相得益彰,百花齐放,确定了哈尔滨音乐之城的鲜明文化特色,并且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一些在中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音乐作品,如《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我爱你塞北的雪》《北大荒的歌》等相继被创作出来。

2.文化特点

在哈尔滨地域音乐文化中,深深地铭刻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哈尔滨地处的东北北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域。千百年来,其由肃慎、秽貊、东湖三大古老族系繁衍而成。这些民族的歌舞说唱艺术是北方曲艺和戏曲形成的重要基因。有八角鼓、太平鼓、好来宝、莲花落等多种民间说唱形式。哈尔滨是一座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和欧洲经典音乐艺术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城市,这两种世界音乐在此互不排斥,相互融合、互为欣赏。不论是民族音乐还是欧洲经典音乐都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二者共同衍生出哈尔滨人的音乐文化生活方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百余年前,欧洲经典音乐最初是外国侨民自己的“精神家园”,也为哈尔滨人认识西方音乐打下了基础。此外,激荡人心的延安红色音乐也为哈尔滨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3.呈现样貌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哈尔滨也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这更印证了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创新性,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力和在国际上的显著地位。哈尔滨这座城市具有百余年的音乐传承历史,音乐是哈尔滨的固化品牌。哈尔滨音乐文化通过民族音乐和欧洲经典音乐两种方式呈现,民族音乐包含中国戏曲音乐、金代音乐和红色音乐;欧洲经典音乐则包含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

4.现实应用

哈尔滨创办的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音乐节——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届次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被称为中国三大音乐节庆之一。此外,哈尔滨还获得了具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三个音乐比赛的永久举办权。哈尔滨已建有“一团、一厅、两院、一馆”,即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博物馆,成为音乐之都创意城市建设的支撑平台。

(四)建筑文化

哈尔滨的建筑文化以异域的建筑文化为代表,融汇并演绎着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情趣。世界建筑艺术各主要流派的建筑样式在哈尔滨都有所展现。

1.文化起源

在中东铁路修建之前,受地理、社会经济及建造技术的影响,哈尔滨地区的建筑遗存主要分布于呼兰区、阿城区、双城区、五常市、依兰县,但建筑数量相对较少,建筑文化相对模糊、松散。1898年中东铁路正式开建,主要建筑是中东铁路所属的宗教、公共、居住和工业建筑,表现出强烈而纯正的俄罗斯风格。1907年哈尔滨开埠通商,大量的外国移民和追逐资本的商人涌入哈尔滨,工商业开始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东西方各种建筑艺术流派相继出现,争奇斗艳。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占哈尔滨,因此一些当时日本流行的近代建筑也出现在哈尔滨。哈尔滨还出现了中国传统式建筑,居住模式和装饰习惯巧妙地与西方建筑体系建筑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充满民俗色彩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20世纪50年代末,哈尔滨的城市建设进入新发展时期,一批纪念性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陆续出现。同时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社会需要,哈尔滨在科技、医疗、军工和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完善,居民建筑水平不断提升。2000年以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一批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为哈尔滨城市风貌注入了新的活力,已成为哈尔滨的新标志。

2.文化特点

浓郁的欧陆风情催生了近代哈尔滨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文化特征,东西建筑文化在这里实践融合,历经百年岁月积淀,使哈尔滨成为一座经典的城市建筑博物馆。哈尔滨的建筑融汇并演绎着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情趣。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传统风格建筑,有巴洛克、古典主义、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等西方风格建筑,也有俄罗斯、犹太、日本等国家和民族的典型样式建筑。此外,还有特定历史环境下创造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这是中外建设思想与智慧的实践,是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哈尔滨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见证,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哈尔滨在解放初期的城市建设中,又留下很多苏联社会主义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在体量、色彩、建筑符号上都与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有着极好的协调,已经成为哈尔滨市重要的历史建筑文化区。此后,为了顺应中国城市化建设,哈尔滨出现了大量以满足中国城市功能需要,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建造的新世纪风格建筑,现代建筑在传承创新中展现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3.当前样貌(分布的主要区域)

