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文化产业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旅游、演艺、展览等消费场景的快速恢复,娱乐旅游新业态在促进国内消费恢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文旅与科技融合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数字化普遍应用于文旅产品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新发展绿色消费、循环消费、文娱消费等新消费模式,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关系可见,在我国现行的产业分类体系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新”经济模式、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既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产业“底座”,也是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框架。其中,文化、广电和旅游领域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强大的潜力和优势。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信息服务、数字出版、游戏动漫、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都是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经济工作计划和政策时,分类推进,从发展出发,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文化领域新型生产力的培育,为文化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城市文化消费往上、文化产业全面复苏的同时,乡村文化振兴也迎来高光时刻。随着首批6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的发布,以及“文化产业特派员”的推广,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更加深入人心。乡村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乡村的经济收入,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和活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种创新实践。乡村文化建设致力于挖掘和保护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迹、建筑群、遗址、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等,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修复、保护和利用,同时在传承中推动创新,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资产,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包括建设文化设施如村史馆、文化广场、特色博物馆等,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结合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满足差异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通过文化振兴促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广受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文化产业通过创造和传播文化产品,可以强化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观,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文化产品如电影、书籍、艺术作品等,能够传递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这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原则相契合。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生态艺术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生态产品的文化价值体现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生态产品源自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法,它们代表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些产品往往蕴含着世代相传的知识和技能,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通过保护和开发生态产品,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生态产品常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紧密相关,它们反映了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民族习俗,是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载体。生态产品往往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它们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涉及传统工艺和艺术创作,可以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生态产品的多样性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它们的存在和传播有助于保护和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在保护和开发生态产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创新的文化理念和技术手段。这不仅可以提升生态产品的品质和价值,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生态产品的文化价值在于它们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文化和环境价值的体现,它们推广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活,支持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许玥姮、张京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