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天津保留了大量别具风格的近代建筑群落和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是目前文化遗产再利用面临的共同课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天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留住街区、留住居民、平衡文化和商业等方面下功夫,依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力量,有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023年,天津市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2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1321项和1348人。此外,评选命名了20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4家非遗曲艺书场、10家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56家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有3所院校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
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天津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2项(京剧、太极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7项。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等47个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也蕴含了时代的创新性。天津神界文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神界”)将《四大名著》《春节娃娃》等众多动漫内容推广到世界多个国家的文化市场。如今,神界已经从漫画创作公司转型为文化公司,既创作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习故事绘》等众多网络漫画作品,也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有效促进了天津市与其他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2023年8月,“邂逅活力非遗,创享品质之城”——第五届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暨首届西岸京津冀非遗文化嘉年华在天津市文化中心正式启动。北京、河北、甘肃、贵州、湖南文旅厅(局)与天津市文旅局签署非遗文化交流合作战略协议;六省(市)非遗传承人代表来到现场,向即将建成的西岸非遗体验馆捐赠非遗作品。本次大联展以“邂逅活力非遗,创享品质之城”为主题,以“遇见·国之宝”“同源·京津冀”“多彩·甘黔湘”“崛起·新希望”为核心展区,充分展示来自京津冀甘黔湘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项目和匠心工艺,展现非遗之美,景泰蓝、雕漆、宫毯、花丝镶嵌、金漆镶嵌、牙雕、玉雕、京绣“燕京八绝”精品集中亮相,展出作品的质量、数量、等级创历届新高。首届西岸京津冀非遗文化嘉年华在天津文化中心C形雕塑广场开设了京津冀非遗文化精品联合市集、国风二次元文化精品市集、潮玩酷物文化精品市集等潮流市集。市集会聚了众多中华老字号品牌、具有文化特色的手工匠人、原创设计师、非遗技术传承人等众多摊主,涵盖潮流文创、当红国风、字画古籍、生活瓷器、织物美衣、手工艺品等多元展示和消费场景。嘉年华期间,专业文艺院团、文化演出团队以及非遗传承人推出非遗展演节目,进行为期10天不间断的展演,京剧联唱、天津曲艺联唱、河北梆子、敦煌歌舞、彝族歌舞、苗族歌舞等各具特色的非遗精品节目轮番登场,为天津带来一场非遗盛宴。
举办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创新活动。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23年6月启动以“思路·方法·碰撞”为主题的系列学术沙龙活动,搭建起一座文化遗产学术交流互动的开放式平台。2024年天津市第二届西岸非遗·老字号年货节汇集近百个非遗项目、中华老字号、津门老字号、特色文创及精品年货商户,联合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年货市集。年货节以“非遗”为主线,来自全市的非遗传承人、老字号传承人会聚一堂,分享经验和技艺,进一步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主办方借春节年货市集宣传非遗项目,积极探索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为昆曲等非遗项目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让它们在活态传承中焕发生机,融入现代文化旅游建设,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书籍得以研究出版。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编著,盛立双、王春雪执笔的《天津旧石器考古新发现与研究(2015~2019)》于2023年12月出版。该书汇集了天津地区旧石器研究的最新成果,回顾了以往在该地区所做的工作,并全面介绍了2015年重点调查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以及2019年朝阳洞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运用原料分析、技术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遗址的原料利用策略、石制品技术、石器工业特征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该地区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为天津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的技术演化和适应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视角。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的《天津考古(三)》由科学出版社于2023年6月出版,该书是在《天津考古四十年资料汇编(1956~1996)》《天津考古资料汇编(1997~2020)》《天津考古(一)》《天津考古(二)》基础上,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理出版的又一部考古报告集。本报告集是集天津考古人特别是年轻考古专业人员的力量,对近10年天津地区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基建考古和抢救性考古项目成果进行的一次再梳理和再汇总,也为研究和认识不同时期天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基础性材料。《天津考古资料汇编(1997~2020)》也于2023年出版,是对天津地区1997—2020年散落发表于各类学术刊物上考古资料的汇总,兼含考古新发现和资料性文章,共收录考古综述、考古报告(简报)、考古新发现等各类文献资料36篇,1997年以来的天津考古年鉴稿111篇,文后附有这一时期代表性考古发现遗迹、遗物照片24版。此外,《盘山摩崖题刻调查报告》的成功出版填补了天津市盘山摩崖石刻以文物为视角的专著空白。