哈尔滨主城区建筑风格丰富多样、特色突出。在风格特色比重上,表现为在大的主体风格统领下又有一些活跃的个体风格点缀其间。在空间范围分布上,表现为街区、街道、广场、节点等不同的空间特性,使城市呈现出既协调统一又多姿多彩的风貌特色。在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体系中,新艺术运动风格主要集中在南岗区的原中东铁路建筑和道里区的中央大街一带;折中主义风格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几乎每个区均有遗存,但大多数还是集中在道里、道外和南岗地区,主要体现在公共建筑上;俄罗斯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现存于南岗的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和松花江畔公园的砖木结构、纯木结构的小型建筑上,以往那些高大的、能体现俄罗斯典型风格的教堂建筑因为历史原因多数已不复存在;拜占庭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道里和南岗的几座砖石结构的教堂上,如圣索菲亚教堂、圣母守护教堂等;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集中在南岗,以极乐寺、文庙、三中和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仿中国古典式建筑为代表;“中华巴洛克”建筑集中在道外区的靖宇大街及附近街区,比较完整,街道界面特色鲜明;体现哈尔滨工业建筑文化特色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动力区和平房区,尤其是动力区“一五”期间兴建的一系列工业建筑具有典型的苏联现代式风格,工业生产和生活区已经成为重要的建筑历史文化区;现代建筑则广泛分布于城市各个区内,并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中有集中体现。在各区(县)内也分布着众多历史建筑遗存,在尚志市一面坡镇保存有较为完整的中东铁路建筑遗存。

4.现实应用

哈尔滨历史建筑在数量上十分庞大,在风格、材料、结构、功能等方面也十分丰富。目前,哈尔滨规划部门认定了3个历史城区、25个历史文化街区、219处历史建筑,另有306栋历史建筑被文物部门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近年来,哈尔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结合传统工艺、传统手法,通过创新创意设计,使一批历史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和重新开发利用,多次被政府部门定级和认定,有一些建筑在保护中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哈尔滨的经典景区和文化休闲场所,也为城市文化和城市记忆增添了浓厚的建筑文化色彩,进一步彰显了城市整体风貌。哈尔滨历史建筑在活化利用方面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用作博物馆、展览馆,作为文化场所免费对公众开放;二是以历史文化街区形式存续,丰富市民的文娱生活,也成为外地游客打卡的地方;三是翻修一些商用的建筑并继续使用。

(五)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作为哈尔滨多元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类型,在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较于其他文化类型,冰雪文化作为一种兼具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特质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文化起源

据史料记载,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从商周开始至1898年清朝末期划为一个阶段,这段时期主要是古人从满足生存、生活需要发展到各种冰雪民俗活动风行于民间,属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发展阶段。从1898年中东铁路开建,西风东渐,以俄侨为代表的欧洲冰雪文化传入中国,中国冰雪文化开始接触世界冰雪文化,并逐步融入世界冰雪文化。1963年,哈尔滨冰灯游园会的举办,成为哈尔滨现代冰雪文化发展的起源,哈尔滨也成为中国现代冰雪文化的肇兴之地。1985年1月5日,以冰灯游园会为基础创办的哈尔滨冰雪节在兆麟公园南门外隆重开幕。从此,哈尔滨的冰雪文化蓬勃发展,从冰雪体育、冰雪艺术、冰雪节庆率先发力,再到冰雪旅游、冰雪赛事、冰雪经贸全面开花,哈尔滨成为享誉世界的冰雪旅游名城和奥运冠军之城,并成为世界现代冰雪文化的重要展示地。经过约40年的发展,如今的哈尔滨冰雪节已经成为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的国际化节日。同时,哈尔滨还是中国现代冰雪运动发源地、现代滑雪中国登陆点和现代大众滑雪发源地。

