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周轶英,女,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项目来源:西南民族大学“财务分析”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西南民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西南民族大学“财务报表与企业经营分析”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
摘要 : 本研究立足财务分析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构建了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职业道德、文化自信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思政元素在内的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并进一步探索实践了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策略,包括采用2W2H的教学组织模型,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大学MOOC以及超星学习通中的线上教学资源,同时鼓励师生自建教学案例以丰富和优化教学资源库;通过实施全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更好地发挥本课程在立德树人以及人才培养中的有效作用。
关键词 : 课程思政;财务分析;课程建设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应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同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并在2019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
财会人才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影响着企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从美国的“安然造假”到国内的“康美造假”,都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从业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财务分析课程是财会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其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嵌入式、融入式、渗透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创新举措,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自然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力求达到立德树人“如盐入水”般的和谐融入,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基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基本的教育问题,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又要考虑本学科要求以及本课程特色,将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融为一体,建立独具特色的目标体系。
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财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掌握具体的资产质量分析、资本结构质量分析、利润质量分析、现金流质量分析、财务综合分析以及财务预测分析方法和程序,为财务综合评价和企业价值评估等提供可靠依据。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企业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掌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的收集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以合理认识财务报表信息的内涵。其次,学生需掌握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以合理评价企业财务和经营绩效。在此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最后,财务分析课程改革还应提升课程建设的前瞻性,基于课程的数理统计和信息化特征,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能力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根本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当前以及未来的职业胜任能力。财务分析课程是学生掌握财会基础以及相关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后进阶学习的专业应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分析评价、迁移应用的高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以及展示汇报和专业交流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结果表达能力。
素质目标是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须坚持“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将价值创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课程需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等,通过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资源拓展课程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局观、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职业道德素养: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财经法律法规,了解并掌握财经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形成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
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社会实践,关注和客观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塑造财会从业者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历经多年实践虽已较为完备,但还在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进阶知识体系,先介绍解决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再结合中国实践案例进行具体应用。在此知识体系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前沿性,还应深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价值观、社会责任、品德修养、文化自信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并遵循结构完整、充实合理、两性一度的规划思路,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通过显隐结合,完成内容升华和价值升华的统一。
财务分析概论课程主要介绍财务分析应掌握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所需要的各类分析信息。财务分析不仅是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理论和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此内容的介绍中,特别融入了中国历史上财务分析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经典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财务分析在文化传承与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财务分析方法体系的严密逻辑链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追溯财务分析理论方法的历史演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发展观。此外,课程还将聚焦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资本市场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同时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认知,提高学生思政素养。
通过引入上市公司真实案例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制定企业决策时,必须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果忽略国家政策导向以及行业发展态势,则可能会制定错误的战略发展方向,使企业陷入发展困境。通过对国情、社情的实际调研,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有利于企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良好发展。
战略分析部分虽然不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得出分析结论具有重要影响,需要运用战略分析工具来了解分析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内部环境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等现状及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等。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其内外部环境不符,则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学生可以通过财报信息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战略及其适配性。在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时,可运用战略分析案例来验证学生的全局观、可持续发展观等价值导向。
会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确认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的合理性,据此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运用会计手段操作会计信息的可能性。
本部分的教学主要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讨论,分析上市公司出现财务舞弊的原因以及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识别财务舞弊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理解财务舞弊对投资决策、信贷决策以及企业经营发展,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危害,进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教学环节的授课目标除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企业会计处理的合规性和正确性,还有利于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实现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
在财务分析部分,将采用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以得出企业更为全面、准确的财务和经营情况信息。本教学环节利用超星学习通、大学MOOC等线上教学平台,结合上市公司具体案例进行课堂分享与讨论。教师先提供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课堂讲解,旨在让学生厘清分析思路,掌握分析方法,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通过对相同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以及同行业可比企业的同时期横向比较,让学生理解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不仅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相关,还受社会宏观环境、国家财经法规政策以及行业发展态势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而让学生理解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不仅应掌握财务分析相关理论知识,还应了解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发展动态。一个企业要取得良好发展应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并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课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财务分析实践,选择一家熟悉且感兴趣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适时在课堂上汇报分析过程和结论,并邀请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以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系统讲授财务分析方法和指导学生在真实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中的实践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财务分析专业技能,确保他们达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有利于学生树立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以及培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达成全面育人的思政目标。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主要课程思政知识点如表4-1所示。
表4-1 财务分析课程各章节思政元素及教学资源
资料来源:笔者自行总结。
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的获取、理解、整合以及转化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并通过2W2H的教学组织模型以及混合式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高阶思维能力。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组织时采用2W2H模型。其中,第一个“W”是“Why”,即授课前教师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W”是“What”,即由教师提出解决问题应掌握的知识点,可以由学生先通过MOOC等线上资源进行学习;第一个“H”是“How”,即由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应融入价值引导;第二个“H”是“How good”,即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方案进行全面总结归纳,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凝练提升,进而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
其次,在教学活动开展时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学中居主体地位,带着问题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案,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思考结论。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通过头脑风暴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则退居讲台后,通过课前布置教学任务、课中掌控教学进度以及课后回答学生问题等方式发挥诊断、评价、整合等辅助作用。在案例讨论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作技巧以及强烈的责任感。课程借助学习通平台进行自由分组,共同完成项目案例分析任务。
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应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学。首先,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优质MOOC资源,利用智慧化本地教学平台,构建立体丰富的线上教学环境。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推送教学视频及案例资源,设置任务点及截止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在线上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线上测试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在线讨论、提问解决,教师查看并归纳整理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可以在线上学习并在课程互动区进行讨论,教师可通过平台实时统计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讨论情况、思想动态。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平台完成任务后还可观看学习拓展知识视频、课程思政自制小视频等资源,师生可通过互动区进行社会热点讨论、交流和答疑,教师还可以通过QQ、微信等软件平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传递正能量。
为了将经济现实与课堂理论教学联系起来,授课案例应体现近年来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典型事件。这些案例可以来自一些知名案例库,也可以由教师自行编撰,还可以由师生合作编撰。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撰写,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当前的宏观环境,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以及多层级的评价标准,旨在“以评促学”。
在教学评价方式上,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占比为60%,包括线上过程性评价和线下过程性评价。线上过程性评价主要根据线上学习平台中统计的学生学习时长、参与线上讨论的次数以及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强调学生平时的参与互动以及课后产出。而线下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研讨方式进行。学生运用所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对自己选择的研究对象公司进行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以及财务综合分析,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分析结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学生互评的结果确定学生的过程成绩。这种根据项目任务完成的分析报告,再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评价,可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应合理引导和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局观、职业道德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思想道德层面的认知,将这些宝贵的理念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结果性评价成绩占比为40%,采用期中线上测评和期末线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其中,期中线上测评主要以开放性案例分析为主,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期末线下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以督促学生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胜任能力。
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要求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自主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还涉及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教学组织的科学安排、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构建。此外,要加强本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平台支撑,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只有多方位持续推进,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效果。本研究对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能够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1]江晓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和思政融合教学改革研究: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69-172.
[2]葛菁,李闰春,王林.基于OBE理念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2(24):119-121.
[3]张玲,宋英慧.基于OBE理念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24):198-201.
[4]冯丽艳,段姝,王世文.融入思政元素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体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