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展望

(一)赋予传统文化遗产新时代要素,焕发文化遗产新活力

一是继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充分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在保护的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元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创新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升级打磨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融入演艺、氛围营造、多媒体影像及互动的手段,将单一的参观游览变成适应游客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使红色主题展览具备创新性、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整合天津大学亚洲非遗理论研究中心、南开大学非遗研究基地等10家非遗研究基地力量,系统开展非遗学术研究,以规范非遗项目申报和数字化保护为基础,持续推动非遗资源普查和研究,强化非遗基础资源调查、挖掘,针对民俗、民间文学等短板弱项集中专业力量开展系统搜集、整理。二是开展融合现代设计的跨界合作。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与其他产业或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产品或服务,推出以天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制作以天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天津市曲艺团策划组织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致敬革命英雄“红色曲艺作品”专场演出;举办纪念马三立、骆玉笙两位津门曲艺大师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传承发扬相声和骆派京韵大鼓这两项国家级非遗,赓续民族文化血脉。三是守正创新,充分利用技术和创意含量高的载体与形式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转化,努力让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让人们在形象化、互动化感知中爱上传统文化遗产。推动以文润城、以文促旅、文旅商融合,努力实现“出人、出戏、出效益”,着力创建演出品牌项目,面向各年龄段、各地区观众不断提高文化产品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促进传统文化遗产内容转化,将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使其与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相衔接,与文艺体育、旅游休闲、饮食医药、服装服饰相结合。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新型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将非遗的活化利用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结合起来,探索“非遗N”模式。

(二)串联文化遗产,打造形成“天津故事”

一是天津拥有众多小洋楼,用“一台大戏”串起“城市剧场”,串珠成链,形成涵盖多个景点的旅游路线。通过完善剧本,以解谜的方式将张园、静园、范竹斋旧居、金街、民园等几个点位的故事串联起来,加快构建面向市场、动态开放的“1 x”品牌体系,讲述天津百年故事,给旅游注入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天津。二是稳步推进国家级传承人的记录工程,自主开展天津市传承人口述记录工作,为每位传承人画像立传,持续讲好非遗传承人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的动人故事。通过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非遗生活示范区等一系列新颖的形式,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探索非遗融合当下生活的创新路径与创新模式。三是通过高科技赋能和创新探索,不断增强和扩大历史风貌建筑资源在公众中的感知度及影响力,让“戏剧范儿”和“文化味儿”成为关键词,大力支持鼓励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在文物保护区域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利用天津的名人故居、历史风貌建筑资源开展招商引企与活化利用。四是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要载体,将具有相同或相近主题元素和价值内涵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场所、A级旅游景区等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的休闲游憩游览线路。以古代天津重要的遗迹、遗址为节点,形成“故里寻踪”和“运河拾珍”等线路;通过串联近代天津金融业和工商业文物建筑,形成“金融之光”和“工商之旅”等线路;红色记忆主题游径主要包括“伟人足迹”和“胜利凯歌”等以革命文物和纪念馆串联而成的主题游径。五是持续打造非遗文化交流金名片。整合京绣、甘肃刺绣、苗族蜡染、天津面塑、彩塑京剧脸谱等六地特色非遗项目,举办“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设置沉浸式非遗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展区,将静态展示与沉浸式互动相结合,以多元创新的活动形式推广各民族特色非遗作品。