2.文化特点

哈尔滨冰雪文化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特质文化,产生于自然界,辉煌于人类经济社会。哈尔滨冰雪文化历史传承悠久、表现形式多样。哈尔滨冰雪文化融合中外冰雪文化因子,既有中国传统的冰雪民俗元素,又有来自欧洲的现代时尚冰雪文化元素,形成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特质。冰雪是哈尔滨城市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哈尔滨因它成为世界冰雪旅游名城,“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作为中国现代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的肇兴地,哈尔滨是引领中国现代冰雪文化发展的“领头雁”,冰雪文化辉煌六十载。

3.呈现样貌

冰雪文化包括冰雪民俗、冰雪体育、冰雪艺术、冰雪节庆、冰雪旅游、冰雪经贸、冰雪装备制造等主要类型。哈尔滨冰雪民俗大体上包括冰雪饮食、冰雪服饰、冰雪建筑。冰雪体育是人们在冰雪上凭借一定的器材和技巧进行的体育运动。冰雪艺术包括冰灯艺术、雪雕艺术、冰雪文艺、冰雪摄影、冰雪绘画等方面。冰雪节庆是生活在哈尔滨地区的各族人民在冰雪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冰雪符号的庆祝活动,如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亚布力滑雪节。冰雪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是以冰雪气候旅游资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体验冰雪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是一种极具参与性、体验性、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旅游产品,涵盖了所有冰雪文化产品。

4.现实应用

目前,哈尔滨冰雪文化在众多领域呈现发展态势,主要包括冰雪节庆与展会、冰雪旅游、冰雪赛事活动等。冰雪节庆与展会包括以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为龙头的7个冰雪节庆活动以及冰雪博览会和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个展会。冰雪旅游主要包括重点旅游景区及特色旅游产品线路。重点旅游景区包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15个主要冰雪景观和滑雪场。冰雪特色旅游产品线路包括8条经典市区游、周边滑雪度假游、冰雪亲子游,2条冰雪定制游及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全省的10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冰雪赛事活动主要包括冰雪体育赛事和冰雪雕塑赛事。哈尔滨已经初步建立起文化底蕴深厚、风情体验多元、消费链条完整、场景空间广阔、多产业融合、国内外市场领先的冰雪经济体系。兆麟公园冰灯艺术游园会、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大世界构成哈尔滨三大冰雪景观,也是冰雪文化的重要载体。哈尔滨连续5年荣膺“中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榜首和世界游客向往的中国城市榜TOP10。

(六)红色文化

哈尔滨是一座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纪念物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形成了相关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创作了许多革命文学艺术作品。这些组成了哈尔滨红色文化的主线,形成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1.文化起源

哈尔滨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哈尔滨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活跃在哈尔滨区域的东北抗日联军是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细菌战遗址群,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研制并使用细菌武器犯下反人类罪行的铁证。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为解放全中国做出卓越贡献。哈尔滨,东北地区最早的工人阶级队伍出现在这座城市;东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在这里建立。刘少奇、周恩来先后在这座城市宣传马克思主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先后领导哈尔滨人民14年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是中共东北局、东北野战军、东北行政委员会的驻地,全市人民踊跃当兵,积极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2.文化特点

哈尔滨红色文化积淀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甘于奉献、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等优秀精神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为培根铸魂厚植了红色基础。红色文化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本色。

3.当前样貌

哈尔滨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红色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等;非物质文化包括革命思想、革命理想、道德情操、革命历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等。

4.现实应用

据统计,哈尔滨共有红色遗址208处,其中革命遗址171处,其他类遗址37处。为了保护红色遗址,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红色遗址挂牌保护。对其中对外开放的26处红色遗址,每年筹措1000万元红色旅游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红色旅游发展。

(七)工业文化

哈尔滨的工业文化历经百年的历史锤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可以追溯的、十分辉煌的工业文化的历史文脉。

