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的研究思路为“文献梳理—理论分析—内容剖析—特点逻辑意义阐释”。结合历史长视角,本书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的内容,并对制度演化特点、逻辑和当代影响做出总结。
首先,文献梳理、理论基础及演化机制分析。一是文献梳理。通过梳理围绕主题的前沿文献,掌握学术界围绕当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化的代表性观点、著作、争鸣、分歧等相关内容,厘清当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化的学术史发展线索及前沿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扎实的研究基础。二是理论基础。重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这部分是本书后续理论分析的理论工具。三是演化机制。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渐进变迁与突变制度理论,结合时代背景、社会争鸣、土地制度实践及影响等维度的互动过程,从理论层面分析各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演化的机制。
其次,内容剖析。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系统梳理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的过程,介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等三个阶段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背景、内容、实践及影响。客观还原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过程,并进行理论阐释与分析。
最后,特点、逻辑及当代意义分析。基于客观史实,凝练当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化的特点,厘清当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化的逻辑,点明当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化的现实意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农村土地制度的相关政府文件、制度条例,当前学术界研究新中国各时期农村土地制度的代表性文献,各个智库、高校、科研院所关于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数据库资料,构建数据库与资料库,形成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认知,厘清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规律、特点及逻辑。
(2)制度分析法。基于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思想、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的内容、特点、逻辑及规律。通过构建“社会背景—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实践—新社会背景”的分析框架,把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置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演化与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并将产权、国家与意识形态“三位一体”的制度变迁理论有机融入分析过程之中,凸显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的动态性、系统性与复杂性。
(3)比较研究法。以历时性与共时性视角,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践及效果,分析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进程。首先,对不同时期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历时性视角总结农村土地制度演化的特点。其次,对各地区农村土地制度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不同地区试点实践模式差异,探索其共性与差异,分析各地区实践效果差异化的原因,以共时性视角分析各地区农村土地制度演化的特点与逻辑。
(4)田野调查法。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考察。选择新时代有代表性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践地区,深入农村土地制度实践前沿,深度考察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实施情况,理解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动能和阻力,为分析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翔实的现实基层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