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农村生产力发展不足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农村生产力发展落后

新中国成立伊始,农村生产力落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进行土地改革之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含有封建农村土地制度的性质,封建土地制度下无法完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在这种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农村生产力十分落后。制度的落后再加上长期经受战争的侵害,使得中国农村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战前相比较,粮食产量和牲畜等大量减少。如表3-1、表3-2所示,战前、战后的粮食产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国粮食总产量下降,1949年产量相比战前产量(1936年和1937年的平均产量)来说,只占后者的79.3%;主要粮食产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小麦和大豆下降程度最深,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39.2%和45.1%;人均原粮也从战前的约600斤降到425斤。 如表3-3所示,战前战后,部分牲畜量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少率约为战前的四分之一。

表3-1 战前、战后全国粮食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7.

表3-2 战前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粮食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9.

表3-3 战前、战后部分牲畜量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3.

(二)农业互助合作时期(1953—1978年):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增长有限

(1)劳动互助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力有所提高,但由于改革造成生产资料的不适配等问题,农村生产力仍难以大力发展。如表3-4所示对23个省的调查结果显示,土地改革结束时,在15432户农户中,贫雇农户均占有耕地数12.46市亩,拥有耕畜0.47头,犁0.41张,水车0.07部;中农户均占有耕地19.01市亩,拥有耕畜0.91头,犁0.74张,水车0.13部;富农情况稍微好一点,但占有情况也并不十分宽裕,耕地占有25.09市亩,耕畜超过1头,户均1.15头,犁只拥有0.87张,水车0.22部(见表3-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整体的生产资料占有情况不佳,但贫雇农占有的生产资料尤其缺乏。表3-5中贫雇农生产资料占有占中农、富农生产资料占有比重更能直观反映出这一观点。

表3-4 23个省份各个阶层土地改革后户均占有生产资料情况

资料来源: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

表3-5 23个省份各个阶层土地改革后户均占有生产资料比重情况 (%)

资料来源: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

据湖南省长沙县统计数据,农村土地改革后,贫雇农占有的耕牛数仍十分缺乏,与其他阶层相比,差距过大。石碑乡的具体情况是:富农户均拥有的耕牛最多,中农次之,情况最差的为贫雇农。富农、中农、贫雇农户数分别为17户、122户、477户,其相对应的耕牛数量分别为16.5头、87.5头和31.0头,户均耕牛拥有量依次递减。 如表3-6所示,可以计算得出,每户富农平均耕牛为0.97头,每户平均不到一头;每户中农平均占有耕牛0.72头,和富农相比有一些差距;但是每户贫雇农平均占有耕牛则只有0.06头,数据上和前两者相差很大,贫雇农对于耕牛占有十分缺乏。长安县高家湾村的调查情况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全村共167户农民,其中中农52户,雇农8户,贫农107户,在这些阶层群体中没有牲口的户数分别是5户、8户以及71户。 对于其他农具也是如此,中农缺少,贫雇农则缺得更多。土地改革后,由于土地的重新分配,中农和富农土地减少但牲畜剩余,贫雇农土地增加,但牲畜仍缺乏。

表3-6 湖南省长沙县石碑乡各个阶层占有耕牛情况 单位:头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480.

可见,土地改革以后造成生产资料不适配的情况比较明显。如表3-5所示,贫雇农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无论是和中农相比还是和富农比较,都存在生产资料占有不平衡的情况,而表3-6更是直接表达了三个阶层农民所占有的耕牛数量的严重不平衡情况。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衡,农民就无法使用相配套的生产资料进行搭配生产,或者造成个别生产资料的剩余,或者造成个别生产资料的短缺,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无法使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达到最高,使生产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并且在进行土地改革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粮食产量取得了不小成果。从图3-1中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后至完成土地改革以前,中国的粮食产量较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十分具有优势的。但是对于刚刚新生的国家来说,中国有着十分急迫的愿望——达到工业化战略目标,而一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意味着该国工业基础的实力。就钢产量而言,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还相去甚远。如图3-2所示,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钢产量为15.8万吨,1952年我国的钢产量为135万吨,而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钢产量与我国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对比,其中钢产量最低的印度1949年的钢产量为137万吨,竟略高于我国1952年135万吨的成绩。而在1952年,我国的煤炭产量为6600万吨,同等时间点下,美国和苏联的煤炭产量分别为46033万吨和30088万吨(见图3-3)。因此,要实现工业化目标,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不足。

图3-1 1949—1952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粮食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77.

图3-2 1949—1952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钢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2.

图3-3 1949—1952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1.