1.文化起源

因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车辆厂的前身——东清铁路临时总工厂正式开工,这是哈尔滨第一座大型机械工厂。1900年5月,秋林洋行在香坊区开办。同年,俄籍波兰人乌鲁布列夫斯基在哈尔滨花园街开办啤酒厂,这是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也是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代表性企业还有老巴夺烟草公司、天兴福制粉二厂。哈尔滨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步入近代工业化城市的行列,工业化文明影响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一五”时期哈尔滨工业迅猛发展,也是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实际施工建设150项)中,有13项建在哈尔滨。如今闻名全国的“三大动力”、哈轴、哈量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这些工程奠定了哈尔滨作为国家重要机电工业基地的地位。此外,陆续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还有哈尔滨亚麻厂(1950年动工,1952年投产),其是当时全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亚麻厂。抗美援朝战争中飞机、大炮所用的苫布,都是哈尔滨亚麻厂生产的。哈尔滨拥有辉煌的工业史,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哈尔滨也由此被称为“中国动力之乡”“能源之乡”“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摇篮”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

2.文化特点

功能布局特点:哈尔滨骨干工业企业功能布局体现出高度的计划性与体系性。采用苏联模式联合选厂,强调聚集性特征,统一布置具有协同作用的工厂,最大化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区包含生产厂房、办公科研等辅助用房,并配套各自的生活服务区,将每一个工厂打造成完善的微型小社会——“企业办社会”,形成封闭、自成体系的“聚落”。各厂规模宏大,既各自成方,又彼此联系。“活态化”特点:“活态化”是哈尔滨工业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哈尔滨现存的很多工厂仍在生产使用中,保留着原来的状态。例如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建厂初期的厂房大多保存完好,附属的食堂、办公楼、铁道、学校也都在正常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大型国企特有的“企业办社会”的形态基本保留。历史年代特点:近代工业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工业时期是哈尔滨工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哈尔滨工业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哈尔滨工业文化的历史年代也主要分布于这两个时期,即发轫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奠定于“一五”计划经济时期。

3.当前样貌

新的历史时期,哈尔滨工业实力迈向更高台阶,以哈电集团白鹤滩水电站10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为代表,其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中哈尔滨位列第40,在先进重工业城市全国20强排名中哈尔滨位列第8。在装备工业领域,Y12F飞机是航空工业哈飞按照最新适航规章研发的新一代通用飞机,是世界范围内8吨级通勤类飞机中唯一一个通过权威适航部门审查并投入市场的机型。航发东安的WZ16发动机顺利取得了型号合格证,转入批产阶段。哈电集团陆续成功研制了溪洛渡770兆瓦、向家坝800兆瓦巨型全空冷水电机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1000兆瓦水电站机组,引领中国水电迈进世界水电“无人区”。在新材料工业领域,国家石墨产业联盟、国家级铝镁合金基地等相继落户哈尔滨,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研发转化、产业化推进等方面形成多元化发展、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在大数据产业领域,哈尔滨已投入运营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重点数据中心9个,规划机架3.5万架、服务器30万台以上。在平房区设立了大型超算中心——哈尔滨先进计算中心,该中心可提供5.5千万亿次计算能力和10PB的存储能力,为东北地区第一大规模算力,填补了东北地区无大型超算中心的空白。哈尔滨工业文化主要分布在香坊区和平房区。其中,香坊区有著名的“三大动力路”,分布有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和哈尔滨汽轮机厂,也正是这3座大厂使哈尔滨有“中国动力之乡”的美誉。平房区主要分布着航空、军工产业,被称为“平房航空城”,代表企业有东安集团、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和哈飞工业集团。

4.现实应用

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推进工业文化进校园,将工业文化融入精品课程。组织哈尔滨工匠、劳动模范和优秀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利用工业遗产、老旧厂房培育建设一批工业文化研究实践基地。开展工业旅游。利用工业历史遗迹、工业园区、工业展馆等开展工业旅游,将哈尔滨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基地。开发哈尔滨工业旅游线路,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全方位实施“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整合“三大动力”、油坊街、平房工业聚集区等工业资源,引导工业企业开发特色体验旅游,营造独特的工业人文情怀和工业文化氛围,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区。 c/SkH668Sx69uBF2ZMmDnI/elrbNGc5YAJfX5WWWv8c0N7qwl8I1pLLITZ8OCC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