报告综述说明了盘山摩崖石刻的历史环境、既往著录基本情况,以及田野调查的主要收获和盘山摩崖石刻的总体概况,按照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分类编排246处摩崖石刻。同时,系统地将盘山摩崖石刻的名称、年代、文字内容、相对位置、保存状况、地理坐标、题者、书写形式、书体、文字尺寸、备注等信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采集、登记与著录,为今后盘山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贡献了重要的天津力量。天津考古工作者持续推进主动性考古研究,特别是在天津地区早期人类探源工作、大运河相关遗址调查与勘探、古代城址调查与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经过不懈努力,现已构建起天津地区距今10万年以来旧石器文化编年序列,极大延伸了天津的历史轴线,勾勒出天津不同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场景。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改变了以往天津历史主要集中于建卫后600年的认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地铁4号线东南角车站施工区域开展持续考古,共发掘清理出明清至民国时期城墙基础、道路、灰沟、铁轨等多处遗迹,出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文物和标本2000余件,取得了重要考古收获,发现明代天津卫故城东城墙及其相关遗存;在明代墙体及相关遗迹之上,依次揭露出清代墙体包砖、清末民国时期东马路遗迹、地下排水系统等遗迹;在明代早期地层堆积之内,出土数量较多的典型元代钧窑系、龙泉窑系等生活器皿残片和建筑构件等遗物,透露出在天津卫故城址所在的小直沽区域存在元代甚至更早时期堆积的可能,为今后考古探寻天津早期城市起源提供了重要参照和线索。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军粮城遗址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发掘面积8000平方米,发现一处唐代大型夯土台基和唐代制盐作坊区,清理出灰坑、灰沟、灶、井、窑、车辙等200余处遗迹,出土了青釉碗(盏)、白釉碗(盏)、三彩罐、沟纹砖、莲花纹瓦当等一大批时代特征明显的唐代器物标本。发现元明清时期灰坑、灰沟、灶、房基址20余处,出土大量陶罐、青花瓷碗、青花瓷盘、青釉碗、白釉碗、陶灯等生活用品和砖、瓦等建筑构件,是天津地区近70年来首次发现面积如此之大、主体堆积为唐代的遗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对蓟州北部地区旧石器遗址开展了考古,为天津考古发现文化堆积最厚、连续地层序列最多、出土石制品标本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5个连续地层堆积中出土石制品标本158件,至少3个阶段的连续文化堆积及其出土遗物,揭示出两种不同石器工业类型,为研究天津旧石器考古遗存编年、遗址类型、文化类型及其发展变化提供了直接材料,标志着天津旧石器考古进入新阶段。
出台政策保护文化遗产建筑。依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截至目前,天津市认定公布了877幢历史风貌建筑,分布在15个行政区。按保护等级划分,特殊保护等级69幢,重点保护等级205幢,一般保护等级603幢。2022年,天津市又制定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方案》,搭建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总体工作格局,为包括历史风貌建筑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确立了工作方向和重点内容。其中,解放北路汇聚了一座座哥特式、罗马式、日耳曼式等风格迥异的老建筑,承载着中国金融业探索发展的历史缩影。天津市树立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理念和原则,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为妥善保护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此外,天津市还编制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技术规程》《历史风貌建筑安全性鉴定规程》等技术文件,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指引。设立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制定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财政补助项目管理办法》。数据显示,5年来,天津市对500余幢建筑进行了安全查勘,对80余幢采用传统工艺维修的建筑进行了补贴,投入资金3400余万元,同时引导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领域。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与专项资金的支持保障下,老建筑逐步“活”起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天津制定了《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工作,鼓励和支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为使非遗项目融入当代生活,引导市民探访传承体验基地,共享非遗成果,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特别制作了《天津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地图》,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名单的通知》,共确定了56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
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于2023年组织开展了大运河天津段沿线区域非遗项目调研,经过5个多月的实地走访,共梳理出天津市运河沿线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9项,全面、系统地摸清了大运河天津段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非遗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今后活态传承发展等关键方向。
支持天津老字号发展。作为近代重要的工商业大城市,天津的老字号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天津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申报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搭建宣传展示销售平台支持传统工艺传承发展。根据《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天津市第一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发布,包括杨柳青年画、达仁堂、益德成10余家老字号项目,以及皮影雕刻、杨村糕干、天津葫芦、杨柳青剪纸等涉农区非遗项目。鼓励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增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支持传统工艺非遗项目参加首届“天津礼物”评选,解决游客来天津“买什么”的问题,在最终选出的94件产品中,有十八街麻花礼盒、泥人张民俗系列彩塑、杨柳青年画·海河锦鲤文创产品等30多个非遗项目。推动传统工艺产品生产、创新与乡村旅游结合,宝坻区依托大钟庄葫芦小镇,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为抓手,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积极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方法,陆续确定并公布了两批共2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包括杨柳青画社、达仁堂制药厂、老美华鞋店等传统工艺企业。