(三)做好文化遗产推广宣传等工作,助力文化遗产传承

一是鼓励支持新闻媒体设立非遗专栏、专题,办好优秀栏目、节目。推动主流媒体加强非遗传播力量,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形成一批品牌传播项目,提高非遗传播的专业性、规范性。顺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二是鼓励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开展非遗培训、展览、学术交流、公共教育等活动。鼓励支持有关机构策划推出体现非遗内容的宣传片、纪录片、公益广告等。在现有“天天乐道津津有味”等具有一定认知度的口号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契合天津独特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标识口号。三是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和展演活动。继续举办中国天津国际非遗节、非遗博览会、非遗曲艺周等活动,提高活动举办水平。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精心设计“二十个游客必看的网红打卡胜地”,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和非遗等,形成强势的新媒体推广矩阵,实现引流目标。四是举办大运河非遗展等区域性展示展览活动。根据非遗不同门类和项目特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及机构举办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等专题性展示展览活动。鼓励支持各地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民众需求,举办区域性非遗展示展览活动。加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及有关场所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五是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遗师资培养。鼓励建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推动职业院校开设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加强高等院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建设一批国家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四)集聚文创产业各类资源要素,赋能天津市文创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与科技的结合。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出创新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在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方面,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同时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开发推广“假日文创通”、文物安全智慧监管、文创新业态安全“码上管”等应用场景。二是拓宽产品开发新领域。推动形成“文创旅游”“文创人工智能”等新经济空间,建立“文创产品定制”“文创产品IP授权”等新经济模式,搭建“文创产品社交”“文创产品电商”等新经济平台,文创开发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入挖掘天津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深度体验游中高端项目产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扶持。三是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展览、交易会等活动,为文创产品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易平台,促进文创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同时,鼓励文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我国文创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文创人才,通过举办培训、论坛等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加大对文创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性的文创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升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建立健全文创产业的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完善文创产业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支持、市场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帮助文创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五是持续推进文创金融深度融合工程,深化文创金融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以“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路演孵化金融科技”四大路径为支撑的文创金融生态体系,打造全要素蓬勃发展的天津文创金融生态圈。

(五)打造文化创意新业态,助力天津“设计之都”建设

一是着力打造国际时尚之都,重点发展时尚创意设计、时尚信息服务、时尚广告会展、时尚体育运动等核心领域。加强与国际时尚策源地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对接,通过收购兼并、特许授权、代理加盟等方式与国际一线时尚品牌合作,快速融入全球时尚网络。营造一批融合文化创意、城市景观、公共空间、节庆仪式、生活美育、闲适生活等多功能复合型城市美学体验场景。二是打造全国传媒重镇、网络视听产业高地,重点发展现代传媒、数字出版和视听娱乐。对标国际顶尖的影视产业集群,重点提升内容创作、拍摄生产、后期制作、出品发行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实力。推动影视产业与科技领域深度融合,围绕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新兴影视业态。加快网络视听内容和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网络视听高品质文创空间。三是利用天津市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培育壮大设计产业链,形成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设计团队和设计师落户天津,推动形成设计产业的集聚效应。鼓励传统制造业与设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四是搭建设计产业服务平台,提供设计成果展示、交易、推广等服务,促进设计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与国际设计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提升天津市设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设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开设设计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

(六)完善文创产业生态,打造产业发展优质环境

一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智慧共享体系,组织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交流合作,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平台,实现智慧交流、资源共享、项目合作。规范行业组织运作,发挥文化创意中介服务功能,搭建文化创意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是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新个体”经济形态,鼓励文化创意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产业形态自主发展、分时就业,构建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文化创意服务创新平台。引导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有序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微创新、微应用、微服务等,以数字技术为文化创意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赋能。三是依托数字经济、线上经济开发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互动消费模式,鼓励探索“云综艺”“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唱会”等新型互联网文化创意消费形态,开发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在线文化创意消费模式。振兴线下文化创意消费夜间经济,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四是完善公共文化创意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创意惠民服务活动,培养市民文化创意消费习惯,加大文化创意消费激励力度,引导生产者持续提供优质的文化创意消费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文化创意消费环境,完善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优惠的公益性演出,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者低价门票。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由直接补贴文化创意经营单位向补贴居民文化消费转变,引导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消费。五是为京津冀文创产业生态打造做出“天津贡献”,利用“国际赛事”和“长城马拉松”的品牌号召力,建立京津冀长城马拉松联盟,联合开发长城马拉松资源,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开通北京各社区和河北省主要地市至天津的直通文创巴士,扩大津门周末文创旅游度假游市场。

(成文,天津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爱萍,天津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t2Kgq1mfZ6oIOWYaps0gaX2+bEJNrc2sZZAa7i2rnXcHEaQlJzRdboTBc6D6KZ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