(2)初级合作化时期: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形成的生产力有所进步,但仍有提高空间。首先,初级合作化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形成的生产力体现了更大的优越性。1952年5月,山西长治反映试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情况显示,入社地的产出效果明显好过未入社的(互助组和单干户)表现。例如,东监漳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10个社中增产情况最差的,即使这样,入社地每亩平均二石零四,分别超过最好的互助组和单干户的一斗六和五斗四;如表3-7所示,从每人平均收入情况来看,也是农业初级生产合作社更胜一筹。合作社社员每人平均收入折款380180元,而互助组和单干户的人均收入情况分别是320430元和305000元。

表3-7 东监漳农业生产合作社情况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556.

其次,虽然中国通过互助合作形式取得了比单干更好的效果,但工业水平仍与其他国家相差较大。如表3-8、图3-4所示,就钢产量而言,1953年,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177万吨,同等时间点的印度钢产量为153万吨,虽然这时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赶上并超过印度,但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还远远不足。1949年,中国钢产量为15.8万吨,同期美国和苏联的钢产量分别为7074万吨和2329万吨,分别约为中国钢产量的447.7倍和147.4倍;1953年,美国钢产量约是中国的57倍,苏联约是中国的21.5倍。虽然我国钢产量增长速度较其他国家快,但由于我国的钢产量在1949年的基数小,总体数量还远远不足。如图3-5所示,中国的煤炭产量在1949—1953年虽然有所增长,但距离美国、苏联、西德和英国还有不小差距。如表3-9所示,中国的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和美国、苏联相比,基础更是薄弱。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不能支撑我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目标。

表3-8 1949—1953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钢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2.

图3-4 1949—1953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钢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2.

图3-5 1949—1953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1.

表3-9 1949—1953年中国、美国、苏联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78,380.

(3)高级农业合作化时期:初级合作化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形成的生产力有所提升,但其优越性仍显不足。经历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以及初级合作化运动,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如表3-10所示,1949—1955年,中国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量为1179.17万吨,而同一时期,美国、苏联、日本、法国和印度的粮食年平均增量分别为55.83万吨、499.17万吨、80.00万吨、90.83万吨以及248.33万吨。1949—1956年,我国粮食的年平均增长量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高。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产量在当时世界上具有绝对优势。但同时,我国主要工业产品还与其他国家有一定差距。如钢产量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差距还比较明显,如图3-6所示,我国钢产量水平仅仅超过所列国家中印度的钢产量,产量基础较为薄弱;如图3-7所示,1949—1956年,我国煤炭产量增长速度虽然比日本、法国和印度快,但截至1956年年底,我国煤炭产量总体数量不仅与美国、苏联相差较多,与西德、英国也有一定差距;如图3-8所示,1956年,我国发电量也仅仅超过印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有一定距离。要想实现工业化目标,并且没有内忧外患的顾虑,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力量还远远不足。

表3-10 1949—1956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粮食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77.

图3-6 1949—1956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钢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2.

图3-7 1949—1956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1.

图3-8 1949—1956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发电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0.

(4)人民公社化时期:高级合作化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形成的生产力不能满足“赶超”战略下的生产力要求。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还相去甚远。如图3-9所示,我国钢产量发展水平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还不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我国虽在1953年已赶上印度,并在后续时间内已明显超过印度的钢产量,但与日本和法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和苏联、美国相比更是差距悬殊。如图3-10所示,1949—1958年我国煤炭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在这段时间内,已经陆续超过了印度、日本、法国、西德和英国。1949年,中国的煤炭产量为3200万吨,美国和苏联的产量分别为43597万吨和23550万吨;到了1958年,中国的煤炭产量为27000万吨,美国和苏联的煤炭产量分别为39156万吨和49611万吨,无论从数据还是图形中,都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我国煤炭产量的增长速度之快,我国在短时间内明显地缩小了与他国煤炭产量的差距。但中国在煤炭产量上和美国、苏联两国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原油产量方面,如表3-11所示,和美国、苏联相比,1949—1958年中国的原油产量一直与这两个国家有明显的差距,中国的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量只有23.78万吨,而同期美国和苏联的原油产量分别能达到911.56万吨和886.44万吨。发电量方面也是如此,如图3-11所示,中国和美国、苏联的对比较为明显。

图3-9 1949—1958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钢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2.

图3-10 1949—1958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1.

表3-11 1949—1958年中国、美国、苏联原油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78.

图3-11 1949—1958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发电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380. SMN4p7N0OxHLg7NEbCCvMaKCPQ0pmHJB8bYM2iQKtl0Mre3yjNDwlObD0N7tM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