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知识、技能、手工艺品、民俗文学、舞蹈等,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美丽家园和特色村镇,发展农村旅游和农村文化产业,振兴农村特产,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农民致富等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为了使承德悠久、瑰丽的历史文化成果得到保护和传承,市各县(区)深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抢救和申报工作,陆续推出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分期分批地推荐到国家级和省级评选。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遗项目十大类279项,其中,1项(丰宁满族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名录,1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3项省级非遗项目、195项市级非遗项目;现有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43人、市级传承人113人。丰宁满族自治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弥足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与避暑山庄、外八庙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23年,承德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持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和非遗传承人支持等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多措并举开展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组织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举办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打造了马镇旅游度假区内非遗展示馆提升项目和“承德鼎盛元宝街”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主题作品展项目。2023年10月20日,2023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在宽城满族自治县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共140余人参加活动。与会人员先后深入宽城艾峪口村、永存村、大屯村以及板栗深加工龙头企业,实地考察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并围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使用、“农文旅数字化”多元融合发展、“政府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企业”等合作联动机制开展深入交流。
承德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指导,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成立了以主管副局长为主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有章可循,自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相关工作人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深入基层、走村串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以满腔的热情和对保护市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执着,全身心投入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于承德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非遗专项经费较其他地方差距较大,保护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为了确保此项工作正常开展,承德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办法》《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承德将非遗展示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组织搭建各类宣传展示平台、编制图典教材等资料、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不断推进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展厅建设工作,使承德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近年来,承德积极进行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例如:承德乾隆醉酒业荣获“河北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企业”称号,龙腾艺术馆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滕氏布糊画传承发展基地”称号,冬阁艺术馆被评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河北省民族师范学院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20年,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建设竣工,总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划分为四个区域,一区:非遗文化传承展示区(百工坊);二区:中小学生非遗研学基地;三区:“承德山水”和“承德好礼”特色(农业、土特产)产品展示展销区;四区:线上直播、展示、销售区。展示中心汇集了全市100余项非遗产品,为游客及市民提供集展示、演出、教育、研学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全新体验空间,特别是二区的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能够让更多中小学生参与其中,更加有利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被列为双桥区加快推进城市夜经济发展、丰富后备箱经济的一个精品片区。积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建设成为河北省乃至京、津、冀、辽、蒙地区驰名的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借以推动承德由“非遗大市”向“产业化大市”的转变,促进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承德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多年来承德市各级财政不断增加保护经费投入。逐年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市级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非遗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各县(区)成立了由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区)和乡镇(街道)两级普查工作队伍。截至2020年,国家、市级和区(县)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累计达95.2万元。特别是2017年以来,经过全市各级非遗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承德每年都有各级非遗项目获批。随着非遗项目的不断充实,逐步建立起资源、名录、传承人、整体性四大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架构,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案例一: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国家的主要财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一席。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复合系统,生物、技术、文化、景观均是遗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要挖掘农业非遗资源,并加以创新性转化和利用,让文化遗产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之源,用文化赋能乡村的建设发展,提升农业的附加价值,打造富民强村的农业品牌。