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时间观念蛮强的。想做好时间管理,意识层面的认知很重要,不管是与别人合作,还是做个人时间管理。尊重时间,保持高效,这样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没有这个意识,你就不会有所改变。有了这个意识,你才会想办法调整。
因此,我很注重效率,以及一些沟通节点的达成。比如,过去有一个技术高管,我们两地办公。有一段时间,我经常第一时间联系不上他。我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忙于面试,导致很多工作都落下了。
我问他,你每天面试多少人?他说,七八个,早上9点上班,会都来不及开,人力资源部的同事就催他面试,常常是面完一个,下一个就来了。
我问他,面试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接着,我们共同梳理了一个方法:从第二天开始,每天下午3~5点是面试时间,其他时间一律不面试,让人力资源部的同事把人约到这个时间。调整之后,他的工作效率立马提升了。
以前,他经常一下子约三五个人面试。如果他那天要处理重要事情,就只能让面试者干等。现在的面试者基本上是“95后”“00后”,让人家等一个小时,人家可能直接拍拍屁股就走了。时间管理做得不好,自己会很混乱,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身为管理者,你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保持透明,让大家都很清晰,团队的效率才能提高。如果同事围绕着你的时间随机约面试、约会议,大家很可能就是等你的时间。这是时间管理不善的一种表现。
说到时间管理,很多人普遍有这样的误区:
第一,贪多,不求精。
有的人想通过时间管理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有人想赚钱,第一反应是我去做三四份兼职工作。我以前公司里有个销售员,在成为销售精英之前,他在下班的时候做顺风车业务。
我很不理解,过去找他聊。我问,拉一个顺风车客人,能赚多少钱?他说,40块钱。我问,来回要多久?他说,一个小时,而且开顺风车,你肯定要先送客人到他的目的地后再回家,可能要堵40分钟。
我说,你只挣40块钱,回去多睡一个小时,不行吗?多花一个小时,做一下业绩,一个月只要多出一单,你就能多赚5000块钱。但你为了每天多赚40块钱,一个月多挣1200块钱,让自己那么忙。
很多人就像我的这个销售员一样,自认为时间管理做得很好——“你看我下班,还顺便拉个顺风车,挣点外快。”实际上,这很不划算。与其这么做,还不如聚焦在一个点上。我和他聊完之后,他开始专注于做业务,后来拿了销售冠军,月入几万元,比零散做兼职赚得多多了。
第二,不注重时间的质量。
我曾对某个销售管理层员工说,你盘点一下,你的团队成员通勤时间要多久。通勤时间超过两个小时的,要想办法搬到公司附近住。否则,销售做不长久。虽然一个月的房租可能贵了两三千元,但一天至少能节省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可以多睡会儿觉。
认识到时间管理的误区之后,我们还要想到解决的办法。具体来说,我给大家提供几个小技巧。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讲到了时间管理四象限。他有一句口诀:重要紧急的事情,立刻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规划做;不重要紧急的事情,授权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选择做。
在做时间管理时,你可以把要处理的事情全部列出来,装在四象限里,看看自己每一天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是哪些?
一个真正高效的人士,每天70%的时间都应该花在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在公司创立早期,我一直不太重视面试环节。虽然我知道这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有一段时间,因为整体没有把控好,招进来的人不合适,导致工作结果很差。这个时候,我必须及时救火。如此一来,救火就变成重要紧急的事情了。
核心岗位的人员储备也是同样的逻辑。比如,公司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就需要做储备培养。因为一旦有人由于各种原因离职,往往很难立刻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
当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变成重要紧急的事情时,人们很容易因为匆忙而出错。对管理者来说,招进来的人不合适、没有提前做人员储备,这些都很影响效率。2020年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是主管级别的人选,我基本都要亲自筛选一遍。
选人时,先花时间。选对人,后面的时间才能节省出来。
我每天更多的是主动掌控自己的时间,而不是让下属安排我的时间。
我每天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到各处巡查,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或者在哪里要做一些长期的事。比如,某个部门的人才结构比较弱,我会思考,这个部门的人才应该由哪几部分构成?是部门领导的意识有问题,还是他们培养人才的方式有问题?又或者是创客匠人的整体架构有问题?
