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性问题。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年聚焦“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主要内容之一。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让农民从土地要素中获取更多的收益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土地制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基础性、全局性的制度安排,是构成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重要基础。充分激发土地要素的市场活力,适宜的土地制度必不可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为新时代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在持续改革中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夯实和巩固农业生产基础,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当前,中国正在坚定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符合当前局势的适宜土地制度成为进一步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解决上述问题的重中之重。那么,何谓适宜的土地制度?以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土地制度有何共性?对当前的借鉴意义何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演化史,可为新时代背景下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思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本书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制度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地租的本质与来源,剖析了剩余价值创造过程中不公平剥削的制度因素,彰显了唯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翻包括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在内的一切不公平制度的变迁指向。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上理论主要是基于对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而得出的,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推进,原有理论并没有可直接适用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实践的新问题、新现象的观点与主张,需要沿着马克思主义原有逻辑进行时代化发展。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实践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新历史时期的最新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理论完善提供了现实微观基础。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逻辑的当代延伸,是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的时代化发展,是其解释力在当代的具体体现。

(2)本书细致梳理了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的内在规律。

本书围绕农地、宅基地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对“三块地”的制度演化背景、内容及实践影响进行细致梳理,这种梳理有助于从宏观全局深刻认知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的客观规律。以农地为例,新中国成立至今,在不同时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形成了以下代表性农村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为特点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等。不同时期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绝非随意为之,而是有其内在的演化规律,是特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梳理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过程,可以对其演化过程背后的客观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与剖析,洞察当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化的动力、特点、逻辑及趋势,进而在理论层面上更深刻地把握与认知这种规律。

(3)本书探索和揭示了中国土地制度演化的理论机制,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所有制制度最能体现国家及政权性质,“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三大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机组成。农村土地制度是所有制制度的有机组成,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理论层面对中国农村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形成于各个时期的中国特色土地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各时期杰出的党与国家领导人、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是适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制度,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土地制度层面对社会主义国家解决农村问题的理性思考。因而,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理论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机组成,对其深入研究可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完善。

2.实践价值

(1)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可为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是马克思土地制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不断创新产生了明显的制度绩效。本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过程,深入分析了农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阶段特征和主要特点,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脉络和复杂表象中揭示出农地制度变迁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总结其历史经验,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思路借鉴。

(2)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化,可为中国未来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农地制度的守正与创新有助于中国农地制度高质量发展。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以及相关的农地实践事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现状及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后续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制度基础与现实依据,助力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8PCTotH9FXwsUUxRHg3Cp5kkDRQs4v+fcwY0Tph/KWn65aYfJyqU4GeQaqoGrO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