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24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这次重要讲话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河北省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河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率先在全国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该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完整的保护,讲好河北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充分挖掘河北省文化产业优势和潜力,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迈进,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到2025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转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文化消费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他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全面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利用各项工作,《河北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时期,长城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在大运河沿线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乡村振兴试点、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600个以上非遗工坊,培育14条非遗旅游主题线路等。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遗存丰富多彩、价值突出。《河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出台是“十四五”时期推进河北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性文件。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称,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县城,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拥有2项国家级、10项省级、18项市级、12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获了“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倾心关注古城保护、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2013年,正定古城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修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要求,在前期古城保护工作基础上,按照“尊重历史、保持完整、延续文脉、凸显特色”的原则,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古城风貌恢复提升、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传承创新之路。近年来,正定加快古城保护步伐,划定历史城区范围,严控范围内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确保与古城风貌和谐统一,并聘请专业团队系统编制规划,实施了城门保护恢复、古寺群落修缮、阳和楼复建、荣国府周边环境整治等24项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工程。2019年底,提升工程全部完工,正定古城整体格局得以彰显,“北方雄镇”历史风貌得以有效恢复,让“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2019年9月,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河北省首部古城保护专门法规《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确定8月24日为“正定古城保护日”。2023年,正定县精心谋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依托正定古城,举办文旅活动,促进文旅融合,拉动文旅消费,把正定打造成“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首选地,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文化“兴”起来、旅游“火”起来。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对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和战略考虑,我们要不断学习领会。我们要不断向全党严肃郑重地提出这个问题,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毛泽东同志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西柏坡是革命圣地,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是“进京赶考”的出发地,见证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里孕育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春节假期,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西柏坡纪念馆客流量大幅上升,观众总数创历史新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赵县历史底蕴深厚悠久,是全国首批“千年古县”、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见于文献记载已有2500多年,拥有天下第一桥——赵州桥、华夏第一塔——陀罗尼经幢、大观圣作之碑等一批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国保”文物。赵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制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宣传等具体措施,并启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2023年7月9日,《赵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2—2035年)》专家评审会召开,并原则同意《赵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2—2035年)》通过审核。近年来,赵县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发展“三产”的龙头来培育,全力打造“赵州桥”“赵州茶”“赵州梨”三大文旅品牌,培育新的战略支撑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高标准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西安复兴文明文化旅游等知名大企业的战略投资合作。加快推进世界桥文化博物馆,“中国鲁班奖颁奖会址、中国土木工程高峰论坛、大国工匠永久会址”三合一会址,丝路金桥文化园及赵州茶苑、梨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形成“桥文化”“茶文化”“梨文化”三个重点文旅片区,全面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整合赵县优势旅游资源,持续打造古城、梨园观花采摘、红色遗址3条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加快推进赵州印象城、铜锣湾商业广场、赵州·禅悦度假酒店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举办梨花节、丰收节、茶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文化推介推广活动,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深入挖掘“天下赵州”的文化支撑,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让文化旅游产业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
