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民族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刍议

陈丽霖

①陈丽霖,女,四川犍为人,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项目来源:西南民族大学2024年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培育项目“基于思业融合的西部民族院校商科硕士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同时,商科人才培养在迈向数字经济时代的过程中,转型升级面临诸多挑战;民族高校如何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国家观、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是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关建词 民族高校;商科;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做了方向性引领。民族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特殊办学使命和人才培养重要任务,而专业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在专业课程建设中,不要简单复制普通院校的模式,而要针对自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依托自身有利资源,进行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探索,需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命题,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的办学使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商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实用性和经验性。因此,商科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考虑更加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思政与商科课程的实用性结合起来,如何培养既具备正确、坚定的国家观、民族观,又具有商业头脑和责任感的中华民族建设人才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1.1 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1.1.1 课程思政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一直被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贯穿于高校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课程思政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也体现在高校师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上。通过课程思政,教师能够将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吸收学科知识的同时,实现助人与自助,能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因此,应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推进高校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1.2 民族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痛点”

首先,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商科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思政教育往往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实际应用性和具体操作指导。其次,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商科教育注重实践,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而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因此,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培养出既具备商业实践能力又具备思想政治素养的人才,是当前商科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最后,缺少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特别是对于民族高校,现有教学案例中鲜有针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与思政元素相关的教学案例,这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民族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1.2 商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

1.2.1 商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商科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点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商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商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传统的商科教育以经济学、管理学等为主,但现在的商科课程设置已经越来越多元化,涵盖了市场营销、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促使商科教育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实践教学的重视。商科人才培养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教学在商科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如企业实习、社会调研、案例研究等都成为商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再次,国际化的教育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环境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商科人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行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如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以及开设双语课程等。

最后,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当下,商科教育也在逐步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开设个性化的课程、辅导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优势和潜力。

1.2.2 商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商科人才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培养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趋势不断加强,商科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商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其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对商科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以及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崛起,社会对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商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最后,社会对商科人才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观的要求日益提升。在商业活动中,合法性、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商科人才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此外,社会也越发强调商业活动的公正、公平、公开,要求商科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公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商科人才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需求。未来,商科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正意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3 民族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

1.3.1 推进思政工作和商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推进思政工作和商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民族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融合的核心在于将思政教育与商科课程教学有机渗透,使商科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政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推进思政工作和商科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要建立一整套教育体系,从教材编写、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到课程评估都需要全面推进。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教师要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选聘和培训教师时,要注重对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考量,使教师能够在商科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其次,教材编写要重视思政元素的融入。编写商科课程教材时,需要结合思政教育的要求,注重融入道德、法治、文化等元素,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再次,课堂教学要突出思政教育的要求。在商科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

复次,民族高校的商科课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共同性,尊重差异性,增加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增强自信心,同时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可以在商科课程中增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1.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族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民族高校商科教师队伍普遍年龄偏大,缺乏年轻有为的教师,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所欠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首先,加强对商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商科教学的要求。

其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民族高校应当积极加大优秀青年教师引进的力度,鼓励更多杰出的青年教师投身民族高校商科教育教学事业。同时,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会议、实践教学锻炼等活动,有效提升他们的教学实战经验,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

再次,建立健全完善的商科教师激励机制。通过加强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和岗位竞争机制、提高教师薪酬待遇等方式,激发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

最后,建立完善的商科教师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表现和教学效果,对于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从而提高民族高校商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3.3 创新商科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教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方面。为了提高商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一些在线教学平台,如腾讯会议、Zoom等,进行线上授课和互动交流。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和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

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商科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引领学生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

再次,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特别是深入民族地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情,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实践和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业活动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加强商科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性。

最后,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在商科课程思政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3.4 结合民族高校育人目标,推进商科课程思政建设

结合民族高校育人目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商科课程思政建设。例如,在民族地区,可以加强对当地优秀企业家的培养和引导,注重本土化的商业实践和经验传承。在边疆地区,可以加强对国家政策和战略的宣传与解读,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怀。在农村地区,可以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措施需要精准对接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课程内容,制订针对性计划和方案。

综上所述,民族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注重实践、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实现商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9(17):12.

[4]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5]王晓宏.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安徽开放大学学报,2022(4):64-68. XDIvYlIaYInsBLUFIArBvSsVRB7+lH5Yr8sYn9EEoRBNQUEqiVewNh7qutcZOp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