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通行文物分类标准,北京文化遗产分为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等。
(1)世界遗产
中国共有57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有世界遗产7处,分别是故宫、万里长城北京段、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以及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大运河北京段。
此外,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2019年,国务院已公布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058处。其中北京共计138处。
(3)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始认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已经认定9批次共计4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1987年,北京市文物局、市规划局颁布《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分9批次认定44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京张铁路、大运河等即被列入保护范围之内。
(5)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9年,北京市普查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12000余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2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3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9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1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52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31位。
(6)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加强红色文化、旅游的挖掘、保护工作,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1)数量多
北京具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秦汉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都于此,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四大古都”,荟萃了大量优秀传统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古代建筑等,其中皇家园林不胜枚举。
(2)品类全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类。故宫拥有的文物数量之多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故宫是世界最大的木质皇家建筑群,以长城、天坛、圆明园、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建筑气势恢宏,代表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北京还保留下来一大批近代工业遗址,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
(3)价值高
北京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且历史悠久的城市轴线,集中了北京最重要的建筑,形成了等级最高的建筑群。它见证了北京从古到今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文物价值。
1911年,清帝退位,北洋政府当时给予的优待是“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此故宫和天坛等重要的皇家建筑得以保全。
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平津危急,国民政府决定将文物南迁:故宫文物是国家数千年的文化结晶,毁一件就少一件。于是分5批共运出13427箱64包(另有古物陈列所、太庙、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6065箱8包8件)。这些南下文物先存于上海,再运到南京,遂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1949年1月,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以北平和平解放圆满收官。毛泽东主席在得知北平和平协议签订后高兴地说:“北平和平解放具有世界意义。这不仅减少了敌我伤亡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历史文物古迹免遭战争的破坏,对我们子孙后代大有好处,全世界的友人也都会拥护我们这样做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在古都保护和发展经济上产生了巨大分歧,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派,出于对传统建筑、古城墙的热爱而奔走呼号,希望能将完整的北京城留下来。
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走上正轨,北京13处文物入选并得以保存下来。1981年,北京市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制定并颁布实施,北京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走上正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的理念,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为了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尤其是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北京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1)城市规划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制定通过了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名城保护各项要求已全面融入首都各级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在62.5平方千米的老城范围内,以各类重点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为带动点,以街道、水系、绿地和文化探访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线路、文化精华地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网络系统。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注重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和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扩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统筹做好文物保护、腾退开放和综合利用。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传承、保护和利用,建设好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和大运河博物馆。推进琉璃河西周燕都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建设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2)政策法规