2023年,在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2023年第二期“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43条中,河北省共有5条线路入选,其中石家庄井陉太行天路古村落游上榜“诗意栖居”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井陉太行天路古村落游是一条环井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自驾游路线,将沿途27个“中国传统村落”串联在一起,漫游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中建成的全长60千米的井陉太行天路。该线路选取井陉县的特色旅游乡村和精华景区景点,带给游客田园诗画、文化传承、农耕历史等特别的体验,游客不仅可以饱览古村落的美丽风光,还可以体验乡村特色民宿,感受乡村人家的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学习井陉非遗拉花,亲近自然,享受惬意时光;该线路的特色美食有井陉大锅菜、拖刀面、缸炉烧饼等,文创产品有陶瓷系列产品、井陉木雕、太行崖柏香等。第二期推出线路包括“农耕返璞”“茶香萦怀”“诗意栖居”三个分主题,将乡村中的农耕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古建筑等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让广大游客领略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治理功能和鲜明的文化特征。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地名予以保护,是传承优秀地名文化、赓续历史文脉,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确定了133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石家庄市井陉县秀林镇南张村等7个村落被纳入名录中,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之一。这对于村落的发展和传承文化意义重大,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根据《河北省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实施方案》,石家庄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共计19个。古县8个:元氏县、赵县、井陉县、赞皇县、灵寿县、行唐县、深泽县、栾城区。古镇1个:赞皇县许亭镇。古村落5个:栾城区栾城镇大裴村,栾城区冶河镇苏邱,赞皇县南清河乡回车、嘉应寺,元氏县殷村镇故城。著名自然地理实体2个:嶂石岩、封龙山。红色地名2个: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村、栾城区西营乡赵家庄。近现代重要地名1个: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
石家庄赞皇县位于太行山脉中段东麓,是一座千年古县,也是革命老区。依托河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2020年,原村土布非遗工坊设立。2023年,赞皇原村土布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榜单。近年来,赞皇县在原村土布文化产业园建起河北省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打造集研究、交流、开发、设计、培训与市场推广于一体的共建平台,推进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挖掘研究,培养非遗产品创意和设计人才,传授纺织技艺,开发土布新产品,提升“原村”土布品牌知名度。同时,在刘家庄、千根、曲江、东白草坪、杜庄5个村建设了5个非遗就业工坊,负责纺织原村土布、加工原村土布产品,组织当地村民参加土布纺织技能培训,安排村民在工坊就业,指导村民承接土布外包项目等。为了将原村土布纺织技艺发扬光大,非遗工坊同各大高校专家开展合作,研发新土布产品六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积极研发手绘围巾、绗缝被、初春礼服和汉服等非遗衍生品,营销团队参加意大利、法国、中国深圳等国内外大型展销会,开启电商销售模式,让更多人了解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术,使原村土布越来越有“国际范儿”。赞皇县当地依托原村土布纺织技艺,借助原村土布文化产业、原村土布非遗工坊以及原村土布博物馆,积极开展非遗旅游,通过非遗产品展示和非遗技艺展示,向游客展现传统土布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到赞皇旅游。
2023年3月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执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2022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评剧)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开班。2006年,评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河北省重要的非遗剧种。4月12日,石家庄丝弦艺术陈列馆揭牌仪式在石家庄丝弦剧院举行。石家庄丝弦艺术陈列馆的建成不仅增添了丝弦剧院厚重的历史文韵,也拓展了剧院的功能,宣传了丝弦剧种。该馆旨在传承丝弦剧种,拓展剧种影响力,宣传“石家庄丝弦”独有戏曲文化。2006年,石家庄丝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丝弦剧团自创办起举办了多届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曾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演出,两次参演全国新年戏曲晚会,先后登上北京、上海、香港等全国艺术舞台,为石家庄丝弦事业发展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近年来,石家庄市高度重视非国有博物馆的健康发展,非国有博物馆已达35家,迅速超越了国有博物馆总数,成为公共文化场馆的又一重要主体,为河北省会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注入新活力。非国有博物馆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开展公共社会文化服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非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打造河北省会文化新高地,石家庄市研究制定了《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十八条政策措施》和《石家庄市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奖励实施细则》,给予免费开放一年以上的非国有博物馆10万元奖励。
2023年,石家庄市举办了“百场非遗进社区活动”,利用每个周六、周日,带领非遗传承人深入各个社区,让优秀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非遗文化在推广传承中“活”起来。6月10日,石家庄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多彩石家庄·非遗购物节”在正定南门瓮城精彩启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1月15日,河北省开展以“创艺融入非遗,赋彩美好生活”为主题的非遗文创专题展览,旨在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倡导传统文化引入现代设计,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培育一批优秀的河北非遗文创产品、非遗企业和知名品牌。展览汇集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涵盖剪纸、编织、印染、雕刻、陶瓷、绘画等艺术形式,包括定瓷、藁城宫灯、丰宁满族剪纸、易水砚、布糊画等50余个非遗项目,共计200余件创新创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