2023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承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生动实例,这个在当地拥有3000多年种植历史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全县板栗年产4.3万吨,年销售收入8亿多元,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宽城满族自治县距北京240千米,天津260千米,承德80千米,全区总面积1952平方千米,人口25.2万人,辖18个乡镇,205个行政村。宽城满族自治县有清代“口外八景”中的都山积雪、万塔黄崖、独木仙桥、鱼鳞叠锦四大景观。塞外蟠龙湖是国家级景区,都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千鹤谷是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万塔黄崖寺是辽金时期汉传佛教圣地。2013年,宽城满族自治县被评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先进县”。该县地处河北省承德市东南部、燕山山脉东段,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铁,非常适宜板栗生长,故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称。2003年宽城板栗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命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成功注册了“宽城板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同年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年、2018年两次入选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2年11月农业农村部将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本上报联合国粮农组织。2023年11月11日,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皇帝途经宽城,食板栗后赞曰:“天下美味也。”清代以后,种栗、食栗、用栗逐渐成为时尚。大户人家娶妻生子都栽栗树以示纪念。每到板栗花期季节,人们都拾栗花打成绳,进入夏秋季节,家家户户点燃花香,用以驱赶蚊子和祛瘟。20世纪70年代末期,板栗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由于宽城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板栗具有色泽光亮,口感糯、软、甜、香的独特品质,被誉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是当地居民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宽城人自古种板栗、吃板栗、卖板栗,板栗早已渗透到宽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板栗文化,并体现在饮食、婚丧嫁娶、祭祀等各种日常生活中。在宽城,有74.3%的农户将板栗收入列为家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全县栽植板栗品种数量占全国板栗品种总数的1/10以上
。
近年来,宽城始终秉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总要求,成立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加强遗产系统的保护、发展与能力建设,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同产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擦亮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使历史悠久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宽城传统板栗栽培体系遗产地范围为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18个乡(镇),即宽城镇、塌山乡、碾子峪镇、峪耳崖镇、龙须门镇、板城镇、汤道河镇、化皮乡、桲罗台镇、孟子岭乡、松岭镇、铧尖乡、东川乡、亮甲台镇、苇子沟乡、大字沟乡、大石柱子乡、独石沟乡,总面积1952平方千米。遗产地范围内现有以板栗树为主的优质果树累计达4000万株,其中板栗树3000万株,百年以上的板栗古树几百株,树龄700多年的古板栗树2株,为河北省树龄最大古树。碾子峪大屯村的板栗树经专家鉴定植于1303年,历经700余年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称为“中国栗树之王”;它所产板栗每斤价值过百元,成为宽城境内百年以上板栗树中的“明星”。
宽城通过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的保护与利用,打造了本地区文化遗产的亮丽名片,在促进农耕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效的贡献。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建立了70万亩板栗栽培基地,不仅使栗农有了经济收入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6.09%,位居全省第四。宽城真正实现了青山绿水。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的保护与利用为全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产品管理水平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带动了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县接待农家游、乡村游、赏栗花、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等游客旅游人数增加50多万人次,增加旅游收入约2亿元;通过板栗栽培解决了大部分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栗农有了稳定的收入,特别是库区移民通过板栗栽培发家致富后,维护了移民稳定性,对全县整体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栗农人均增收3500元。在技术体系完善方面:通过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全面完善全县板栗标准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采后处理技术体系及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完成了栽培、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采收一整套安全生产质量标准。板栗栽培技术、管理水平和生产质量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大幅提高,商品果率达到96%,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在增强民众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意识方面:通过几年的宣传培训,向社会普及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让社会公众了解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以及它的价值所在,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在干部、居民、中小学生中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教育,让干部、群众认识到宽城拥有的这张牌的重大意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栗农对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知晓率得到很大提高,公众自觉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意识明显增强。通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与传承,让农民愿意经营农业,并通过多种经营活动而有更快发展,让传统农业得以传承,并通过传承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让农民从“自卑”到“自觉”“自信”,最终走向“自珍”和“自豪”。
案例二:“指尖”人才绘锦绣,“非遗”赋能促振兴
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是乡村非遗文化价值再探索的重要渠道,对乡村文化脉络的延续、乡村文化品格的塑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建立都有着重要意义。承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将非遗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探索非遗文化发展新路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融入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助力乡村文明建设。