《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是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完善了北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保护和利用体系。
2021年修订实施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本着“注重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坚持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总体方针,全社会共同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前,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空前增强,形成政府部门、高校与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齐上阵,全社会一起保护利用文物的良好氛围。
案例一
北京长城:文化遗址升级为国家文化公园
1.北京长城概况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古代建筑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万里长城的雏形。此后,历代中原政权都维修、加固长城,其中以明为甚,我们今天看到的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万里长城,就是那时候修建的。
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最知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北京长城作为全国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墙体全长520.77千米,其他单体建筑1742座。地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6个区。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精华所在,位于北京市延庆地区。1961年,八达岭长城被国务院宣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八达岭作为北京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88年,八达岭长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不到长城非好汉”成为长城最响亮的名片,每年接待无数中外游客。
2.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了整合长城旅游资源,推动沿线经济社会均衡发展,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2月,北京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两个形象定位,凸显北京长城在中国长城中的代表意义,向国际展现大国形象、首都风采。
(1)规划理念:协调发展
《规划》遵循协调发展理念,即保护和利用协同发展,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综合考虑长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如世界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生态资源保护,包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重要水源区等的协调规划发展;实现北京长城保护利用及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高沿线山区、贫困地区居民整体收入,提升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助力地方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成为“漫步长城史卷的历史文化景观示范区”和“文化、生态、生活共融发展的典范区”,成为展示中国长城历史文化景观的最优资源区、中国长城历史文化景观展示的示范区。
(2)建设原则:分类开发
根据北京长城和沿线相关文物及各类资源的特征和条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功能区。
管控保护区:由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世界文化遗产区及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对文物本体及生态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
主题展示区:由展示主题明确、价值突出、边界明确、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空间组成,其中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三种形态。
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可观可游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传统利用区:作为长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适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疏导不符合建设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形成国家文化公园优良的人文环境。
(3)公园结构:“一线、五区、多点”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整体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线、五区、多点”,通过保护线、整合区、做亮点推进《规划》的建设与落实。
“一线”即长城资源主线,是展现长城核心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区,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主体。“五区”即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区域、慕田峪长城区域、司马台长城区域和古北口长城区域,这些景区经过多年建设,是成熟的旅游景区。“多点”即区域内多个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传统村落、旅游景区等,是体现北京长城文化代表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4)重点工程:十大项目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标志性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3项。
中国长城博物馆。通过改造提升,使之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长城精神传播的高地、国际长城文化交流中心。
箭扣长城。通过修缮保护,使之成为全国砖石长城修缮示范点及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为明代长城本体保护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样板。
北京长城文化节。通过举办北京长城文化节,弘扬长城精神,提升长城文化影响力。
“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协同京津冀长城沿线区域,构建集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国家风景道体系。
八达岭长城世界遗产核心展示区。景区含居庸关和关沟72景,展现长城主要关口的独特历史、人文价值、魅力。
慕田峪—箭扣长城文旅融合区。景区含渤海所、北京结、九眼楼,探索慕田峪景区与箭扣长城联动模式设立“万里长城”主题标识区。
古北口—司马台长城文旅融合区。含蟠龙山、五里坨、潮河关,探索以地方乡镇为主体、军地合作、省际联动等不同形式的长城景区开放模式。
“万里长城”主题标识区。探索以地方乡镇为主体、军地合作、省际联动等不同形式的长城景区开放模式。
