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员工招聘为例

刘 芳 黄闽英 王俊瑞

①刘芳,女,管理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专职教师,讲师。黄闽英,女,管理学硕士,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专职教师,副教授。王俊瑞,男,工学硕士,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媒体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通讯作者:王俊瑞,E-mail: 420983718@qq.com。项目来源: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金社科青年成长项目(2023SQN12);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资助项目(RQD2022005)。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已然成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逐渐迈入新发展阶段。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自觉将思政要素融入教学内容中,既能充分契合管理类专业的思政育人需求,又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的育人力度。本研究介绍了高校课程引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以员工招聘为例阐述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案例与课程实践安排,发现和挖掘课程背景和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探究了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思路与建设路径,以期解决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关键词 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课程建设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该纲要主要挖掘育人要素提升育人体系,从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发挥育人功能。其中强调:“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稳步发展,是迎接思潮风暴和纷杂的社会变幻的关键一步。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处于初级阶段,理念转化为有效措施还需要在探索中递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对高校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塑造价值观念的关键环节,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全新局面而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开辟出全新的方向,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理念将会打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的隔阂状况,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5.1 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管理类专业课程应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管理类专业课程应包含思政元素及其思想和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反映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明确实际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短板问题,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建设培育优秀人才。具体而言,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课程思政的实践工作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够强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类课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总体思想方向不偏离,牢牢抓住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建设,实现课程内容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和谐统一。要利用好各类课程的学科资源,探索专业科学的育人功能,将学科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课程思政的探索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课程思政的进行过程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及因材施教,而落实好教学目标,做好课程设置,科学利用教材,严格教学管理也是针对教学的统一要求,对此要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融合。课程思政需要思政课教师与各专业课教师相配合,以教师作为主导力量,引导学生从课堂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潜能,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各类课程中汲取知识,更能利用学到的知识引发对更多问题的探索,进而指导实践。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正是挖掘课程思政的隐性因素,以显隐结合方式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第二,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整体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长久以来由思政课教师肩负。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德才兼备、既红又专的新时代青年来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络互联的时代使繁杂的多元文化不断地涌向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判断力不足,思想和行为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全面、深入、融合。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培育学生坚定的政治站位、理想信念,高校的所有教师都应为这一目标积极投入,将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常态化。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实现合力育人的效果,实践的结果将有利于大学生整体政治素养的不断提升和道德水平的逐步提高。

第三,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推进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进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陷入“孤岛化”的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学生明确的政治站位、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主渠道,应当主动突破困境。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改革推进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教材带进课堂、领悟进脑等教育工作的落实,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改变,丰富课堂教学的载体,构建了课程思政的全方面育人体系,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体教师要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上,相互协助优势互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专业课教师要发挥出隐性育人的优势,各自肩负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让高校的所有课程有“思政味道”,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需加快对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创新改革,不断创新育人方式,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力度的增强,面向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团队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员工招聘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是在专业课程上融合思政元素的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课程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吸收,在不断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素养和管理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2 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修课,共计48课时,其中32课时为理论教学,16课时为实践训练。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招聘与配置概述(4课时),主要讲授员工招聘与配置的基本概念、招聘的基础和基本流程以及员工的合理配置。第二章是员工招聘计划的制订(4课时),主要讲授招聘计划的前期工作和招聘计划的内容。第三章是招聘渠道(6课时),主要讲授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并对内外部招聘进行比较。第四章是员工甄选的流程与方法(8课时),主要讲授员工甄选的概念与流程、人员初步筛选相关工作、笔试的优缺点以及笔试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第五章是面试的组织与实施(6课时),主要介绍面试的含义、目标、种类、优缺点、基本步骤,面试观察、评价,以及详细阐述面试问题的设计与处理技巧。第六章是招聘中的人员测评(4课时),主要讲授人员测评的基础知识、心理测验的方法以及评价中心技术。在每一章的讲授中,都运用了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论述和分析,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加深记忆。

员工招聘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学生掌握和理解员工招聘的基本概念、流程和方法,重点掌握笔试和面试题目设计的原则和技巧。增强学生的企业招聘活动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辩证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培养学生秉持公平正义的高尚品质。

(2)通过课程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是死读书,而是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组织管理实践中,并反过来促进组织管理实践的优化,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3)通过招聘实践训练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招聘模拟实战训练,在“做中学、学中做”,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招聘技能和综合能力。

5.3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思路与方法

员工招聘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包含招聘活动中的基本流程与方法,而且强调挖掘和融合学科背景与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深度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中。

