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觿(xī),是古代一种专门用于解结的工具,形状类似于锥子,通常由象骨、玉石等制成,也可用作佩饰。

这件玉觿为夔龙造型,通体呈现青色。龙首回首望向后方,下颚与后背相连,一对犄角向上挺拔突出,龙足前后蹲踞,尾巴硕大,向上翘起,尾部点缀着褐色斑点。整体形态生动逼真,威猛而不失优雅。

玉龙形觿
年代: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馆藏:殷墟博物馆

礼乐大成

为了有效统治辽阔的疆域,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如同中央与诸侯国之间构筑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中央朝廷是坚实稳固的主干,而诸侯国则是繁茂的分枝,延伸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周朝基于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构建的宗法制度体系,使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金字塔形统治结构。

周公制礼作乐,逐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体系。祭祀、宴飨不再是单纯的礼仪形式,而是成为等级的象征。青铜、玉器等精美绝伦的器物,也不仅仅是承载礼乐的工具,还是贵族身份地位的标志。它们不仅彰显了周代的礼仪规范,更凸显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尊卑贵贱。

虢叔旅钟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馆藏:故宫博物院

周人崇尚礼制,他们在铸造青铜器时,常常用铭文颂扬天子和祖先的功德伟绩,记述家族的荣耀和传承。这件钟是西周晚期贵族虢叔旅为其父亲铸造的一组编钟中最大的一件,上面铸有长达91字的铭文,追述了祖先的辉煌功业,感激了周王室的恩赐,祈愿父辈庇佑子孙后代。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第十九》

【译文】

乐,象征天地的和谐;礼,象征天地的秩序。有和谐,所以万物化生;有秩序,所以万物有别。

在礼乐制度中,贵族们所使用的乐器种类、悬挂数量、悬挂方式、悬挂方位,以及乐队数量,根据其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周王可以在四面都悬挂乐器,三面悬挂编钟、一面悬挂编磬,诸侯可以两面悬挂编钟、一面悬挂编磬,而卿大夫只能一面悬挂编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古代演奏“雅乐”的主要乐器为编钟与编磬。通常在音乐起始时敲击编钟,而在音乐收尾时敲击编磬,这被称作“金声玉振”。

编钟

打击乐器,其形状就像两片瓦片扣合在一起,形体有大有小,大的编钟音调较低,音量较大;小的编钟音调较高,音量较小。

在祭祀、宴飨等庄重场合,编钟是礼仪乐器,按大小顺序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发出悠扬乐音。

青铜编钟(9件)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磐

打击乐器,多为石质,青铜材质极为少见。单枚的称为“特磬”,多个磬组合起来按声调高低和体型大小依次排列称为“编磬”。

磬上端通常在中部设有穿孔,系上绳子之后便可以悬挂在架子上,使用木槌敲击演奏。

青铜兽首编磬(6件)

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馆藏:故宫博物院

编镈

大型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多与编钟、编磬共同演奏。

黑敢镈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馆藏:河南博物院 y1h70+LZpcxFgbdgdCDKETOxTzO+oBH830G404fpWmUf0AzX+wuA9zqzbi5gYo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