依托旅游业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各区结合自身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将非遗作为旅游线路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策划、设计和宣传,提升旅游服务中的文化体验。例如,近两年静海区着力打造的“运河文化轴”精品文旅路线,包含了本区域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独流老醋酿造技艺”。河北区利用大运河、海河串联起意大利风情区、“天津之眼”摩天轮等众多区内优质景观,通过海河游船开展非遗体验,邀请传承人在游船上面对面进行非遗展示,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拓展了休闲娱乐消费的新方向。2023年5月19日,天津市在蓟州区黄崖关长城景区正关广场举办了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天津分会场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系列活动,其间开设了16个区非遗文创市集,组织游客观看太极拳表演和汉服、旗袍走秀等传统文化活动。
吸纳高校力量,加强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天津市开展了非遗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命名了10个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其中,天津大学“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获得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均成立了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23年6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揭牌实习实践基地。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均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非遗研究力量雄厚。
持续在天津市范围内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市非遗保护中心持续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非遗普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文字、录音、视频等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完整记录,并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设置了非遗数据库链接,推动数据社会共享。进行传承人记录工作,先后完成了传统戏剧与曲艺类15个项目70岁以上66人的口述录制和约30万字的编辑整理工作。完成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类46个项目79人的口述录制,拍摄照片1.4万余张,容量近200G,整理文字70万余字。近年来,编辑出版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一、二、三卷)和《骆玉笙年谱》《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等。
成立了文化遗迹考古专业委员会。2023年4月,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不可移动文物与考古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暨“变革中的文化遗产”座谈会在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行。相关企业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等20余人参加了此次揭牌座谈会。
“发现文物之美”影像征集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主办,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摄影家协会承办的天津市“发现文物之美”影像征集大赛于2023年10月启动,主要围绕天津市具有重要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征集创作者以第一视角创作的摄影和短视频作品,通过摄影及短视频的方式展现天津文物的建筑特色、人文景观和历史传承,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融入人民美好生活。
大型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活动反响热烈。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按照市文物局部署,天津市文物交流中心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当日联合举办了大型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活动。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天津市文物局指定的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机构,还是国家文物局指定的民间收藏文物7家鉴定试点单位之一。此次活动为两家专业机构首次联合举办,双方在文物鉴定领域拥有雄厚实力,其规模更是史无前例,地点设在天津市文物交流中心,双方分别抽调了本单位业务精湛的专家联合组成咨询小组,共同为陶瓷、玉器、书画、杂项等几大类别藏品的真伪、时代等问题提供公益咨询服务。鉴定活动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午,两家单位的专家共鉴定各类藏品130余件(套),并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普及文物收藏知识,引导民众合法合理收藏。活动得到各地藏家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鬓边即是海棠红”戏曲快闪活动获得广泛关注。活动包括京剧《霸王别姬》、评剧《谢瑶环》、河北梆子《穆柯寨·辕门斩子》等选段,还有北方演艺集团演员带来的相声、独唱、二胡演奏等节目。活动作为北方演艺集团的“艺播计划”进行了线上直播。自“艺播计划”开展3个月以来,共有7家院团的40名演员在直播间展示才艺,累计直播场次超过1400场,线上曝光量累计超过5000万人次。此次以沉浸式快闪的方式展现小洋楼与文艺之美,直播观看量达34万人次。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持续推进所藏资料挖掘与整理工作,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相关艺术资料进行修复、整理与广泛推广。