类似的事情我可能会做很多,但更多时候,我会在工作中主动收回自己的时间分配权。事情推到我这里,我首先会思考,这件事情有没有人替我做?如果有,我就找到他,把工作分配给他。
我更愿意把时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这能让我的效率更高,也能让团队的效率更高。
如果公司新来一位部门负责人,在他入职的前一两个月,我几乎每隔一两个星期就会拉他出去喝一次酒。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也常常约他一起出去。工作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工作之外、在饭桌上解决的。
下班后,拉上两三个人,去酒吧喝点儿酒,在那里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地聊,这是情感的链接。有的时候,我去参加其他部门的聚会,也会带着这个新人,给他提供快速认识大家、融入大家,和大家产生共鸣的机会。
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一起晨读,约好时间,共读一本书。
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工作及生活,而不要用对立的眼光去看待两者。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两者是一体的。大家一起共事,除了每天正常的工作来往,也需要情感链接,而生活就是最好的调味剂。
或许因为创客匠人的人文关怀做得比较好,大家不会觉得工作和生活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同事们出去聚会,大家喝酒、打牌,能玩三四十个小时。
我有三个孩子,以前去外地学习,我都会把他们带上。我去工作、学习,他们去玩。公司聚会,我有时也会带上他们。我鼓励员工带上家人一起玩。
工作和生活,大可不必分得那么清楚。你喜欢一份工作,自然会觉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会将它当成负担。
既然工作和生活难以划出清晰的界限,那么我们倒不如好好规划自己的工作,学会在工作中享受生活。
第一,通过月报,拎出“最有成效的三件事”。
创客匠人的月报有格式,每个员工会填写本月自认为最有成效的三件事。写出来之后,我会看他们写的这三件事是否具有长期规划的属性。我也不例外。
比如,2023年6月,我做的最有成效的事是和书香学舍洽谈出书事宜。这就是具有长期规划属性的事情,是一件对我的未来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情。可能未来很多年,这本书都会对创客匠人内部、外部产生影响。
第二,通过周会,拎出“最有价值的三件事”。
创客匠人有个习惯,每周一7:30~9:30,部门负责人开周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每个负责人要汇报本周最有价值的三件事。
此外,周会、月会、季度会、半年度会都非常重要,一定要开。一方面是向上级汇报,大家要协同;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工作的复盘。
这么多年来,创客匠人一直这样做,这一工作已经常态化。创客匠人把这当作一种自我管理,只不过是在组织中进行了同步。
第三,通过绩效考核,做好“最重要的三件事”。
针对核心岗位,在“最重要的三件事”的规划上,创客匠人还会做一些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有主观部分,也有客观部分,哪个更重要取决于考核的比重设计。
比如,针对有的高管人员,重点考核的是他当下的表现,而我则更看重他对这个组织的未来做了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比如,某一季度,我会要求一些高管人员建设整个部门的人才梯队。
另外,要做好管理,团队聚焦很重要。不管是从自身开始,还是从员工开始,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聚焦。我最怕员工写日报、月报时,一下子罗列几十件毫无头绪的事情,看了简直头疼。
当然,如果他想写二三十件事,想详细写给我看,也没问题。但他必须把自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标红,让我第一眼就看到这三件事。
如果员工列了十件事,到了下个月一件都没有明显的进展,或者没做出什么成效,又或者每件事只推进了一点儿,都没有完成。这种所谓的时间管理,是我最怕、最不想看到的。
关于时间管理,我最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话是:尊重自己的时间,尊重别人的时间。
大家不妨盘点一下自己每天、每周、每个月的工作,看看70%的时间花在了哪里。是花在了重要紧急的事上,还是花在了重要不紧急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