“长城人家”“长城村落”北京乡村联盟。开展北京“长城人家”“长城村落”挂牌活动,真正形成长城民宿和长城村庄的品牌。
“八达岭长城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深入发掘整理长城公众记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展示,制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专题纪录片。
3.目标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分为近期、中远期实施。
近期目标:到2023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管理机制基本建立。
中远期目标:远景展望到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全面建成。
案例二
南锣鼓巷:古都街巷保护与开发力作
北京胡同像一座座博物馆,记载了老北京的市井百态、风土人情。胡同在文人墨客笔下,不仅具有浓浓的烟火气,还有诗和远方,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记忆。
1.基本情况
南锣鼓巷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它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迹,主街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这种布局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南锣鼓巷南北长700多米,里面有僧格林沁王府、荣禄宅邸、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承恩公府,以及蒋介石行辕、齐白石旧居、茅盾故居等。
灰墙灰瓦,充满市井气的南锣鼓巷,与一街之隔、红墙绿瓦的故宫形成鲜明对比,集老北京胡同魅力之大成。
2.旧街区改造
历史街区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定》指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要具有其独立特色,要看城市的历史、保存的文物古迹、现状格局与风貌,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文化遗产列入不可动文物的范畴。
20世纪90年代后期,北京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2002年,南锣鼓巷列入《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2005年,南锣鼓巷进行改造,本着“以政府为主导,分片实施原则,市场运作基础,滚动改造理论”方针,拆除同街区整体环境不符的建筑,注重文物保护,尽量将南锣鼓巷历史街区地区胡同及四合院这种特有的居住形态及空间形态特征保存下来。其中菊儿胡同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危旧房改造,根据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的设计建设了新的两层楼四合院住宅区,为此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3.以文兴旅发展旅游业
200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南锣鼓巷历史街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先导之下,以历史街区同城市现代化发展结合为契机,对街区不断进行改造,街区内店铺数量不断增长,绝大部分为文化创意类,使得南锣鼓巷成为文创典型街区、时尚街区,每年有大量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徜徉在古老街巷,触摸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感受四合院的人间温情,逛逛小店,品茗各种时尚小吃,行走在街巷,历史与现代在这里融合。
南锣鼓巷已经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旅游景点,以及著名的网红打卡地、时尚新地标,被美国《时代》周刊挑选为“亚洲25处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儿的地儿”之一。
4.问题与不足
南锣鼓巷街区空间狭小,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不足,旅游体验感差;过度商业化,商铺杂乱无序,业态单一,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真正体现北京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
案例三
798文创园:工业遗址变身创意空间
798文创园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因坐落于798厂而得名。园区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这里汇集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众多文化艺术元素。798文创园无论是从区位优势、园区规模还是国际知名度上,都远超国内其他园区,是展示中国文化艺术的窗口和平台。
1.798厂的发展历史
1951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建立北京电子管厂和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分别由苏联、东德援建,地址选在北京东北郊,就是今天的酒仙桥一带。
修建厂房时,东德专家坚持用高标准修建,一是牢固,厂房可以抗击8级以上地震,为此,他们在南湖渠无偿援建两座砖窑,生产500标号建筑用砖;二是设计理念超前,厂房采用“包豪斯风格”,这种高大设计既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又具有建筑的功能以及技术和经济效益。
高大结实的红砖厂房、时尚的工业建筑风格使之成为北京独具特色的一景,也为后来发展文创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56年,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后来的718厂)、北京电子管厂(后来的774厂)、北京有线电厂(后来的738厂)陆续建成投产,为我国电子工业、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新中国电子工业摇篮”,第一只真空管、第一个集成电路、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电话交换机等都诞生于此。
1964年,718联合厂撤销,成立部属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751厂。
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欧美等国家兴起,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纷纷承接经由港台地区转移过来的电子技术生产线、代工厂,一批电子城兴起,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在同期发展起来。
当时,位于酒仙桥的国营电子企业习惯于计划体制的包产包销和国字头单位的优越感,对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缺乏应变能力,面对冲击很快陷入困境。以798厂为代表的这一批军民两用型企业开始改制、转型,包括实行承包经营和股份制改造等,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2.798文创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配合“中关村电子科技园”建设,以798厂为代表的国营电子厂进行结构调整,部分业务转移到中关村电子科技园,空置下来的厂房开始低价对外出租。
