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1895—1967),原名心远,作家。早年任《皖江报》编辑,之后任《益世报》《世界日报》等编辑。其一生致力于通俗文艺的创作,以写章回体小说见长。代表作品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
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就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一定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之在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
陶然亭公园里面沿湖有三条主要的大路,我就走了中间这条路,路面是非常平整的。从东到西约两里多路宽的地方,挖了很大很深的几个池塘,曲折相连。北岸有游艇出租处,有几十只游艇,停泊在水边等候出租。我走不多远,就看见两座牌坊,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仿佛新制的一样。其实是东西长安街的两个牌楼迁移到这里重新修起来的。这两座妨碍交通的建筑在这里总算找到了它的归宿。
西角便是真正陶然亭了。从前进门处是一个小院子,西边脚下,有几间破落不堪的屋子。现在是一齐拆除,小院子成了平地,当中又栽了十几棵树,石坡也改为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是枝叶葱茏。 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再要过几年,这周围的树,更大更密,那园外尽管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园中清静幽雅,就成为另一世界了。 我们走进门去,过厅上挂了一块匾,大书“陶然”二字。那几间庙宇,可以不必谈。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有一带廊子,正好远望。房屋已经过修饰,这里有服务处卖茶,并有茶点部。坐在廊下喝茶,感到非常幽静。
语句优美
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过这个半岛。我心里暗暗称赞:“这样确是不错!”我妻就问:“有一些清代的小说之类,说起饮酒陶然亭,就是这里吗?”我说:“不错,就是我们坐的这里。你看这墙上嵌了许多石碑,这就是那些士大夫留的文墨。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
这一趟游陶然亭公园,绕着这几座山共走了约五里路,临行还有一点留恋。这个面目一新的陶然亭,引起我不少深思。要照从前的秽土成堆,那过个两三年就湮没了。有些知道陶然亭的人,恐怕只有在书上找它的陈迹了吧?现在逛陶然亭真是其乐陶陶了。
旅行笔记
话亭
亭,被称为“园林中的眼睛”,它是供人休息、远望和观赏的园林建筑小品。
在亭台楼阁等园林古建筑中,亭子的数量最多,形式也很多样,有圆形、方形、扇形、四角、六角、八角等,还有海棠形、梅花形等象形亭。建造亭子的材料也很多,有木、竹、石、琉璃、金属、陶瓷等。
亭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周朝,那时的亭一般都建在边防要地上,并有小吏在里面办公。战国时期,亭逐渐成为行人休息、避风雨,以及邮驿的地方,它往往设在大路旁,因此《说文解字》中写:“亭者,停也。”秦汉时期,又出现了一种亭,这种亭主要是用来维护地方治安,每个亭都设有亭长,相传汉高祖刘邦就是亭长出身。
后来,亭还被用在送客的场所,成为送别亲友的地方。这类亭一般建在湖畔或江边,称为“路亭”和“渡亭”,它常常成为寄托离别、乡思、客愁的所在。唐朝诗人李白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诗句,寄托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殷切之情。
亭在园林中出现,史料中记载是在南朝和隋唐时期。在唐代修建的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画中,亭的形象已经十分丰富。宋代建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亭的样式也越来越精巧。在宋代建筑名著《营造法式》中,就详细描述了亭的样式和修建技术,把亭的建筑形式规范化了。
明清时期,建亭更为普遍。园林之外,陵墓、庙宇、祠堂等都建有亭,另外还有路亭、井亭、碑亭等。明清的亭讲究的是远看可以观赏其秀丽的轮廓,进入亭内可以观赏四周的美景,所以人们非常讲究亭的位置,在山巅、湖心、竹丛、花间都能看到亭,亭和周边景色共同形成了一种美妙的景致。
进入现代,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售票、展览等都可以设在亭中,亭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了。