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北京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倒逼创意产业提质增效,文化中心建设为创意产业繁荣注入新动力,文化旅游市场进一步繁荣,信息技术突破为文化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科技文化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
2024年2月,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 AI)发布一款名为Sora的文生视频模型,只要输入文本内容、提示词或图片,不需要导演、专业演员参与,就能够生成长达一分钟、无限接近现实的高保真视频。Chat GPT、Sora在影视、文创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据说好莱坞正在协商合作。AI技术已经参与到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中,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整体生态。
北京人工智能技术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领先位置,是北京重点发展方向。“十四五”期间,北京要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加强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与创新企业在京聚集,打造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未来北京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意产业将是重点,以人工智能为依托,以应用场景建设为突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文化科技融合必将越来越紧密。
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的优秀项目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深入挖掘北京特色文化资源,紧扣文化中心功能定位,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城市风貌等元素融入作品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展示了北京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新精神,展现了北京文化蓬勃发展的创新力量。
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创意产业,其核心都是文化,文化是创意之源、创意之本。北京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未来创意产业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内涵,彰显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凸显首都特色,发扬主旋律,做大做强北京创意产业。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当前,北京正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轴线遗产保护有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成为首都文化建设金名片,“一轴三带”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鸟巢、水立方、首钢滑雪大跳台、延庆滑雪场成为网红打卡地,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在推进,各类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文化街区、文化商圈等多元产业空间承载高质量发展。
北京城市发展和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为文化事业注入蓬勃动力,为创意产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产业发展态势进一步向好。2023年,北京文化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6,增幅比全国高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利润总额2614.3亿元。北京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占文化产业收入的90.7%,其中内容创作生产约占1/3,均比2022年有所提升。
重大活动持续推动产业发展。2024年,北京继续举办文化重大活动,持续推动文化市场繁荣稳定。“大戏看北京”成为首都文化新名片,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创新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电竞北京、北京时装周等品牌活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跨境旅游火热发展。为便利跨境旅游,2024年,北京制定相关政策,满足外籍来华人员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如通过简化移动支付平台绑卡流程、扩展应用场景等措施优化服务,方便境外游客来华交流合作、旅游观光、创新创业。
新冠疫情虽已远去,但是全球经济依旧处于严冬,经济复苏的曙光迟迟未至,全球政治军事动荡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从历史经验来看,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正是文化产业崛起的黄金时期。在经济低迷背景下,人们往往更需要精神团结以共克时艰,文化趋同与文化共鸣正是提振信心和走出经济阴霾的重要力量。为此,北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助力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做好北京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有利于做大做强北京文化事业,更有利于做精做细北京市文化产业。一方面,对重点文化遗产实施精细化保护,详细调查北京的文化遗产资源,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分类,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建立数字文化遗产台账,确保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库,通过技术创新加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3D扫描、虚拟现实等前沿数字技术,对大型文化遗产进行精细化的数字化记录,构建高清晰的虚拟展示平台,重现文化遗产,见证北京城市演进的跌宕起伏,通过实体观摩与虚拟体验相结合,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此外,在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独特性与历史价值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元素与设计理念,推动城市文化历史遗产的活化利用,打造体现城市创新精神的文化新空间、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吸引全世界游客关注,感受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领略北京独有的人文景观,享受北京特有的旅游体验,增强北京文化中心的吸引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首先,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内容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与文化的双重优势,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如开发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文化应用,不仅能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北京市科技创新引领全球数字技术变革的创新成果。其次,积极推进创意产业的数字化进程,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重点在研发设计环节的数字技术应用,提高设计研发效率,打造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文创产品,开发各类文化互动体验服务内容,增强北京市文化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最后,构建文化创意活动矩阵,统筹北京市创意大赛、电影周、电竞比赛、服装周等重大节事活动,以文化遗产传承为主题举办大型文化节和活动,如京剧艺术节、北京传统工艺展等,展示北京独特的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各类活动的内容联系与实践衔接,构建文化创意活动的品牌矩阵,突出北京城市发展的人文理念,丰富“大戏看北京”内容,展示北京市文化创新的“软实力”,提升北京文化中心的竞争力。
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城市现代化意味着文化现代化。北京市城市建设创新发展过程承载着文化遗产的厚重底蕴,同样,文化遗产也见证着北京城市发展的变迁历程。深入挖掘和继承北京独有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北京的文化遗产,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文化展览、研讨会等形式展示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各种传统艺术教育和展演活动,使传统文化能够活态传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加快京津冀文化保护的合作进程,将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作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周边地区共同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协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共享文化遗产保护信息与学术成果,推动联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加快形成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圈。通过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深入继承、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意义,加强区域联合保护,巩固北京文化中心的传承力。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资源非常之丰富。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加强文化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一是设立国际文化交流基金,支持北京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家“走出去”,参与国际艺术节、展览等活动,让世界了解北京,提升北京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二是大力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支持和鼓励北京的文化企业和艺术家将优秀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鼓励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贸易。三是建立国际文化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组织,与世界各地的城市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文化历史的学术研究、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充分展示北京的文化魅力与中国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扩大北京文化中心的影响力。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首先,建立开放的文化平台,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邀请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的维护、开发与利用,提升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度。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责任感,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鲜血液,支持大学生基于文化遗产的创新、创业项目,为文化遗产利用注入创新活力。最后,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教育力度,通过社区讲座、社团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与尊重,增强公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市民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热情,共同凝聚北京文化中心的向心力。
(吕华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濛濛,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智毓,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