现已发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集成·天津卷——法鼓》《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集成·天津卷——跑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集成·天津卷——汉沽民间舞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集成·天津卷——双伞阵图秧歌》《重阁老会》《香塔音乐法鼓》《同心法鼓》《善音法鼓》《清音法鼓》《篓子灯》《刘园祥音法鼓》《曹庄同利文武高跷(上下)》《百忍京秧歌高跷(上下)》《大六分村登杆圣会(上下)》共计10余部视频资料。该系列珍贵影像是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在所藏资料数字化整理过程中,将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天津卷》撰稿团队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了精心剪辑整理,并在B站“天津非遗”官方账号上推出。
举办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时代·新学科·新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国际学术论坛”。市社科联、市教委、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于2023年10月主办了“新时代·新学科·新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国际学术论坛”,5位中外学者分别作主旨演讲,以非遗学为主题的学术网站“非遗学网”同时亮相。此次论坛为期两天,也是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3)文化传承发展专场,其以非遗学的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为论域,邀请40多位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法国的非遗保护领域和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非遗学知识论、非遗学技术与方法、非遗保护与学术实践个案、非遗保护史与学术史、非遗学学科建设与教育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为非遗学夯实学科基础,构建新时代中国非遗学多元共进、江海同归的学科格局,为中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案例一
天津市红桥区充分利用平津战役纪念馆等红色载体,保障和服务好天津革命军事馆建设,深入挖掘王文源、刘铁錞、赵岩等同志的革命活动事迹,广泛开展“红色轻骑兵下基层”等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同时,结合实施教育兴区发展举措,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从红色历史中汲取丰厚滋养和强大精神力量,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案例二
已有百年历史的天津张园于2023年秋季开始持续推出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讲解员化身近代史的小人物,用沉浸演绎的代入感引导观众走进“帝国黄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天津解放”“百项第一”的历史画卷。新颖的形式带动了张园游客量翻倍增长,许多人专为《津门往事》而来,常常是临近开演,门口就排起购票队伍。江苏游客陈珵说:“这次参观既有趣又长知识,我知道了中国近代史上两位历史人物孙中山、溥仪都曾入住张园,剧院见证了推翻帝制的巨变,见证了天津解放。还有电视机、自行车、手表等天津制造业方面的众多‘新中国第一’……边演边讲的表演形式让人印象深刻。”
案例三
曹禺是从天津走向世界的戏剧大师,到天津“先参观曹禺故居,再到隔壁曹禺剧院看演出”成为不少戏剧爱好者的选择。剧院新推出的沉浸式感官戏剧《寻找戏剧家》,观众闭上眼睛也能“看”。从互动表演到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观众可以具象地、沉浸式地感受戏剧作品及其内在力量。有观众在网络留言:“通过体验感受戏剧传承和发展,是很珍贵的回忆。感动于演员们用自己的信念在新的时代赋予这里新的意义。”目前,《津门往事》《寻找戏剧家》的上演场次已达170余场。同时,演出团队也在筹划“上新”。沉浸式演绎展《信仰的力量》、实景解谜游戏《破晓》、沉浸式悬疑剧《凤凰路》等将分别亮相张园、曹禺剧院。
案例四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共同组织“云想衣裳”中国古代服饰剪纸拼图体验活动,让青少年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服饰之美。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组织开展文遗工坊——瓦当拓片制作体验活动,邀请观众到馆实地体验拓片制作的全过程。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在大年初四推出瓷器修复体验活动,邀请到馆参观的观众动手参与瓷器修复的全过程。参与者参观了基本陈列“风正帆悬过直沽——海上丝绸之路京畿终点的历史见证”,了解天妃宫遗址的平面布局和兴衰历程,“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直观感受大直沽在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参与者还参观了精品临展“灵光独耀——蓟州多宝佛塔出土文物保护成果展”,对展览中展出的瓷器有了大体了解。活动组织者特别选取馆藏文物中能够代表文化特色的“福禄寿纹”瓦当图片至河东区54中学,开展一堂与众不同的文物课程。课上,同学们获得了从图片中近距离细致入微地观察出土文物细节的机会。此外,宣教老师还在课上结合“福禄寿纹瓦当”,开展“椽檐之韵——中国古代瓦当拓片制作体验活动”。同学们在宣教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以瓦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亲身体验了制作瓦当(复制品)拓片的乐趣。
案例五
由香港理工大学主办、天津工业大学协办的中华文化节在香港理工大学拉开帷幕。年画、风筝、范制葫芦、陶胎漆器……由天津工业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国际传承创新基地组织的一批非遗传承人,受邀带着多样的非遗文化项目走进校园,展出一个个富有天津民俗特色的非遗项目,并带来一场场丰富的非遗体验,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拍照。现场展出了来自天津的近300件非遗作品,包括天津传统老三绝“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葫芦制作技艺等7个门类,非遗传承人和津派艺术家还向参观者进行了现场展演与展示。通过这些富有天津民俗特色的非遗作品和实践体验项目,人们沉浸式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了解天津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技艺的精髓。来自天津的非遗传承人还带来杨柳青木版年画绘制、漆器艺术实践、风筝设计及手制风筝放飞体验、药香手工制作等5场工作坊系列活动,举办“发微抉隐,制器道幽——中华国漆和匠人智慧主题讲座”等,并邀请观众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色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