本课程综合考虑课程大纲明确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六章的教学内容中分别融入公平、民主、法治、文明、家国情怀、诚信友善、文化自信、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力求实现“盐溶于水”般的自然融合,避免刻意强调,而是悄无声息地嵌入各知识点中。

思政元素的来源广泛,包括榜样的力量、时事政治、哲学元素、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同时也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传承,以及地区的经济特点。例如,本课程在讲解招聘的双向选择原则时,自然而然地引入大学生求职中的实例,结合“人本主义”思想,阐述招聘双向选择过程中应尊重求职者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这些贴近生活中的实例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其求学、求知热情。随着互联网和交通的发展,员工招聘已经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因此,在介绍新时代招聘的发展趋势时,课程会结合跨国就业的案例来进行知识的讲解,从国家民主、安全和强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国内外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规划意识。这样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不仅“润物细无声”,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自信、能力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4 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为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全方位的培养效果,本研究在对员工招聘课程思政元素引入思路和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教学方案、规划部署、环境氛围四个角度研究探索如何提升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使课程思政不囿于理念层面,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取得成效。

5.4.1 提升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意识自觉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键在于立德树人,专业课教师先立德,然后再树人,育人先育己。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躬身入局,置身事内,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教师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需要的不只是能力和经验的累积,更渴求着理想之光、坚定信念、高尚价值观、深沉的爱与广阔格局。教师需先自我完善,再启迪他人。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育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主力军,更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直接关乎课堂教学质量高低、教学效果优劣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完成。因此,要保障课程思政的平稳发展,就要对全体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5.4.2 完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的教学方案

鉴于各专业学科各具特色,我们应深入挖掘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基地,旨在构建出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一学院一专业一亮点”的教育格局。这一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需明确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中,确保其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案一旦确立,就需配以系统化、统一化的教学大纲、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等教学文件,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与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因为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方面的提升程度。我们致力于通过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汲取思政养分,促进其全面发展。

5.4.3 统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部署设计

课程思政作为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举措,目前正处于不断精进与提升的关键阶段,其成效的显著展现离不开相关配套建设的持续优化与完善。为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切实发挥效用,必须精心规划并统筹部署其整体安排,旨在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提供明确的规范与指导框架。高校党委应当紧密围绕各校的独特性,因地制宜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力求实现其合理化、规范化的运作。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进行优化布局,加大实施力度,确保课程思政的每一步计划都能稳健落地,有力保障其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蓬勃发展。

5.4.4 营造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浓厚环境氛围

环境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系统的外在且既定要素,对其运行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外在环境的变迁,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系统亦需相应调整以适应新情境。高校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勇于突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与思路,灵活应对现有环境,积极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课程思政工作的成效,同时,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亦能反作用于环境,促进环境的优化。为此,需要打破界限,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体验教育、教学媒体等育人分系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推进。各载体间应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空间,旨在最大化协同工作的效果,并不断优化协同方法,以实现课程思政工作的最佳实践。

5.5 结语

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课程思政挖掘空间较大,综合育人功能较强。截至目前,我国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全面推进的起步阶段,高校要以久久为功的精神坚决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规律,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逐步促进各类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形成“共舞中共频”效应,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随着对课程思政研究的不断深入,参与的学者也不断增多,目前改革路上存在的问题都会被一步步攻克。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结果是丰硕的,未来教育也会与时俱进,大踏步地迈向新的阶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17-12-07(1).

[3]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4]何玉海,于志新.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32-136.

[5]徐兴华,胡大平.推进课程思政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21(5):60-64.

[6]马利霞,赵东海.系统思维视域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J].系统科学学报,2021(1):47-50.

[7]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25-31.

[8]刘奕琳.推进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81-83.

[9]王新华,王娜.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52-54.

[10]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5-114.

[11]赵晓兵,殷雅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与效果提升[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20-22.

[12]王英龙,李红霞.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69-73.

[13]杨秀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前提、途径与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2):87-91.

[14]岳宏杰.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66-71.

[15]董慧,杜君.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5):70-74.

[16]陈始发,张丽.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183-189.

[17]沈壮海.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理解和推进课程思政[J].教育研究,2020(9):19-23.

[18]王芳.“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35-37.

[19]尤芳舟.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1(3):60-67.

[20]佘双好.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7-12. Svzng1P/eYwtOD/Y5ah0xQwWGz8I+ZqxZp1/5k4y5IhYLwKEHXpFzSlm9PLGRH4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