1995年,中央美院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抗战主题雕塑工作,由于校内场地有限,于是他们找到离学校不远、有大批闲置厂房的798厂,此后陆续有一些艺人集聚于此,此地逐渐变得小有名气和规模。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源于欧美,被称为LOFT的装修风格(将工厂或仓库整修为工作室和住室)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兴起。798厂正好切合这种要求:低廉的租金、高大的内部空间、个性化的建筑风格、邻近艺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和研究机构。798厂吸引了大批艺术创作人员来此进行艺术创作。798艺术区初具规模,并在社会上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02年,日本东京画廊入驻798艺术区,标志着798艺术区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随后,“时态空间”“长征空间”两个艺术空间落户798艺术区,并逐步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展示的窗口,798艺术区的知名度也因此大幅提升。
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城市中心之一。
2006年,《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798艺术区成为北京市首批挂牌的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此后,798产业园逐渐走向成熟,不仅入驻的艺术机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品牌效应与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2007年11月,比利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入驻北京798艺术区,成为艺术区发展转型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北京带来了大量的游客,“爬长城、赏故宫、逛798”成了北京旅游的经典行程。
3.798艺术区现状
目前,798艺术区仍是北京市画廊最为集中的艺术园区。画廊通过帮助艺术家制作宣传材料、举办个人展览、邀请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点评等方式对画家进行培养和扶持,签约的艺术家根据画廊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作品供画廊进行独家销售并收取提成。
园区内分布着很多设计公司或工作室,是经营较好的群体,他们依靠园区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咖啡厅、酒吧也是园区重要的业态。园区中的咖啡厅和酒吧有别于传统出售饮品的场所,而是与艺术相结合,成为园区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为了扩大影响,园区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展览、演出和发布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园区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如偏离主业,独立的、纯粹性的艺术创作越来越少;园区内商业色彩越来越浓,一些商家看中798艺术区庞大的人流,开始从事非文化商业经营。商业化同时推高了地价,使得以创作为生的艺人不得不因为高昂的房租而选择离开,削弱了创作氛围。
案例四
首钢园:工业、奥运遗产的华美转身
首钢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剪影,是国有企业的一面旗帜,它缔造了中国钢铁史上的无数个第一。北京冬奥会让首钢又一次惊艳世界。
1.首钢发展历程
1919年,北洋政府成立龙烟铁矿公司,选址石景山建炼铁厂,目的是京畿重地有自己的钢铁厂。1928年,北伐胜利,炼铁厂改名石景山炼铁厂并收归国有,扩建200吨高炉生产线。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4月,日军占领石景山炼铁厂,改名石景山制铁所,高炉开始出铁,铁厂面积由此前的1100亩扩大到3300亩。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接收铁厂。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景山钢铁厂。1949年6月,一号炉恢复生产;1951年12月,二号炉恢复生产。1958年,首钢三高炉进行改扩建,采用氧气顶吹转炉,这是国内第一家。1979年,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率先实行承包制。1994年,首钢钢铁产量达到824万吨,居全国第一。
2.首钢的转型
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北京申奥成功,首钢与首都环境、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日益突出,首钢的去留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3年9月,北京市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了首钢结构调整规划,首钢开始有计划地外迁,除了少部分生产线留下来继续运行,大部分迁往渤海之滨唐山曹妃甸另建新厂。首钢的搬迁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0年,首钢全面停产,老厂区搁置,高耸的锅炉、锈迹斑斑的冷却塔、残旧的运输廊道、铁路专用线、管线等,宣告着这里不一样的工业气息,也时刻唤醒着人们对火红年代的记忆。
3.结缘冬奥
2015年,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季奥运会成功。北京冬奥会为首钢的转型发展带来契机,冬奥会冰上项目落户首钢。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办,2022年冬奥会如期举行。随着中国选手苏翊鸣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一飞冲天,勇夺金牌,北京冬奥会也带“火”了首钢园,昔日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炼钢厂,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华丽转身。
4.续写辉煌
冬奥会后,首钢没有像其他城市或场馆一样因为奥运会而昙花一现,而是在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首钢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首钢的生产线因其独特的造型、巨大的体积,充满工业时代的时代特征,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在巨大的厂区(8.6平方千米),钢铁巨无霸建筑见证了首钢的百年历史进程,记录了中国重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冰与火的设计理念。首钢是我国工业发展史的重要代表,曾经钢花四溅、铁水奔流,如今成为举世闻名的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所在地,首钢园从“火”到“冰”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成了全国样板。
科技赋能园区发展。2023年初夏,2023中国科幻大会在首钢园举办,首钢工业遗址变身科幻舞台:一场极具科技元素的科幻盛宴在这里上演,给与会者带来印象深刻的展会体验。2024年,北京市石景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管理委员会出台《北京市石景山区促进科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合力推进石景山区(首钢园)科幻产业高效发展。科幻产业集聚区占地71.7公顷,是集会展、会议、交流、展示等于一体共9.4万平方米的多功能空间。
预计到2025年,石景山区新增科幻及相关科技企业60家,培育上市公司或独角兽企业2家以上,全区科幻及相关科技产业年产值不少于50亿元,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幻产业创造、开放、集散、创投和人才高地。
在科幻产业集聚区内,无人驾驶场景持续运营;首钢园联合华为河图打造的首钢版元宇宙场景已经落地。未来,首钢园将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功能定位出发,聚焦“科技”“体育”,以应用场景建设为抓手,以科幻产业集聚区等为核心产业载体,加快高精尖企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