丰宁满族自治县,隶属河北省承德市。位于河北省北部、承德市西部,南邻怀柔区,北靠正蓝旗、多伦县,东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滦平县,西与赤城县、沽源县接壤。地处燕山北麓和内蒙古高原南缘,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取“丰芜康宁”之意设丰宁县。1987年,撤销丰宁县,成立丰宁满族自治县,是河北省6个坝上县、6个民族县、14个环京县(市、区)之一,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滕氏布糊画是丰宁满族自治县源于清代的皇家宫廷“补花”技艺,以前满族人用棉麻布料在服装上缝缝补补,然后填充棉絮之类,让它变得更立体、更好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滕腾先生以“补花”为母体,集绘画、堆绣、绢人、浮雕、建筑、裱糊、布贴画、景泰蓝等众多工艺之精华,以补改糊,在众多民间工艺流派中独树一帜,人物风景、花鸟鱼虫均可入画。2014年,文化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丰宁滕氏布糊画成功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布糊画用料考究、画面逼真,一画做成须经绘画、分解、制版、制模、糊制、彩绘、褟金线、组装、整形等十几道工序,作品以各色真丝面料为主,辅以木料、纸板、海绵、金线等几十余种材料;其独特的“堆积法”独成一家,获国家发明专利;其民族性、传统性、新颖性和区域性令人见而知是中国工艺,被称为“艺苑奇葩”和“华夏一绝”。30多年来,滕氏布糊画屡获殊荣,共获各种奖项200余次,其中四次获得“国家级民间工艺山花奖”。
2018年,滕氏布糊画的第五代传承人郝如香扛起了传承和发展滕氏布糊画的大旗,她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探索。她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开发各类文创作品,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中国非物质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2018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丰宁县针对脱贫户中弱劳动能力人口基数大的特点,依托县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创新出了一条“非遗扶贫”精准之路,典型模式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在联合国南太平洋国际培训会议上向世界推广。县财政将“非遗扶贫”示范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非遗扶贫引导资金100万元,争取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500万元,共600万元,用于“非遗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建立扶贫车间、建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升级改造非遗扶贫就业车间、组织学员开展培训考察活动及原材料供应、教材印刷、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2021年9月,丰宁被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县。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下,郝如香开始尝试在土城镇苇子沟村培训农村妇女,建非遗工坊,之后又把选将营乡偏道子村的非遗工坊做得红红火火。偏道子村有1100多口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左右,全村的妇女劳动力在100人左右,其中身体好、时间充裕的人选择劳动强度大的工种,剩下约30人投身到工坊中,平均每人年收入在10000元
。
案例三:传承民族文脉——满族剪纸赋能乡村振兴
丰宁满族剪纸艺术集中体现了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形态。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康熙年间,是南方与北方、满族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清代乾隆年间,其形成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的独特风格。
由于当地满族人聚居,剪纸以窗花、礼花、挂签及满族节令等民俗为主要内容,极具地域化、民族化的独特风格。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当时村村都有自己的剪纸群体和民间高手,几乎人人会剪纸。新中国成立后,丰宁满族剪纸从形式和内容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贴近现实的生产与生活。每到年节,当地家家户户剪剪纸、贴剪纸,剪纸成为他们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剪纸、盆篮碟盘瓶剪纸、瓜果剪纸、动物剪纸、花字剪纸等。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丧葬的素色剪纸等),以及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从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丰宁当地满族人民把剪纸和民俗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剪纸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自己的理想、希望、祝福、情操寄于剪纸之上,使丰宁满族剪纸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展示了满族的风土人情,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丰宁满族剪纸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丰宁满族剪纸、蔚县剪纸与陕西剪纸及各省(区、市)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张冬阁、石俊凤、王秀莲、魏文娥、王德等。
丰宁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利用工作,通过以下工作举措,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利用作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有效手段。
一是建体系,细摸底数。丰宁成立非遗传承发展领导小组,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非遗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科学编制出台了《丰宁“非遗”文化发展规划》《“非遗扶贫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奖励办法》等文件。2022年,整合300万元资金对以丰宁满族剪纸为主的非遗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扶持,形成了顶层推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
二是搭平台,快建基地。丰宁创新性打造非遗发展的服务空间,投资240万元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了总面积2400平方米的非遗传承基地,设立了县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搭建起“非遗扶贫乡村振兴”培训、交流、展示、产品研发的平台。以县级平台为依托,先后在五道营乡、土城镇、黄旗镇等5个乡镇建成非遗剪纸就业工坊8处,作为吸纳农村群众集中学习、集中创作的基地,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抓培训,常传技艺。培育出乡土非遗人才206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举办非遗管理、非遗经营人才培训班9期,聘请国家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民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技能培训422期,培训农村学员1130余人
。
三是建机制,广联群众。近年来,全县累计开展培训46期,培训农户860余人,其中40%的学员通过培训,能够实现独立创作。年销售额达到400多万元,带动500多农户年均增收4200多元,形成文化繁荣发展、群众获技增收的双赢局面
。
四是壮品牌,深谋发展。坚持非遗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瞄准市场,组织非遗人才与北京研发团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合作,对传统非遗产品进行再设计、再改造、再提升,将满族剪纸文化与陶瓷、铁艺、文化衫、首饰、挎包等实用性产品融合,创造形成了一系列融合满族艺术特色、满足社会需求,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丰宁剪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对文化振兴、产业振兴起到了筑基赋能的显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